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160

第160章 抬棺上疏的海瑞为何没有被嘉靖所杀

嘉靖年间,海瑞抬棺上疏,直言进谏。“抬棺上疏”是后人对海瑞冒死进谏的叹服之词,虽有些许夸张,但也不算过分。

历代王朝,多的是直言进谏之忠臣良将,为何独有海瑞上疏而名声大噪?这不得不从嘉靖皇帝的独断专横说起。

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为藩王长子。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染病身亡,膝下无子,也无兄弟。于是,身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被群臣迎接至京师,登基为帝。即位后,嘉靖皇帝想追封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而众大臣却坚持认为嘉靖皇帝应过继到明孝宗膝下,以保证嫡系即位的正统不受歪曲。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边是维护正统的群臣,谁也不肯作出让步。嘉靖三年,吏部侍郎何梦春、修撰杨慎带领两百余名朝臣冒死进谏,长跪左顺门下嚎哭不起。嘉靖皇帝不仅不为所动,反而令侍卫将群臣逮捕,施以廷杖之刑,更将18人杖死,毫不留情。

嘉靖在位期间,直谏敢言之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剩下的尽是敢怒不敢言之辈。如此一来,海瑞的大胆进谏就成了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事。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户部主事。他对嘉靖时期的“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深感忧虑。当时的嘉靖皇帝已经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斋醮玄修,妄求长生不老。海瑞忧国忧民,眼看国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向皇帝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讳地批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兴土木,不事朝政。

面对如此蛮横的皇帝,语气稍重都得提心吊胆,更何况句句铿锵,言之凿凿,直指皇帝的为政弊端?就连海瑞自己也预计到上疏之后难逃一死,事先安排好了后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

虽然嘉靖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命随侍的宦官“趣执之,无使得遁”。然而,在得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之后,嘉靖皇帝沉默良久,拿起奏疏反复阅读。最终只将海瑞关押入狱,并未执行死决。

对于嘉靖皇帝没有立斩海瑞的原因,后人作出不少推测。一说海瑞官职虽小,却有清正刚直之名。其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救济黎民,有“海青天”之称,深得百姓尊敬与爱戴。若杀海瑞,则天下震动。二说嘉靖皇帝欣赏海瑞,认为可以“以作治贪之利器”。三说嘉靖为向天下人展示其虚怀纳谏、宽宏大量的帝王气量,故放海瑞一条生路。

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从《治安疏》中寻找答案。海瑞上疏,开篇即将嘉靖皇帝比为汉文帝,更言“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在此前提下,才开始列举当今朝政之弊端,并将弊端之源归于“陛下误举之,而诸侯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谄之甚也”。尽显“皇帝英明”而罪在他人之意。尤其是奏疏的结尾,海瑞又将嘉靖皇帝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间而已”,则“天下何忧不治”。如斯谏言,只要有机会让皇帝静心细读,便能体会其中的用心良苦,可免杀身之祸。这正是海瑞的过人之处。

上疏之事,让海瑞天下闻名,流芳千古。史说“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值得一提的是,海瑞入狱不到两个月,嘉靖皇帝驾崩,新君即位后便下诏释放海瑞。若非如此,恐怕海瑞躲得过阎罗王的召见,也逃不过不见天日的牢狱之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