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078

第78章 禹王碑内容之谜

在湖南省岳麓山顶的石壁上,镌立着一块高1.84米、宽1.40米的大石碑。碑上刻着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字体奇古,有如龙蛇行走,又似蝌蚪拳身,似篆非篆。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岳麓山治水而立的禹王碑。

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以岳麓山为营地,带领长沙先民治好了洪水。长沙先民为感谢大禹,决定在岳麓山顶上为大禹治水立碑记功。大禹不肯答应,但在人们的执意要求下,只得答应,但提出了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百姓不能相识。于是,长沙先民便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全部刻在岳麓山顶的石壁上,后来就成了禹王碑。

禹王碑真的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镌刻的吗?

史书记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刻》。现在岳麓山顶的禹王碑是宋代嘉定年间由南岳衡山岣嵝峰摹刻而来,距今约800年历史。由于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此碑就成了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

禹王碑碑文字形奇古,自明嘉靖年间被发现后,就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都尝试着对碑文进行试读,但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好几种,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明代杨慎和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

1.杨慎说:大禹治水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明世宗时曾任经筵讲官,博览群书,当时推为天下第一。他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认为,该碑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而镌刻的。此释文也多被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但是,禹王碑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而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所以,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做定论。

2.当代说法:帝王颂词

许多考释者在研究时,都没能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其中,以杭州曹锦炎和株洲的刘志一等人先后作的“岣嵝碑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曹锦炎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勾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到南岳祭山的颂词。而株洲刘志一则认为,禹王碑是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禹王碑独特奇古的文字,使得历代学者专家破译说法不一,至今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说法,留下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