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辩论技巧
4965100000051

第51章 辩论中的逻辑技巧(5)

这一组对抗中,辩论双方都选取了权威言论作为例证。权威能制造不容置疑、无以反驳的特殊效应。正方在不可能正面向权威发起攻势的情况下,突然反问:

“……如果治愚不比治贫更重要,为什么中国人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笑声,掌声)

俗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它具有言简意赅、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等特点。正方在这里引用俗语再次证明己方观点是十分明智的。其力之劲猛,一步到位,收到了相当直观的反对抗效果。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用“以谬制谬”最为恰当。

以谬制谬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做正面反驳,而是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用,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的结论上去,再由结论的荒唐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第二便是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使荒谬升级,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效果,例如:

高玉宝的小说《高玉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恶霸地主周扒皮在长工们辛辛苦苦地为其干了一年之后,要想得到工钱,就必须回答三道题。三道题答对了发给工钱,答不对,按数扣除。其实,他是无理取闹,故意刁难。其一是让长工到墙头上去种地,如不能种就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其二是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一晒,办不到扣三分之一工钱,而其三更为荒谬,问问他的脑有多重?答不上来也要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就这样,他多年来不知算计了多少老实巴交的穷苦人。

然而,这一年又新来了一位长工,他照样为周扒皮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过年了,想要领工钱回家,这时周扒皮又故伎重演,照样提出了以上三个问题,这长工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对周扒皮说:“好吧,上墙头种地可以,不过你得先把牛给我牵上去,你若牵上去我就能种。”周扒皮听了后,张了张嘴没说出什么。接着他又拎起镐头爬上了房,上房后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让你把屋里的地搬出来晒一晒,你为什么扒我的房子?”长工说:“不扒房子怎么能晒地,你能搬的话给我做一做,让我看看。”说着继续扒房子。周扒皮急忙阻止:“算你对,算你对。”长工才停止扒房子。然而周扒皮还不甘心,马上又搬出他的第三道题对长工说:“那你说我的头有多重,说对了给你钱,若说不对,要钱,没门。”这长工不慌不忙地说:“三斤六两。”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说:“这你可错了,明明是四斤二两嘛,你怎么说三斤六两,这工钱不给了。”说罢洋洋得意地要走。这时,只见长工拿把菜刀,一下子把周扒皮拉过来说:“我说三斤六两,老爷说四斤二两,老爷不相信,割下来称一称。”说罢就要动手,这时周扒皮就像被捆宰的猪似地嚎叫起来:“算你对,算你对,给你工钱不就得了吗。”于是,长工拿着工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抓住逻辑错误,穷追猛打

在一个黑暗的夏夜,一个衣服湿透的人跑到刑警大队,向侦察员报案:

“刚才我走到一座桥上,被一样东西绊了一下,跌到了河里,幸好我会游泳,一会儿就爬上了岸。走到桥上仔细一瞧,那东西原来是个人,脖子上有两条伤口,浑身是血。我摸摸他的身子,还有点微温,估计他被害不久,我就赶来报案了。”

“你怎么知道他脖子上有两处伤口?”侦察员接着问。

“我从衣袋里摸出火柴划亮一瞧……”

“别说了,杀人凶手就是你!”侦察员厉声说。

这个案例中,罪犯使用贼喊捉贼的伎俩,企图嫁祸于人,为自己开脱罪责。但他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这是因为,他先说跌入河中(口袋里的火柴就会湿透划不着),后来他又说划亮了火柴看见两道伤口,这是互相矛盾的。由此可见报案人就是凶手,侦察员抓住对方的破绽,主动出击,一举便置对方于死地。

论辩场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存在一些纰漏,产生一些破绽,机智者常常可及时捕捉住对方的破绽,给以有力的回击,这是展示言辩者知识水平、理论功底、逻辑能力与语言技巧的最佳时机。

在北大首届辩论赛中,国政系与历史系就“仓禀实而知礼节”展开辩论。正方历史系在论证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出:“在德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产生了巴赫、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伟大的音乐家……”

反方国政系立即抓住正方论据中出现的“贝多芬”发出反击:“正方错了,贝多芬恰恰是在贫困交迫的情况下才写出《命运交响曲》这样辉煌的作品的!”

正方错上加错:“那他也必须在吃饱饭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作呀!”

反方步步紧追:“那么请问贝多芬是在哪一顿吃饱了之后才写出《命运交响曲》的?”

上例中,反方抓住正方口误,及时予以回击,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直逼对手落荒而走。

在辩论中,一方面要守住阵地,稳扎稳打,不能贪图一时之利口不择言,言语出错,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又要洗耳恭听,捕捉对方的言语、逻辑错误,一有机会,立即盯住,穷追猛打。

94巧设前提,隐含判断

一些巧妙的提问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答案。巧设前提,也许能引出你想要的答案。这种方法也是辩手经常使用的方法。

◎巧设条件,取得胜利

巧设条件就是通过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做出断定,以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设定条件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对方的一些模糊、荒诞、刁钻,甚至是愚蠢的问题而施展的。

在一次联欢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位参与者:“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五?”参与者略加思忖,回答说:“如果一加二不等于三,那么二加三不等于五。”主持人肯定了这个巧妙的答案,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巧设条件是一种强有力的雄辩绝招,要灵活自如地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场应变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利用此法来进行诡辩或为人设立圈套,让人左右为难,对此要擦亮眼睛,认真识别其诡计。

◎找准关系,逻辑推理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客观事物,辩论取胜,就必须准确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论证法就是通过准确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辩论的方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粗俗,但却表达了作家对某些卑鄙无耻的政客的义愤之情。但是,此话一出,华盛顿的议员们就纷纷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否则,就要将作家告上法庭。为了不受刑罚之苦,马克·吐温不仅当面对某些议员发表了“道歉讲话”,而且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与道歉讲话内容一致的“道歉声明”: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这里,马克·吐温承认“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是“错”的,这是以“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为前提的。马克·吐温就是利用了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方法中,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对称性,可以将其分为对称、非对称、反对称三种情况。要辩论取胜,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这些不同的关系,然后巧妙论证。

北宋时,皇帝的两位亲戚因分财产不匀轮番跑到朝廷里告状,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将这件案子交给了丞相张齐贤处理。张齐贤了解了案情之后,就把告状的人都找来,问道:

“你们都认为对方的财产分得多,自己分得少,是吗?”

“是!”双方齐声回答。

张齐贤把他们的意思都记录下来,让他们签名画押。然后说:

“既然你们都说对方的财产分得多,现在把你们的财产交换一下,双方都应感到满足了吧!”

于是他召来两名官员,分别将甲家的人带到乙家去,把乙家的人带到甲家去,人换地方而一切财产都不移动,分财产的文书则相互交换。这样一来,双方均无话可说。

张齐贤处理这件案子的诀窍就在于正确地把握了“少于”这种关系。从逻辑上分析,“少于”是一种反对称关系,甲少于乙,则乙必定不会少于甲。双方都认为自己分得的财产少于对方,把双方的财产交换一下,双方都得到了自认为多的那份,自然就不会有什么话了。

95诱导对方,肯定自己

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诱导对方否定自己,才是对自己的肯定。

在《庄暴见孟子章》中有一段这样的精彩论辩:

孟子进见齐宣王,问:“你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而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音乐,只是爱好一般的流行音乐罢了。”

“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您爱的是现在的流行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的快乐,跟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个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跟大家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跟多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立即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你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国王只图个人的快乐而不和百姓一起快乐的缘故;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如果国王能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就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从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一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国王能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从而达到了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

“因势利导”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和领兵作战一样,在辩论中因势利导的辩术同样有着很大的作用。“势”,就是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势”是导的条件,只有找到“势”才能进行“导”。“导”则是疏导,就是在辩论中顺着对方思维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问题,逐渐否定对方的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领导走进办公室时,看到几个人正在为昨夜的女排比赛议论纷纷。面对这一意外情况,这位领导没有命令大家停止议论,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谈起了自己的感想,二三分钟后,大家静下心来听他讲时,他却巧妙地将话锋一转:“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它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但是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上还很落后,被人瞧不起,我们也要有女排这种拼搏精神,把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位领导运用的就是“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他及时地“借”了员工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之“势”,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指引,顺势将大家的热情引导到工作上,不仅很快恢复了办公秩序,还借此“东风”激励员工们努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这位领导运用命令式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也可达到停止议论的目的,但他无法使大家的思维从“女排比赛”中走出来。当人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命令式的语言、强迫的手段效果都不好。因此,碰到上述此类突发事件时,只有借其势,用巧妙的语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

96反驳论据,直接有力

实施批驳论据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对手的论点,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它也是检验某论题是否真伪的标准。在具体的辩论中,只要将对方的论题用实践一检验,其虚假性自然就会暴露无遗。

在《“友邦惊诧”论》中,鲁迅先生为了反驳国民党政府通电中加给请愿学生的所谓“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种种罪名,特意在文章结尾引用《申报》的南京专电再反驳: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这里,鲁迅先生举确凿的事实,直接反驳了国民党政府的谬论,非常有力。

在反驳错误观点时,我们既可以反驳对方的论点,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据,还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但是,相对来说,反驳对方的论点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擒贼擒王、直接破的”就是这样一种在辩论中直接反驳对立方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去揭示对立方论点的错误、虚假,或者逻辑上的混乱。直接反驳对立方论点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举事实反驳,也可以进行分析反驳,还可以澄清概念来进行反驳。

在与对手的交锋中,我们驳倒了对方的论据或论证,并不能就此断定对方的论题是必然虚假或者必然错误的,这时候只能说明对方的论题不可靠。要将对方彻底驳倒,还必须对对方的论题进行彻底反驳才行。这就如同打仗一样,如果将贼首擒获,敌人便会溃不成军;否则,就不能说战斗已经结束。而“擒贼擒王、直接破的”的方法则正是通过对对手的观点直接进行反驳借以驳倒对手的方法。可以说,在反驳对方时,这是一种最便捷的方法。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使用“擒贼擒王、直接破的”的方法,最便捷有效的办法是列举大量确凿无疑的事实,在铁的事实面前,任凭对方如何信口雌黄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