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4965200000038

第38章 演讲技能的运用(10)

环视法,即目光有节奏或周期性地环视全场。其目的主要在于掌握整个演讲现场动态,照顾全场,统帅全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全场听众产生亲近感。但必须注意,一定要照顾全局,不可忽视任何角落的听众;同时,头部摆动幅度不宜过大,眼珠不可肆意乱转。

用眼说话的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可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占80%以上。人内心的隐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不断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它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气质。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演讲时写到:“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闪闪发光,表现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对谎言的反对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他那双眯缝着的眼睛在燃烧着,使着眼色,讽刺地微笑着,闪烁着愤怒,这双眼睛的光泽使得他的演讲更加热烈、更加清晰,有时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他的眼睛里喷射出来,那内容丰富的话语在空中闪光。”当代演讲家彭清一演讲时,总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把饱满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写”在眼里,其眼窝、眼睑、虹膜和瞳孔组成一台完整的戏。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一定要了解千姿百态的目光语。

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住地打量表示挑衅,低眉偷觑表示困窘,行注目礼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

配合着眉毛的变化,眉目传情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时双眉紧锁;愤怒时横眉怒目;顺从时低眉顺眼;戏谑时挤眉弄眼;畅快时扬眉吐气等。

演讲目光语最主要的是强调眼神的运用。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现着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现胸怀坦荡;目光狡黠表现心术不正;目光炯炯表现精神焕发;目光如豆表现心胸狭窄;目光执著表示志向高远;目光浮动表现轻薄浅陋;目光睿智表现聪明机敏;目光呆滞表现心事重重;目光坚毅表示自强自信;目光哀颓表示自暴自弃。除此之外,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狡奸巨猾的反映;似匣剑出鞘咄咄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目光是邪恶刁钻的写照。坦诚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见底;英武者目光如电掣雷奔,波澜壮阔;典雅者目光似云雾初开,林鸟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珠胎含月;妩媚者目光似春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风云波浪,海天苍茫……

眼神的表达丰富多彩。诗人公木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会隐藏更不会说谎。”得体地运用目光语会令你的演讲增光添彩。

演讲中调整目光视点的方法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出身演员,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每次演讲他都能充分运用目光语。有时像聚光灯,把目光聚集到全场的某一点上;有时则像探照灯,目光扫遍全场。因此有人评价他的目光语是一场“征服一切的戏”。

演讲中的目光语很重要,用好目光语很有技巧,下面介绍运用目光语的八种方法:

1环视法

有节奏或周期地把视线从听众的左方扫到右方,从右方扫到左方或从前排扫到后排,从后排扫到前排。视线每走一步都是弧形,弧形又构成一个整体——环形。这种方法要注意中间的过渡,由于其视线的跨度大,演讲时要注意衔接。此种方法主要用于感情浓烈、场地较大的演讲。

2仰视法和俯视法

在演讲时,不要总是注视听众,可以根据内容运用仰视和俯视,如表现长者对后辈的爱护、怜悯与宽容时把视线向下移;表示尊敬或思索、回忆时可将视线向上移。

3前视法

前视法就是演讲者视线平直向前而弧形流转,立足听众席的中心线,大致为中心弧形照顾两边,直到视线落到最后的听众头顶上,视线推进时不要匀速,要按语句有节奏进行,要顾及坐在偏僻角落的听众。

4侧视法

用“Z”形或“S”形运用视线。此法在演讲中用得较多。

5闭目法

人的眨眼一般是每分钟5~8次,若眨眼时间超过1秒钟就成了闭眼。演讲中讲到英雄人物壮烈就义,演讲者与听众极度紧张,心情难以平静时,可运用此法。

值得注意的是,视线的运用往往是各种方法综合考虑并且交叉运用的,同时要按照内容的需要,带着感情的节拍,配合有声语言形式与手势、身姿等进行立体表现。

83

演讲中的得体微笑

在所有的交际语言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微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际交往的高招”。微笑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能让听众更好地接受你和你的演讲。当然微笑要自然、真诚,而且要符合场合的需要。

微笑是一种良性的脸部表情,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象征、涵养的外化、情感的体现。在演讲中可以象征性格开朗与温和,可以建立融洽气氛,消除听众抵触情绪,可激发感情,缓解矛盾。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三十年之久的叶洛博士说:“微笑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催化剂。”

下列场合可运用微笑技法:

①表达赞美、歌颂等感情色彩时应微笑。此时要博得别人笑,自己首先要笑。

②上台与下台时应微笑。这样可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把良好的形象留在听众心中。

③面对听众提问时送上一缕微笑是无声的赞美与鼓励。

④肯定或否定听众的一些言行时,可以配合着点头或摇头,脸挂微笑。

⑤面对喧闹的听众,演讲者可略停顿,同时脸挂微笑是一种含蓄的批评与指责。

⑥表达一些与微笑不相悖的情感时可微笑。法国作家阿诺·葛拉索说:“笑是没有副作用的镇定剂!”

但是要提醒演讲者注意的是,演讲中不能从头到尾一味微笑,否则让人觉得你带了一个假面具上台演讲,没有感情。尤其是不该笑的感情表达时更不能笑。例如下段演讲:

“不是有人在坐车不畅时埋怨他们‘乱哄哄,路不通,车不动’吗?不是有些漂亮的姑娘品评他们是‘多一个脑袋的电线杆’吗?不是有人谩骂他们秉公处罚是自己给自己发奖金吗?不是有人更丧尽天良将车轮辗向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马路卫士吗?”

下列情况请注意:

表达悲痛、思考、痛苦、愤怒、失望、讨厌、懊悔、批评、争论等负面情绪时不能微笑。

你已完全放开,不觉紧张,没有必要运用微笑来控制情绪,松弛紧张时可不要微笑。

另外,演讲中的笑要随内容感情变化而变化:有兴奋喜悦的笑,有冷嘲热讽的笑。演讲中既要注意用自己的“笑容”去表达内容,感染听众,也要保证笑的价值,该笑则笑,不笑则止。

84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

手势语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体态语言,它通过手和手指的活动变化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为此,有人称:“手势是表达的第二语言。”手势在演讲中发挥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演讲中使用手势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演讲手势的重要作用

语言学家们认为,手势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是先于有声语言的,手势语在当时的交际中,使用频率之高,范围之广,非今日可比。

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华讲学的心理学教授与一群聋哑儿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欧美流行的手势语言同他们顺利交流。事后,这位教授风趣地说:“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更省事。”

手是人体敏锐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势是体态语言的主要形式,使用频率最高。由于双手活动幅度较大,活动最方便、最灵巧,形态变化也最多,因而,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强,最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优美得体的手势动作,能产生极大的魅力,激发听众的热情,加深听众对演讲的内容的理解,使演讲获得成功。

从手势活动的区域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在胸部以上,常常用以表达激昂慷慨、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感情;另一种在胸腹之间,常用以表示一般性叙事说理和较平静的情绪;还有一种在腹部以下,常用以表示否定、鄙视、憎恨等内容和情感。

根据手的不同形状和活动部位,手势动作可分为手指动作、手掌动作和握拳动作。这些手势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应该细心辨识和掌握。例如,常用拇指和小指,分别表示赞扬与鄙夷;单手手掌向前推出,显出信心和力量;双手由分而合表示亲密、团结、联合;握拳显示情感异常激烈;等等。总之,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急缓、形状、角度等的不同变化,所表达的思想含义和感情色彩就有很大差别。演讲者不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演讲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手势。

从手势表达思想内容来看,手势动作可分为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与象征手势。

情意手势用以表达感情,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使听众易于领悟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如挥拳表义愤,推掌表拒绝等。

指示手势用以指明演讲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从而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指示有实指、虚指之分。实指涉及的对象是听众视线所能达到的;虚指涉及的对象远离会场,是听众无法看到的。

象形手势用以模拟人或物的形状、体积、高度等,给听众以具体、明确的印象。这种手势常略带夸张,只求神似,不可过分机械模仿。

象征手势用以表现某些抽象概念,以生动具体的手势和有声语言构成一种易于理解的意境。例如,讲“一颗红心献人民”时,双手做捧物上举的姿势,自然构成一种虔诚奉献的意境,给听众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相配合时,其含义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表现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如果手势泛滥,着意表演,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显得轻佻作态,哗众取宠。当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势,那样会显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环球旅行时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调查。在一小时的谈判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国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国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时较为矜持,如果说话时指手画脚,会被看做缺乏教养,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国家在说话时特别喜欢用手指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手势来增强口语的感情色彩,如人在高兴时常常会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时捶胸脯;为难时会搓手;悔恨时自拍脑门;紧张时摸头发;称赞时竖起大拇指;蔑视、小看人时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举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胜利”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了全场欢呼。至今人们还常用它来表示祝愿和信心。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说话者手掌伸开手心朝上,表示他诚实、直率;如果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那么他可能相当自负;如果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弄手指,或用手指弹桌子,表明他内心紧张;如果在谈话中他用单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样子,这时你可得小心点,他虽然表面上装得老实,而内心却可能打着什么主意。

演讲时手势运用原则

我们首先看看列宁的演讲:左手大拇指习惯插在背心肩口,较多地用右手做动作。不过初讲时他的动作也极少,讲到后来时,就越来越多地用两只手做动作,尤其在讲到激情、鼓舞等重要关口,还喜欢把身体迅速前倾,用力地向前一挥手,用这一特有的典型手势来加强演讲的色彩和力量。

演讲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下面看看演讲的手势分类。

一、习惯手势

任何一位演讲者,都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有而别人没有的习惯性手势,手势的含义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列宁演讲喜欢挥动右手用力一斩,孙中山先生演讲时常常拄着手杖,形成了他演讲的独特形象。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二、指示手势

指示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真实形象的,分为实指和虚指两大类。实指是演讲者的手势确指,它所指的人或事或方向均是在场的人视线所及的。比如“我”、“你”、“我们”、“你们”、“咱们”、“上面”、“地下”、“这些”、“这一个”等。其中,以“我”为中心的动作居多。虚指是指演讲者和听众不能看到的。比如,讲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遥远的地方”常用虚指可伴有“他的”、“那时”、“后面”等词出现。指示手势比较明了,不带感情色彩,比较容易做。

三、抒情手势

林肯在做律师时的老朋友赫恩登说,他对听众恳切地演讲时,那瘦长的右手指自然地充满着动人的力量,一切思想情绪完全贯注在那里。为了表现欢乐的情绪,他把两手臂举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好像已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悦。在讲到痛心处,如痛斥奴隶制时,他更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

一种抽象感情很强的手势,演讲中运用频率最高。比如,兴奋时拍手称快,恼怒时挥舞拳头,急躁时双手相搓,果断时猛力砍下。

四、模拟手势

模拟手势的特点是“求神似,不求形似”,因此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一个演讲者讲到自己由于身患重病没钱医治,一个个素不相识的朋友给他寄来汇单、物品,在讲到一个年仅五岁的小女孩那天到医院给他送来一个大梨子时,他热泪盈眶,双手合抱,虚拟出一个大球形,好像这梨子就是代表了人们的真情实意。这手势信息含量很大,升华了感情。

常用的手势

演讲的手势语“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手势三十式。

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自然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蔑视对方。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演讲中右手比左手使用频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

食指弯曲或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画线表示直线,在空中画弧线表示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