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4966100000022

第22章 秋收(5)

◎ 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咽喉肿痛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经过了酷暑之后,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肌体容易阴阳失调。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凉爽,加上体内水分不足,人体易患秋躁症,咽喉肿痛就是其一种表现。

以下偏方可以缓解咽喉肿痛,有助于缓解疼痛。

鲜梨方

【原料】鲜梨适量。

【制法】鲜梨不去皮用米醋浸渍,捣烂,榨汁取液,慢慢咽服。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次。

【主治】咽喉肿痛、吞咽困难。

新鲜薄荷方

【原料】新鲜薄荷15克,大米60克,冰糖20克。

【制法】先将薄荷煎汤,待其冷却。再用大米加水煮粥,快熟时加入冰糖、薄荷汤,再煮一二沸,即可。

【用法】每日一次,连服3~5天。

【主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方

【原料】牛蒡子15克,大米50克,冰糖15克。

【制法】先将牛蒡子煎汁,去渣,再加入大米,兑水一起熬粥,快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用法】每日一次,连服3~5天。

【主治】咽喉肿痛。

魔芋豆腐鲫鱼方

【原料】魔芋豆腐300克,活鲫鱼300克,生姜丝15克,料酒5克,植物油20克,精盐5克,味精5克,葱花5克,花椒粉5克。

【制法】将鲫鱼去鳞和内脏,洗干净,入锅,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后加生姜、料酒、油、盐等调味品,煮至乳白色,加入魔芋豆腐,至豆腐入味后即可起锅。

【用法】饮汤。

【主治】咽喉肿痛。

秋分

◎ 节令特点

秋分为阳历9月22日,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分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次数却增多起来。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

◎ 养生要领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肌体保持“阴平阳秘”。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精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避肃杀之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如登山、慢跑等。可选择登高观景等方式来使自己心旷神怡,远离不良心理因素。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

◎ 节令衣着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进入“秋分”节气,此后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秋老虎”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小。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应准备好换季的秋装。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 起居须知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如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另外,孙思邈曾说:“夜卧常习闭口。”目的也在于使精气内存不散。因此,秋季睡眠尽量不要张口呼吸,以助秋季养收之道。

◎ 节令养生食谱

顺应秋分时节气候特点养生的饮食方案如下。

枣龙粟子羹

制作原料:大枣20~30枚,龙眼肉30克,栗子肉100克,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栗子肉研成粉末待用,然后将大枣与龙眼同熬,加入栗子粉,慢火熬成羹,加入蜂蜜,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气虚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及血虚面黄肌瘦,或妇女脏燥、带下及肾虚遗精、小便频数者。犹适用于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者。

禁忌:大枣能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脘腹胀满者忌用。栗子一次不宜多食,多食易致食滞。消化不良、湿热内蕴、风湿痛者忌食。

栗子味甘、咸,性温,归脾、胃、肾经。可健脾补肾气。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二者同食,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尤适于心血虚、脾肾气虚者。

柏子仁粥

制作原料:粳米100克,柏子仁15~20克,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柏子仁去皮,稍捣烂,然后与粳米同煮成粥,加入适量蜂蜜。

适宜人群:适用于心悸、虚烦失眠、阴虚盗汗、肠燥便秘者。

禁忌:腹泻者忌用。

柏子仁又名侧柏仁、柏子霜。柏子仁味甘而有油腻感,性平,入心经可养心血而安神、止汗;入大肠经可润肠通便;入肾经可益阴敛汗。《神农本草经》说其“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名医别录》说其“益血,止汗”。《本草纲目》提到其“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本粥加入蜂蜜,更增润燥之功。本粥最适合秋燥津液枯少、肠燥便秘又体虚者。

六神粥

制作原料:莲肉30克,芡实10克,茯苓10克,薏米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上述六味加水同煮成粥,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适宜人群:适于脾虚之纳呆、食滞、四肢困重、慢性腹泻、带下、遗精、遗尿及各种虚损者。

山药其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功能益气养血、补肺脾肾。莲肉,不但可治疗心、脾、肾虚引起的多种证候,还可补五脏及十二经脉气血,为体弱之人常食之佳品。茯苓,利小便又可以行湿。芡实,《本草纲目》说其“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薏米微寒能清热,味甘淡能利湿,又可健脾,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以上几味同煮成粥,在补益的同时,又可化湿。

补虚正气粥

制作原料:炙黄芪30~50克,党参30克(或人参3~6克),粳米100~15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炙黄芪与党参(或人参)加水煎,先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煎一小时左右,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煮成粥,再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气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水肿,中气下陷之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气虚不足之疮疡内陷、久溃不敛或脓成不溃,气不摄血引起的便血、崩漏等,以及肺气虚之呼吸短促、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者。

禁忌:阴虚火旺、表实邪盛及疮疡初起者忌用。胃热、湿热者慎食用。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功。若用人参,其补气之力更强,正所谓“大补元气”。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既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又能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为补气升阳之要药,表虚证者尤宜。本粥中芪、参同用,长于补脾气、肺气,适合秋季脾肺气虚者。

◎ 滋补原则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皮毛弹性光泽等。肺脏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被称为华盖。肺通过宣发和输布水液,使水液下行到肾,后经脾、肾过滤送往全身。肺易被寒热邪气侵袭,出现鼻塞、流涕等,皮毛依赖肺所传输的营养来濡养,所以肺总是首先遭遇外邪。

中医对肺的养护颇有研究,如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等。肺喜润恶燥,六邪中的燥邪最易灼伤肺津。另外,饮食不当、悲伤过多、痰饮淤血也都会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务必顺应季节来食养。

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脏之病,五味和四时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观点。《素问·五藏生成》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今,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 节令养生小贴士

秋分睡前八忌

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季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人才能恢复体力,增强机体免疫力。秋季气候凉爽,睡眠的气象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如果不适当加以注意,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秋季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睡前进食。因为睡觉前吃东西,会增加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还会影响入睡。睡前如果实在太饿,可以少量进食,休息一会儿再睡。

二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喝浓茶会让人难以入睡,同时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质量。

三忌睡前情绪激动。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睡前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四忌睡前过度娱乐。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使人难以入睡。

五忌睡时过多言谈。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六忌睡时掩面。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七忌睡时张口。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着凉。

八忌睡时吹风。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降低,易受风邪侵袭。因此睡觉时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让风直吹。

◎ 节令中药养生

秋季干燥,中药调理

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进入深秋季节后,很多人出现了“秋燥”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轻者吃点梨、蜂蜜、芝麻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即可缓解,若上述症状较重,则需中药调理。常用的解除秋燥的药物有百合、玉竹等。

百合:秋燥合并失眠、多梦

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寒,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百合煮粥是最常用的“抗燥”方法: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此粥不仅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还可宁心安神,适合秋燥所致的皮肤干燥、干咳、便秘者食用,失眠、多梦者尤为适宜。对于舌质红、心烦、鼻子出血者,煮粥时可加莲子30克。

石斛:秋燥且视力不佳

石斛味甘,微寒,具有养胃生津、滋阴除热的功效,对秋燥伤津所致的口干口渴、咽干唇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另外,石斛是大家熟知的治疗目疾的中成药石斛夜光丸的主药,具有明目作用,可治疗视力减退。因此,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患者若出现秋燥时可取石斛与菊花同煎代茶饮。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煎的过程中应先煎石斛30分钟,再放入菊花煎5—10分钟。

石斛常用量为6—12克,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和呼吸、降低血压,因此切勿擅自加剂量。因本品有敛邪的作用,所以感冒初起者忌服。

玉竹:糖尿病合并秋燥

玉竹又名葳蕤,味甘微寒,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对秋燥所致的肺阴受损、肺燥咳嗽、干咳少痰以及胃热津伤、咽干、口渴等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本品具有补而不腻,养阴而不敛邪的优点,因此,秋燥患者合并感冒时,可以用玉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二冬:秋燥且便秘

二冬即天门冬和麦门冬的简称。在抗燥药膳中,常并肩作战,对付口干口渴、咽干鼻燥、便秘等,通便润肠的效果显著,脾胃虚弱腹泻者不宜服用。

可取等比例的天门冬、麦门冬,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60分钟后,再加热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加温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并以小火将煎液加热、煎熬、浓缩,至黏稠如膏时,加蜂蜜1杯,至沸停火,冷却后装瓶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保存。每日早晚各取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服。

此外,沙参、黄精也是“抗燥”中药中的重要成员,对秋燥所致的干咳、少痰、声音嘶哑、咽干口燥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服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药物均为滋阴润燥之品,易助湿邪,凡脾虚有湿、阴寒内盛、咳嗽痰多或咳痰清稀者均不宜服用。

◎ 中医小常识

中医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