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4968800000061

第61章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好口才的演讲实务(3)

语言的重复艺术,主要是指演讲中相同的语言形式,反复使用的艺术。

语音传递演讲信息,往往稍纵即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内外干扰,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某些损失。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听众不可能对演讲者的每一句话都保持长久的记忆。故此,在演讲时应采取重复语言的技巧,对某些信息反复表达。

艺术的重复,绝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指有信息根据的重复,是必要信息和冗余信息的重复。目的是强调必要信息,让听众保持记忆。如一演讲家在某警官学校的演讲,其开场白就是运用了重复艺术,从信息接受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信息接受率应该很高。

(原例:“……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在演讲中,究竟哪些方面需要运用重复艺术呢?德国米·里登乃尔在《自由演讲的技巧》中指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演讲者的话题远远超出听众所期待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点复述。因为听众难于接受出乎意料之外的内容。

第二,演讲者的话题与听众的观点矛盾时,也应该加强重复。

第三,听众对演讲内容不感兴趣时,也有必要加强重复。

第四,听众不欢迎演讲时,更不能忽视对某些形式的重复。

第五,演讲中,听众感到疲倦、无精打采时,演讲者应压缩介绍的信息,最好艺术地重复前一段内容。

合理、准确的重复才可称为艺术;不该重复的却用了重复,这成了赘言。重复艺术运用的好,演讲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演讲的态势语要优美

一般而言,演讲除了靠好的语言功底,还要辅以美的演讲态势语。态势语包括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方面,是演讲者立与坐、眼神、手势、身体动作、步伐移动等的综合反应能力。正所谓演讲,讲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则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俗话说:“花好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无声语言就是绿叶。光“讲”不“演”,或光“演”不“讲”,都不能构成演讲之美,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也就是说,惟声、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称做上乘的演说。

演讲者的风度、仪表、神态,应给观众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依据。如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骂骂咧咧,你定然会对其作出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

一次,心理学家雪莱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68个自愿参加实验者,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仪表、风度却大不相同。68人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表明,风度翩翩者较之仪态平平的对手,自然是稳操胜券。

登台讲演时,仪容更不能不修边幅,穿着随便,而要整洁、大方,有风度,但也不能过分打扮。服装应该同身份相称,不宜过于奇特,那种自恃高雅,油头粉面,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装束,或一味追赶时髦,仔裤港衫,长发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样,纵然口吐莲花,舌绽春蕾,也绝不会使人产生钦敬之感。

“峨冠博带话务农”必显得滑稽可笑,“蓬首垢面谈诗书”,则有失风雅。要针对特定的演讲环境来决定演讲时自身的仪表、衣着和态势。演讲者的外部表象即仪表、衣着、态势是被听众直接感受的,它对演讲的效果乃至成败会有直接影响。据一般的社会心理分析,听众往往会将演讲者的仪表、衣着等与自己的仪表、衣着相比较,以自己的仪表、衣着、态势作为评判演说者的标准。所以演讲者就要尽可能将自己的仪表、衣着与听众接近或一致起来。如果是在高雅的宴会上,听众衣冠华贵,讲者衣衫不整,举止粗俗,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腾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装革履的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产生与听众的距离。

美国口才训练专家桑迪·林弗说:“凡演讲百分之九十九都无需拿讲稿。一个人拿起讲稿来读‘话’时,人们对他相信的程度也随之降低了。听众越是感到你在与他们交谈,你演讲的效果也就越好。”由此可见,演讲时拿不拿演讲稿,也是一个人演讲形象好坏的关键。当然,朗诵讲稿也不行,背讲稿也是不行的。因为演讲大厅正像运动场一样,是一个剧烈变化的动态系统,听众情绪,会场气氛都有变化的可能,有时还会发生意外的事件,这就要演讲者有即席调整的应变能力,如果一切都照预固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背诵”,就难免会手足失措,碰壁失败。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当大脑皮质的某一个兴奋中心的刺激得到加深时,注意的指向性就愈来愈强。就是说,对某事物,人的注意越集中,对别的事物的注意必然就会减少。所以,演讲者要在临场前“装点”自己的仪表和风度,就必须脱离演讲稿免受其影响。另外,上场时,要保持安然自若的神态,坚定有神的目光。这样使听众在“第一印象”中,就加深了视觉形象的刺激,从而让人们注意的指向性得到强化。

演讲者的神态要自然大度,神态即指面容表情和举止姿态。面容表情中又应注意以眼传神和以笑达意。眼神可以表示种种复杂的感情,笑意能传达各种心理信息。用得巧,无疑会使讲话增色添彩。要使讲话得心应手,遣使自如,甩开讲稿当是上上之策。简单地讲,精心准备讲稿是必要的,但是上台照本宣科就太令人乏味了。所以应该将演讲稿烂熟于心,演讲时既以它为依据,又不受其束缚,便能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演讲中要懂得应变与控场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说效果,还应该具有应变和控场能力。即善于临场察言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为演讲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当发现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答题,妙语解脱。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3.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如果会场沉闷,要尽快调节,巧妙穿插,活跃气氛。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儿等。

4.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一旦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15秒以上,听众群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30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1.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

2.向听众提出问题。

3.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注意演讲的时间规则

演讲的时间规则,是指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的最有效时间是前面的15分钟内,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益极浅。可见,演讲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若要超越,应在演讲时每20分钟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另换一个人演讲。即使是这样,总体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地说,学术性的演讲,若中间穿插教授性质的谈话,那么求知者的注意力可持续到90分钟。德国米·里登乃尔曾对演讲的时间安排下过结论:

1.演讲时间越短,听众受益越大;

2.属于传递信息方面的演讲不必超过20分钟:

3.较长的演讲需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4.或者穿插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

为使演讲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非洲有一个民族,对演讲的时间作了一个硬性规定,只允许演讲者用一只脚站着演讲。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一落地,演讲即使没有完也得结束,用这种方法迫使演讲者控制好时间。

我们虽然不会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但在演讲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让演讲在听众精神振奋时开始,在情绪开始低落时结束。

培养你的演讲技巧

演讲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因为当演讲人讲话的时候,有很多双眼晴都集中在演讲者的身上,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将受到很多人的瞩目,以致有很多演说者,都有一些不安,无论谁,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说时,总觉面红心跳,情绪不安,说话不自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在演说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当然准备不是把一些没有错误的词句完全写了出来,或是完全熟记,也不是把一切表现自己的思想堆积起来,老实说罢,准备只不过是聚集你的意见信念和努力罢了。这些信念和努力,本来是你平时所有的。当你醒着之时,它们都在你的心灵中,你睡熟了,也许它们曾爬入你的梦境中。所以准备演说是去思想、考虑、回忆、选择你认为最有兴味的加以修饰,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听众面前。所以预备演说,并不是困难的事,你只须把思想集中在某一种目的上就行了。

题材的选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说你应当说些什么。凡属于你所感兴趣的,都可以做题材。不过要注意,在简短的时间中,不要说得太空泛,选取了一个题目以后,在题目的正反面发挥就够了。

对于题材的选择,应注意下列的原则:

①积极性,进取性。人们都是喜欢光明这一面的;

②无论学术、政治、社会的题材,应该注意的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单纯破坏性的;

③必须是乐观,而不是悲观的;

④适合于自己演说的身份,和听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