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二)
4980400000006

第6章

是啊,这不是说着玩的,你能胜任我的事,我就托你大事,身为天子,谁跟你闲扯。这马隆也不糊涂,为将之道,在于临阵决机,现在敌人远在几千里外,敌情不明,让我给你讲这些,说轻点是纸上谈兵,说重了,那就是欺君误国。但问话的是皇帝,他只好耐心说:

“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

这话还是带着些呛人的味道,意思是说,你要是愿意任用我,战场上的事我自有计较,不用你操心。你看,晋武帝听了这话,问道:

“云何?”

“怎么讲?”听听,口风中,冰冷地,愠怒地,咄咄逼人的架势露出来了。伴君如伴虎,到了这时候,马隆得给皇上一个明确的答复了。他挺胸而言:

“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

晋武帝的脸色这才阴转晴,批准了这个计划,当即任命马隆为武威太守。

这马隆是何许人,何以敢在满朝文武面前口出大言,一手揽这样大的事?俗话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马隆是东平东陆人,即今山东汶上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有一事为证:魏兖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一州之人无人敢去为他收尸,马隆当时只是个小小武弁,谎称自己是令狐愚的门客,自掏腰包将其殓葬,并服丧三年,给墓园栽植很多松柏,直到大礼已毕,才回到任上。当时,盛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一个人的荣辱升降,要受到各级官员和社会贤达的品评,这种出头露脸的事最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当然,像马隆所为,碰上好运,声名鹊起,时运不济,身首异处,甚或灭门灭族,都是有可能的。马隆这一把赌赢了,“一州传为美谈。”

晋大举伐吴,急需人才,马隆时运到了,有权威人士便推荐马隆,说是“才堪良将”,于是,马隆升为司马督。

提着脑袋作秀可以,说到底,这只与自己有关,可领兵打仗,关乎国计民生,岂可儿戏?一些大臣就向皇帝进言了,说:

“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隆小将妄说,不可从也。”

晋武帝主意已定,不听劝告。其实,晋武帝司马炎领兵打仗多少年,对此,心中是有数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可望建非常之功。像马隆这种人,功名心重,为了成功,一切都舍得,当下用的就是这种人。再说,马隆要求所招募之人,“无问所从来”,也就是说,无论地痞流氓江洋大盗,只要肯随军征西,都一概不拒。晋武帝深知,这类人都是亡命徒,敢于拿命去赌,给他们不找出路,反为地方祸害。晋武帝还有一份心思不便明说,河西那边情况不明,朝廷派大军乍然前去,耗费巨大不说,胜败尚且难测,万一受挫,对内对外都是麻烦,让这些人去,胜,固然好,败,也算是火力侦察,为日后发兵探明底细。

晋武帝的心思别人哪能知道。马隆诏令在手,便大张旗鼓招兵。他招兵的条件很苛刻,应募者必须腰部能拉动三十六钧重弩,手要拉得动四钧弓。演武场上,马隆亲自主持考试。听说是征西,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强梁之徒,个个跃跃欲试,一时报名者云集,中选者得意洋洋,落选者,垂头丧气。从早上到中午,中选者三千五百人。马隆看着这些膀大腰圆横眉立目的壮汉,将要由自己率领去克敌制胜,不禁心花怒放,搓着手连声说:

“足矣,足矣!”

但马隆高兴得太早,他又到皇上那儿讨来一项特权:打开武库,由他自选兵器。武库是打开了,他也进去了,可里面陈列的尽是曹魏时代留下的旧兵器,刀枪锈迹斑斑,弓断箭秃,铠腐甲朽,别说杀敌立功,拿着玩都不中用了。马隆一见来了气,他还没说什么,武库令气比他还大,大骂道,你以为你谁呀,自古以来武库都是禁地,哪有你这样不自量力的?御史趁机以此劾奏,要求惩办马隆,到皇上那儿,马隆说得恳切,他说:

“臣当亡命战场,以报所受,武库令乃以魏时朽杖见给,不可复用。非陛下使臣灭贼意也。”

晋武帝闻言动容,下令任其自选兵器,并且,一次批给了三年的军用物资。

你要的全满足你了,这下就看你的本事了。此时的马隆万事俱备,领着三千勇士,盔甲鲜明,刀枪耀目,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在震天锣鼓声中,从京城浩浩荡荡开出。马隆人不解衣马不下鞍,一路西进,抵达河西桥头堡武威,又悄没声息渡过温水,扎下营寨。探子回报,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听说晋军只区区几千人马,哈哈大笑,心想这不是儿戏吗,几千里路上带几千人马打仗,前有强敌,后无援兵,送死也得送出个样子来。我有几万人马在此以逸待劳,晋军死定了。话虽这么说,秃发还是把晋军当回事的,他把部队分为几部,一部在前阻击,一部断其后路,然后寻机一鼓全歼。

在河西旷野,利于马队大机动作战,马隆兵少,分兵则形散,只有把所有人马捏成拳头才有力量。主意一定,他命士兵将辎重箱集中起来,以八阵图形式,结成阵势,像一座活动的城堡,行军到地势平坦处,命人在阵周插上鹿角,在地势窄狭处,则将木箱屋置于车上,像现代化战争中的坦克一样攻击前进,敌兵矢如雨下,却伤不着人,相反,马隆将士躲在车里向敌射击,则箭箭中的。马隆发现,敌军将士穿的都是铁制甲铠,而此地磁铁甚多,他便命令士兵穿上皮制甲胄,把敌人往有磁铁处引,晋军士兵奔走如飞,敌军却被吸引得寸步难行。秃发和属下不懂得其中机关,以为晋兵有神相助,于是,士气低落。晋军以此转战千里,杀敌数千,并斩杀秃发树机能,将其余部赶进了祁连山。

直到这时,马隆才向朝廷遣使报捷,晋武帝闻报乐不可支。自从马隆西征后,晋武帝心中忐忑,但不好明言,只是日日盼着西边消息,大臣更是心中没底,可这是皇帝的决策,此时再说什么不中听的话,岂不是自寻烦恼。这时,晋武帝有话说了,说得理直气壮。他把大臣召集起来,毫不隐瞒心中的得意,他说:

“若从诸卿言,是以无秦凉也”

他当即下诏,论功行赏,诏曰:

“隆以偏师寡众,备不顾难冒险能济,其假节:宣威将军,加赤幢、曲盖、鼓吹。”

河西平定了,凉州据住祁连北路,金城的这一路有了保障,可金城以西的西平(今青海西宁),久经战乱,早已荒败,而这一路是祁连南路,扼守着湟水要道,晋武帝见马隆能干,又任命他为平虏将军、西平太守,率兵南下将其收复。晋武帝死后,朝中有人眼馋西平太守一职,要撤换马隆时,马隆部下不答应,连他的对手鲜卑人也不答应。马隆守边,恩威并用,与手下士兵和边地各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马隆走不成了,在此守边十余年,终至老死任上。

马隆故事说明什么呢,守边不仅是打仗,重在建设,而兰州与河西、与青海,向来三位一体,一安俱安,一乱俱乱。

长河落日:谁家的太阳落山了

《三国演义》说得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刚统一没多少年,又分裂了。北方,“五胡乱华”,国分十六国,又分合为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依次替代,中间还夹杂着这样那样的分分合合,突出的是一个乱字,烟消云散后,留下了无以数计的石窟佛像;南方也整齐不到哪去,先是晋室南渡,后是宋齐梁陈依次替代,说是衣冠南迁,关陇山东世家大族带走了北方的文脉,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永久留下的还是佛的香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先前的兰州,在中华统一的大格局中,只是一个边关要地,经常打仗,打的却是不大的仗,原因在于,此处谁家的势力都不很大,难以演绎出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战争经典。当然,这是兰州的福分。哪个精神健全的人愿意经受血流成河尸骨山积的恐怖场面呢。然而,兰州还是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血腥大战。中国分裂了,对于偏安北方,尤其僻居西北的政治集团来说,兰州便是其腹心,是其根本,兰州的得失不再是一城一地之失,不再是一时一事之失,而关乎此一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兰州的仗越打越大了,越打越残酷了,兰州的山更秃了,兰州的地被血浇肥了,兰州的黄河更黄了,涛声也变得悲泣了。

在国分南北的二百七十年间,兰州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后秦、西秦,设置纷繁复杂,一言以蔽之曰:乱。有章可循的是为争夺兰州控制权的几次大战。一个城市的战略位置是打出来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兵家必争之地。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有了路。世间本无城,有了安全的需要,就有了城。有了路,人就要走现成的路,挡住不让过,非过不可,就打,打得多了,这条路就成了必经之路,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最初的城纯粹是为了防御,后来,有钱人住进来了,有地位的人住进来了,有色相的人住进来了,城里聚集的好东西越来越多。城与路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修路架桥都围绕着城市进行,于是,战争的目标首先便选择了夺取城市。于是,一座座城市便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兰州本无城,起初建城只是想着要把匈奴人挡在黄河以北,有了城,就有了对城市的争夺,小打建小城,大打建大城,打着打着,建着建着,仗越打越大,城也越建越大,城大了,打起来就费事,一开战,往往就是大仗,兰州终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城。

东晋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兰州打了一个大仗。此时大的概念,中国北方属于十六国时期(其实,成规模成体制的国家少说也要二十个呢),但向来认为,司马氏的晋朝奉了正朔,所以,说话的时候,还是用晋朝年号方便些。当时,崛起于山陕的前赵政权风头正猛,而立足陇右和河西的前凉也不示弱,前赵主子刘曜派刘胤为将,率大军直抵洮水,目的是要夺取狄道、金城,前凉也把部队开到那儿,两军隔河扎营,今天我过河抓你一把,明日你又偷渡成功,砸我几榔头,谁也不肯让步,谁也把谁拿不下来。相峙七十多日了,刘胤被耗得窝火,一个人呆在帐篷里闷头想辙,这时探子回报,前凉的运粮大军正往前线进发。刘胤心下忽地一动,一拍膝盖,大叫一声:

“有了!灭凉在此一举,天助我也!”

看见主帅有了破敌之策,被耗得六神无主的将士顿时舒展了眉头,齐齐抢上前来问是何等妙计,刘胤只是冷笑,并不说破。他让大营内虚张主帅旗号,锣鼓大作,喧喧嚷嚷,一派倾巢出动的阵势。他却只带三千精骑,马摘铃,人衔枚,一夜急驰,在天明前已埋伏在沃干岭(在今兰州市西南)险道密林中。将士人解衣,马下鞍,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正午时分,探子来报,凉军来到。刘胤登高一望,只见足有几里长的一队粮车络绎而来,运粮士兵个个没精打采,有的躺在粮车上晒太阳,有的在互相追逐戏闹,有的还边赶路边撒尿,有的在放开嗓门唱酸曲儿,一曲未落,哄笑声四起,笑完,又有人接唱了。刘胤见这景况,知道他这步棋走对了,手下将士更是摩拳擦掌,不用动员,早已杀心澎湃。刘胤暗传将令,严令将士不可恋战,不可追击,击溃敌人,夺取粮草是关键。

凉军将士哪里知道,本是他们的大后方,却成了自己的葬身地。看看运粮车正在爬坡,突然密林中升起无数旗帜,一时锣鼓大作,箭如飞蝗,呐喊声撼天动地,凉军爬在半坡,上不上,下不下,顾得了人,顾不得车,车撞车,人踏人,自个已乱做一团,哪还有工夫还手。赵军发声喊,一齐冲杀出来,真是马借人势,人凭马快,凉军顾不得粮草,只顾自己逃跑。赵军也不追赶,驾起凉军粮车,逍遥而去。

消息传回前线,凉军一下子泄了气,退出洮河阵地,准备坚守黄河,而赵军士气大振,乘势渡河攻击,凉军洮河不保,黄河又立脚未稳,把重要据点广武(今永登)也丢了。这可是前凉河西大本营的门户,凉军拼死争夺,无奈锐气已挫,只得败退。后来,凉军又收复了广武。此役,赵军大获全胜,凉军不但损失了两万主力,还不得不将陇右广大地区拱手让出。

好在金城仍在前凉手中。

此时的金城已是一座孤城。南面洮河流域落入敌手,西侧广武要塞沦陷,与河西的联系几乎断绝。但这座孤城对前凉意义重大,后退一步是黄河天险,前进一步是被赵军夺取的陇右。既是前凉的前进基地,又是最后一道防线,假如退过河去,再攻过去,就难了。两军隔河对峙达二十年之久。

前赵为后赵取代,赵分前后,而国策不分彼此。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5月,后赵将军不虎和麻秋,率十万大军对金城发动总攻击。金城虽坚固,却是孤城,与后方隔着一条黄河,凉军等于在背水作战。终于寡不敌众,金城失守,赵军以此为跳板,渡过黄河,向西追击,再度占领广武,并乘势攻占乌鞘岭。乌鞘岭呈南北走向,横亘在金城与河西之间,山高路险,岭上八月飞雪,为千里河西走廊第一门户,打开这扇门,河西千里平畴,就在眼底了。前凉定都在姑臧(今武威),与乌鞘岭不过百多里路程。割据一方的前凉王朝危在旦夕。

不过,任何政权,只要它称得上是政权,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支持者,犹如房子,高屋华堂有几人合抱的栋梁支撑,小门矮户也可遮风挡雨。紧急时刻,前凉大将谢艾领命出战,赵军已占乌鞘岭,他不去正面接敌,而是反客为主,绕行至其侧后,屯兵沙阜(今兰州西北)。赵军后路被断,只得弃守乌鞘岭,回攻沙阜,两军接战,赵军不利,又退守金城。凉军势猛,赵军眼看支持不住,便在黄河以北筑长最城,作屯兵固守之计。凉军仍不去攻城,而是偷渡黄河,这样,黄河天险便为两家共有。两军夹河角逐,几番大战,赵军渐渐不支,只得放弃黄河北岸,退守南岸。

危如累卯的前凉政权松了一口气。

正应了“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这句老话,当赵凉在金城一带打得不亦乐乎时,在赵的后方又崛起一股更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便是苻氏的前秦。前秦一路攻下关陇,矛头直指前凉,金城又将血染黄河。

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拜梁熙为帅,统苟苌、毛盛、姚苌等多路大军会攻前凉。梁熙亲率大军从青石津(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西南)渡河,攻打河会城(今西固区达川乡),前凉大将梁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固守数日,只得开门投降;苟苌部则从金城津(今七里河区)渡河,攻占缠缩城(今永登县境),迫使凉军退守清塞(今天祝藏族自治县境),直逼乌鞘岭。

这次,前秦与后赵不同,赵军是孤军深入,后方不稳,而秦军平行推进,各路大军互相照应,攻之能克,守之能固,步步为营,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大军压境,前凉再也支持不住了,不久,秦军直抵姑臧城下,前凉末代王张天锡只得率他的文武大臣,捧上降表,向苻坚俯首称臣了。

残阳如血: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前秦在其最盛时,由苻坚亲自统领数十万大军下江南,企图一鼓灭掉东晋,可在淝水被东晋以少胜多,打得大败亏输,苻坚狼狈逃回北方,连气带羞,又众叛亲离,没多长时间,就呜呼哀哉了。继任的前秦王苻登又被后秦攻灭,其子苻崇又被西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