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4980500000004

第4章

虹桥是对握桥的一种比喻。握桥,又名卧桥,旧址在今西津桥处,东西横跨在雷坛河上,是伸臂木梁桥的代表作品。桥全长27米,净跨度为22.5米,宽约4.6米,高4.85米。桥身计有四层挑梁,每层挑梁由7根纵列的巨木贯穿而成。第五层是横铺在木简支梁上的桥面。桥上建有桥屋,两侧有围栏,桥端筑有翼亭,亭上均有题额。东亭前额是“空中鳌背”,阴额是“彩虹”;西亭前额是“天上慈航”,阴额是“新月”。因为纵列的巨木由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最后经由弓形的桥面连接(即“握”)在一起,所以称为握桥,又因从侧面看去,桥身呈现弓形,犹如新月、彩虹,故又叫虹桥。昔日每逢冬季,雷坛河水便凝固成冰,皑皑如同石蜡,及至春和日暖,冰融水涨,又若银鳞拥涌桥下,向桥上过客报告春讯。

春桥春渡观春华,春水春山春景佳;

河涨春桥桥春涨,流沙过客客流沙。

这便是对“虹桥春涨”的写意。何海楼在画中题诗写道:

卧虹一道压西津,聚影成桥画里真;

三月风光桃浪暖,泛槎谁是武陵人。

美如彩虹的卧桥在袖川门外半里许,横跨阿干河东西两岸。据史料记载,该桥最早建于唐初,后多次被毁重修。最后虹桥春涨一次重修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时的桥较以前坚固,具有相当规模。每当严冬之际,桥下积冰成桥,鳞结若白练。到了春和日暖、冰融水涨之时,又如青玉拥桥,桥亦若虹。1952年4月兰州市政府为了便利交通,拆除虹桥拓宽西津路。1956年又在握桥旧址上新建钢筋混凝土单孔双线型桥,故称新桥。《桥梁史话》对兰州握桥给予很高的评价,把它称为“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福建厦门集美镇海滨有爱国侨领陈嘉庚出资兴建的一座鳌园,园内亭廊建筑上有无数反映祖国名山盛景的精美石刻浮雕,涉及甘肃的唯一画面,就是握桥。

莲池夜月

莲池,原名莲塘池,又名莲荡池,即今小西湖。这里原是一片天然湖塘,后因池内种有莲花而得名。据《兰州府志》记载,为明初肃王重建。湖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多米,北傍黄河,四围芦荻,鹭浴鹇浮。莳荷载柳,泛舟汛月,光景清幽,楼台亭榭,人们常以杭州西子湖比之。可惜明末毁于兵燹。清初虽几经重建,但屡建屡废。光绪七年(1881年),杨昌濬白浙江移督甘肃后,在湖中新建了来青阁,湖西新建了临池仙馆,湖北新建了螺亭,并在池东建坊,题额“小西湖”。民国十三年(1924年),督军陆洪涛饬其僚属重修,增建了宛在亭、瀛洲亭、钓潍坊、羊裘室、龙王庙等胜境。乡绅名士题联赋诗甚多。其中以杨巨川的楹联写照最为巧妙:

数行杨柳,十里烟波,载酒寻诗,不减苏堤韵事;

北塔抽簪,南屏拥翠,浓妆淡抹,依然西子风浪。

何海楼在图中亦题诗赞曰:

西湖十里好烟波,散作兰波漾一窝;

莲叶田田人对月,分明清影今宵多。

其后小西湖又逐渐荒废。现小西湖公园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秀丽姿容装扮着金城。

当然,以《兰州八景》作图册而名之,未免有点落套。但以此作为此图册的纲而表现兰州的诸多佳景也有新意。传说南宋画家宋迪,以潇湘景致为内容,创作了多幅作品,其中以潇湘夜雨、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南暮雪、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远浦归帆、山市晴岚8幅最佳,称为“八景图”。大诗人、书画家米芾看后不禁拍案叫绝,兴之所至,又给每幅画做诗序,大加推崇。米芾还四处奔走集资,在长沙修建了个八景台,将潇湘八景陈列于上。南宋宁宗赵扩观后也对潇湘八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御笔丹书八景诗组,使潇湘八景更加声名大振。从此以后,各地评选景致,也往往以“八”为限,诸如燕京八景、羊城八景、洛阳八景、桂林八景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兰州既然是神州大地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难脱其俗。

《兰州八景》图册高29厘米,横16厘米,纸本设色,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内容丰富,详略互见,层次分明,笔致墨韵,清润明秀,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如果作者没有对兰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作过悉心深入的体察,他就绝然不会将“游目骋怀”、“胸藏丘壑”的兰州胜景描绘得如此真切生动。画家在图册题记中有如下的话:“余素习唐宋以次诸名家山水,资钝未入于室,惟于黄子久先生山水不分昼夜研究,四十余年仅得皮毛,至其神气筋骨烘云托月之法,尚未得万一也。”不难看出,这只是何海楼先生的谦词罢了,否则就不会有杨思、煦园、裴建准、范振绪、张建、贵薰等诸多书画名家为其八景题跋赋诗,盛赞其笔墨技法了。

旧时的兰州八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少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与此同时,新的景致又相继展现在人们面前。为此,1984年8月,《兰州报》(后改为《兰州晚报》)编辑部和市园林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兰州景致征选命名活动。在群众投票的基础上,经有关方面的专家认真讨论,最后评出了十处最佳景致,并分别敲定了景名。新评出的兰州十景是:栖云耸翠(兴隆山)、兰山烟雨(皋兰山)、五泉飞瀑(五泉山)、白塔层峦(白塔山)、芳洲思雁(雁滩)、丝路金波(滨河路)、天斧沙宫(大沙沟)、红雨流丹(安宁桃园)、花海玫香(苦水玫瑰)和石壁泻珠(吐鲁沟)。新评选的兰州十景,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工景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较好地代表了兰州这座高原古城当今的风景特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陇上书画名家范振绪

书画与革命人生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甘肃靖远县人,故居在靖远县城会馆巷。范振绪祖父范呈芳,清贡生,父范培,字笃生,号石三,以贡生任清同治时兵部郎中。范振绪出生于北京,九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范振绪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母娄太夫人卓有远识,教子有方,为其成才,督课甚严。他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科举人,二十八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考察法政,入东京日本政法大学专攻法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历任刑部主事,河南省济源县、孟县知县。其在任内,减赋免役,案无积讼。公余之暇,专事书画,攻研诗词,谢绝与地方缙绅往来。编纂有《济源县志》传世。离任时,济源百姓夹道泣送,呼为“范青天”,不远千里,将一块“遗爱民间”的德政匾,抬送到靖远其家。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在北京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其书画随之闻名于世。1915年袁世凯称帝,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中同盟会员籍议员资格,范振绪被迫交出当选证书、徽章。袁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参加帝制活动,范振绪断然拒绝参与复辟活动,遂潜赴南京,以鬻书画为生。1916年,出任河南孟县知事,3年任期届满后回北京,深居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生计。在“五四运动”中,他支持其在北京大学和北大女子文理学院读书的儿子范恕、女儿范懿参加了游行和烧毁赵家楼曹汝霖私宅的革命活动。1921年被绥远督统马福祥聘为记室,旋任绥远萨拉齐县县长。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长,范振绪同往并任秘书,协同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勒碑立于青岛海滨。1934年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4年返兰,被甘肃省主席朱绍良聘为省政府顾问,兼省禁烟委员会委员,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寓兰州官驿后(今正宁路),作书画、攻诗词,为当时“千龄诗社”台柱。与兰州诗坛名流高一涵、丁宜中、水梓、王炬、冯国瑞等留下了很丰富的诗赋律章等文化财富。1936年,应西北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1939年10月,任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当时抗日战争已开始两年,日寇飞机不断轰炸兰州,物价飞涨,而范收入菲薄,只得出卖书画为生,曾在兰州、武威等地多次展出书画义卖,捐献前方,激励士气。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

与张大千的交往

现在,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张大千在甘肃所作的书画精品中,有他专为范振绪先生倾力而作的书画作品。它们透出这两位书画家深情交往的一段佳话。范振绪先生诗、书、画俱精,为甘肃一代名人。范振绪与张大千的书法老师为挚友,所以张大千尊范振绪为师辈。范振绪先生渊博的知识,陪同张大千同游安西锁阳城和榆林窟的盛情也深深感动着“三年面壁图破壁”的张大千。

1941年夏,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作了一幅扇面,赠给范振绪。扇面的正面画山水。在左上角题有诗文:

南天青卞美连城,北地林泉拱众星。

更向九州数光隆,大风惭愧草堂灵。

黄鹤山樵真迹传世者,当推狄平子青卞隐居、张汉卿林泉清集及寒家夏山隐居为最。此参用三图,笔呈禹丈吾师教正。张爰。

反面以行书写词一首,附有题记:“旧题散花天女一阙,辛巳夏日沙州莫高窟录奉禹老道翁正律,蜀郡张大千爰。”

由题记可知,此扇面为1941年夏张大千初到莫高窟时所作,作画仍延用旧法,以驾轻就熟的浅绛法画山水。张大千对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王蒙深为推崇。王蒙号黄鹤山樵,他的山水画多为大幅,以繁密为特色,同一幅画中,常使用多种的皴、擦、点、染技法,变化丰富而又有机统一。当时,诗人和书画家狄平子收藏的《青卞隐居图》,画面秀润灵动。而张学良将军所藏的《林泉清集图》,则具有苍郁沉厚的面貌。张大千将自藏的《夏山隐居图》与《青卞隐居图》、《林泉清集图》三图的画法揉合用之,使此扇面之山水画,集有王蒙笔法之精妙,实处深厚,虚处空灵,小中见大,显示出张大千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

1941年10月,张大千和范振绪同游安西锁阳城和榆林窟,张大干先后写诗两首,赠给范振绪。一为《吊古琐阳城》:

我爱诗人范禹老,西来吊古琐阳城。

颓垣坏塔岁惆怅,一日三回捉草砒。

另一首为《榆林窟纪行》:

摩挲洞窟记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

宴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

1943年是张大千在甘肃的最后一年。这年秋季,他将要离开甘肃时,应范振绪之邀,精心绘制了《青灯课子图》手卷,这件绘画作品可称作张大千在甘肃的收卷之作。

范振绪的启蒙学习始于母亲的教授,由于范振绪自幼丧父,生活清寒,他的母亲不但挑起抚养子女的重担,而且还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茹苦含辛地把范振绪培育成甘肃的一代名人。因此,范振绪抱着对母亲的深切感恩之情,请张大千作《青灯课子图》,以作永久的记念。张大千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对这幅作品作出别有心裁的艺术处理。作品没有按通常的做法将人物安排为画面的主体,而是在全景式的山水画中,聚焦于农舍窗中母亲在灯下教两个孩儿读书的情景。由于将画上课读的时间安排在晚上,农舍四周的树木和土地呈清冷的色调,农舍两侧的树木又以浓墨画出,以衬托白色屋檐下透出灯光的窗中人物,虽然置于山林间的赭色屋窗中的人物很小,却能使人一目了然地首先看到。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高明地通过色彩冷暖和光线明暗的对比,画龙点睛地突出了画中的人物。画面上景物的设置布局非常讲究,一树一石的安排,都费心地经营;一线一点的位置,都严谨地设定。构思聚合疏密有致,笔墨浓淡干湿相间。正斜穿插,虚实对映。在反复的多层次的变化中,显出单纯明快的主题景物。

作品中,张大千使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运墨和设色方法,以深厚的墨色和鲜艳的矿物质颜料结合在一起运用,浓淡相渗的破墨法和工笔重彩的平涂法共用于同一画面,并能达到有机的统一。张大千对敦煌壁画上重彩颜料运用的感悟,进而探索中国画运墨设色的新路子,为后来进一步发展出的泼彩画法开创了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振绪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被选为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1960年8月21日范振绪在兰州去逝,享年88岁。临终嘱其夫人杜郁文:“我一生无长物,我死之后,可将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画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晚岁所画的《祁连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

范振绪书画存目,经靖远县政协委员会登记者有三种,共265件,散轶者颇多。

他学画南宗,书学颜鲁公、黄山谷,兼写北碑,尝自言:“予画不如字,字不如画”。然数十年为之不辍,造诣实皆精深。

范振绪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1957年,范振绪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合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达36尺,送北京参加当年“八一”建军节展出,副本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范振绪著作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双十二兰州事变记》、《燕子笺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范振绪夫人杜郁文曾向靖远县人民政府捐赠《东雪杂稿》和《王荷泽遗稿手抄本》。1986年将《东雪杂稿》、《王荷泽遗稿》、《青灯课子图》等交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张慎微编辑《范振绪先生诗文遗稿》油印问世,靖远县政协搜集整理的《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于1992年出版。

兰州画坛,一时多少豪杰

在已经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在甘肃璀璨的艺术天空中一直有那么多光辉四射的星群,其中有张大千、常书鸿、吕斯百、韩天眷、洪毅然、黄胄、陈兴华、陈伯希……是他们成就了甘肃现当代的美术辉煌,甘肃丰厚的文化沉积也成就了他们不凡的艺术天才。他们尽管有各自不同的生世与遭际,不同的命运与经历,但他们同样的艺术苦旅和坚定信念,使他们成为一面面永远的艺术旗帜,飘扬在西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艺术高地上,成为我们寻绎甘肃现当代美术史的重要脉络。

至今我们在甜甜回忆里,还总会想起兰州曾经有过的那么一代人以及他们鲜活的艺术履历。总会套用千古东坡的那一名词名句,说出:兰州画坛,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