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4980500000006

第6章

著名画家杨国光在《纵笔挥洒抒胸臆》一文中说:“画家范有信,曾在西北师范大学受过严格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刻苦钻研而具备比较坚实的绘画基础。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在长期艰辛的艺术实践中磨砺、探索,逐渐得到启迪而慧悟出,作画时须‘画外求画’的道理。因此,他将自己艺术的根须伸向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入养育他成长的西北高原黄土地中。注意广采博取,潜心钻研经史画论,饱览敦煌、炳灵、麦积山灿烂的古代石窟艺术,刻意追摹古今大师们的优秀画风,融汇众家之长。同时,他也时常深入无垠的大漠戈壁,倘佯苍莽的黄土高原,痴情地去领悟大西北浑朴的风土人情和沉雄粗犷的壮美风貌。从而得到熏陶和激励,并不断升华为心中硕壮的意境和强烈的创作激情……”

著名画家杨志印《求艺似驼》文中指出:“长卷《百驼图》,以生动巧妙的构图,表现了沙漠之舟——骆驼的各种神态:或欢乐跳跃,或静卧沉思,或悠闲吃草,或漫步行走,真是千姿百态,生动可爱……近年来,范有信有意将骆驼作为咏志的主要对象,刻意追求,将骆驼的憨态跃然纸上,创作出了许多构图新颖、画风多变的作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他求艺似驼,在艺术上踏踏实实,艰辛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的‘骆驼’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显示了他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

用心画驼的有情人

画家杨志印也是一位画驼高手。近年来,他在中国画艺术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美术界、评论界的关注。他在兰州、北京、香港、纽约等地举办了画展,一幅幅散发着大西北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精品佳作,赢得观众好评。画家一幅幅俊逸不群,跃动着超越自然之美的佳作显示出磅礴气势和大家风范。他成功地运用了“冲墨法”、“揉纸法”再现西部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水墨技法作出补充与拓展。他用独创的技法画的骆驼,那茸毛太逼真、质感太强、太相像了,所以在香港、纽约等地展出时,使得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抚摸。

1934年出生于西安灞桥一农民家庭的志印先生,自幼喜爱绘画。也许是他天赋和机遇并有的缘故,17岁考入《西北画报》社,当时受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走上了美术创作与研究的漫长道路。无论是后来筹办《甘肃画报》,还是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的时候,他都刻苦自学,广采博录,经常深入农村、牧区、雪山、戈壁、草原采风,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艺术修养。40余年的美编生涯中,他踏遍了甘肃的山川大地,戈壁草原,吮吸着黄土地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乳汁”,为其美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执著追求,深入生活,不断探索创新,用速写、版画、中国画等多种形式,描绘了巍巍祁连山、浩瀚大漠和秀丽草原中各族人民纯朴豪放、热情洋溢的生活风情,讴歌西部人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和奋进精神。用画表现西北地区骆驼、牦牛、牛、马、羊、鹿的动人神态,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倾注了对西部这片热土强烈的个人感情,多以粗犷、冼炼的线条,凝重、雄健的色彩,使西部景观为之一新,在绘画领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他从未进过专业院校深造,绘画的成就纯依赖个人孜孜不倦的认真自学。他最早从事版画创作,就开始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一些优秀技法,使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夜牧》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早年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央对外文委、中国美协、中国国际书店选送前苏联、埃及、波兰、蒙古、印度、日本等多国展出。作品《歌儿唱给解放军》曾整版刊于《人民日报》,并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在全国和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名扬画坛。

20世纪80年代后,他重点研习中国水墨画,使创作艺术进入了更高境界。他能在艺术上达到这样的境地,这和他经常深入生活、敢于创新的苦磨苦练是分不开的。他曾去陇南,在连绵阴雨中披着外甥女送他的皮大衣写生,结果把这件紫羔皮大衣淋得发霉变质;他也曾去岷山铁尺梁上用酒调颜料描绘过千里雪;他也曾和文县猎人一起去摩天岭大森林,并和活捉的金丝猴同室而卧;他也曾去河西和牧人交谈,仔细观察骆驼的神态、动作……归来之后,在寂寞的画室里苦苦思索、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种前人所没有的“冲墨法”。用这种技法画的骆驼毛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再加上他画龙点睛地画出了骆驼金黄色的两只眼睛,这下子,庞大而善良的动物就活脱脱的了。让人称道的是,杨志印先生运用中国画的泼墨和中、侧峰等传统技法,表现出骆驼躯体的浑圆厚重和四肢筋骨的坚韧有力外,他独创的“冲墨法”,配合笔意墨情,使画中骆驼倍增真实之感,特别是驼毛显得细密柔韧,毛绒鬈曲得像无数花骨朵,与传统的烘染法相比,就更生动地表现了茸茸驼毛的质感,也更易为观众所接受。这种基于传统技法,考究画面布局,刻意于笔和墨色趣味,又适应观众欣赏需求的创新,是他在绘画造型能力上的一个突破,也丰富了水墨画传统技法的表现力。他大胆探索创新,用独创的“冲墨法”和“皱纸法”创作的作品,表现效果往往出奇不意。他的这种画法有定法而不惟定法,有套路而不僵套路,既有生动感,又有新颖感和时代感。特别是创作的《戈壁驼铃》、《牧歌》、《瀚海行舟》、《琴声悠悠》等,都是以表现骆驼为题材的佳作。

纽约《世界日报》评价说:“骆驼在他的笔触下,显得更栩栩如生,充满活力,不愧为神州画驼第一家。”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评论杨志印时撰文写道:“杨志印是有心人,是勤奋的人。因为他有追求,因为他勤勉,所以在绘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体验其美其力,用苍劲、浑厚的笔触和有诗意的绘画浯言,传达从中所感受到的内心激情,他的作品以质取胜,不哗众取宠。”

《玉龙舞祁连》是他的大型水墨画之一。浩瀚亘古的荒原上,一座悠远的古城,背景是满天飞雪、雄伟峥嵘的峻岭,涌动鼓荡着动人心弦的雄浑之风。其匠心独具的背景处理和独特技法——“皴纸画法”的运用,使观赏者融入那广袤苍茫、风雪飞舞、巍峨入云的祁连山之中,令人振奋感动。在此情景中叮咚的驼铃声,连嘉峪关城楼也显得格外雄奇壮美了。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西部山川特有的雄浑、辽阔的气势,极富情趣和韵味。

物我两忘的画驼高手

20世纪50年代初,拜师黄胄学画的王维辛先生如今也是一位擅长画骆驼的著名画家。

王维辛,1934年生于甘肃榆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当年他从家乡的学校毕业后来到兰州的八一印刷厂当工人,后跟中国美术大师黄胄先生学画,是先生入室弟子。王维辛岳父为著名花鸟画家曹陇丁,对其在美术方面有很大影响与教诲。

曹陇丁(1914—1961)甘肃兰州人。名真希。近现代甘肃著名画家,擅花鸟、金鱼。宗法李苦禅。抗战前夕毕业于上海美专。1944年从事革命活动,并在兰州高校教授美术、组织艺术学会。1949年后,历任甘肃省美术工作室中国画研究会和省文化局美术创作负责人。为甘肃省文联委员、美术协会会员。

50年前,王维辛结识了在兰州战士读物编辑室工作的黄胄,并被黄胄收为弟子。王维辛在黄胄身边,耳濡目染,受其影响,画技日益长进。后来王维辛被调到新疆乌鲁木齐工作。在新疆生活达14年的王维辛,他时常看到一队队骆驼负重荷,在风雪中昂首阔步,十分雄健,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对其都没有丝毫影响的情景。于是,他不断追踪戈壁驼群,了解其习性,慢慢地,骆驼便成了画家作品中“物我两忘”的“主人翁”。人生的修炼,艺术的磨砺,使王维辛对美的事物具有真实、质朴的情感和特殊的敏悟。近20年来,他以简洁洒脱的笔墨倾心于骆驼、高原戈壁的描绘和表现,以此寄寓他对骆驼精神发乎心底的呼唤和遐想,寄寓他对人生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照和追求,寄寓他对祖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和把握。

王维辛笔下的骆驼恰似他自己,表现出一种外柔内刚,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品质。在画驼中,他注重追求线条的动势和明快的节奏,作品风格感情纯真,洒脱凝重,意趣盎然。他的《饮水图》、《浪迹天涯》、《雄风千里》、《悠悠苍天》等作品,无不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来。现为省群艺馆副研究员、省美协理事、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他,许多作品在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或被收藏。国画“静静的戈壁”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不少作品被中日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及多家省、市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骆驼,象征着吉祥。它勤劳善良,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长期跋涉在戈壁滩与大漠之中,它很像王维辛那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求索精神,又多么与王维辛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办学精神相似。王维辛往往用极简约的笔墨点染背景,不拘泥于一水一山、一树一兽的具象描摹,而着力于营造北国荒原广袤辽阔的原始生态美,着力于“借古开今,引西润中”的绘画语境和技法的开掘,着力于突破造型图式概念化、符号化的程式。在他的作品中,能出色地塑造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处于不同季节的骆驼,特别表现出骆驼的骨骼结构、肌肉肌理和不同情态,使大漠充满着浓郁的生机与生活气息。

民间早有人将以上三位画驼名家的画风特色归结为墨骆驼、盐骆驼和骨骆驼。这种说法固然有些偏颇,但这种划分起码说明兰州众多的画家都喜欢以骆驼为绘画对象,其佼佼者在画骆驼上也是自有特色,各有千秋。

诗画交融的大漠情缘

卓有成就的陇上女画家王宏,作品多取材于她所热爱和熟悉的西北高原,画风隽永抒情,兼具现代审美意趣和独特的绘画语言。特别是她以成功的大漠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一种新颖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被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称为“黄土画派”的实践者之一。她的画笔多次描绘了骆驼的形象,如入选全国画展的《漠之魂》、《漠之源》和《雪驼银月》等大漠系列的作品就是取材于她所热爱和熟悉的西北高原。用隽永抒情画风,兼具现代审美意趣和独特的绘画语言营造了骆驼与其生存环境中的景物和谐相处的诗一般的意境。她以工笔画的匀整细描、国画的晕染泼墨、木刻的板线勾勒乃至西方油画的色彩渗融等技法都被进行了改造兼容之后的“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了其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中西画手法相得益彰的艺术风格。

王宏的《瀚海月》描绘出一幅辽阔旷远、静谧爽洁的月下瀚海图。正面姿态各异的三峰银驼由近及远,和无边沙海化融在一起;银月如钩,高悬在一抹幽蓝的天幕上。整个画面清雅温馨充溢着浓浓的诗意。仿佛将欣赏者也融进了其中。《漠之家》采用多层结构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画面最上层的天幕与地平线交接在一起;稍近处是农舍房屋与地平线交接为一体;再近些的是一牧童亲昵地抚摸着骆驼,为人与物之融;近处是一对男女牧民在俯身劳作,为人与人之融。如此多层相融的表现形式,使得作品构图新颖,内涵丰富,揭示出天、地、人、物共奏一曲大自然与生命力之歌的主题。《漠之风》以立体派的板块组合手法,表现了大漠雄风的张力与立体感,使原本无踪影的“风”在她的画面上仿佛成了可观、可感、可触的实体,阳刚与阴柔在交融中显现出感人至深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她的《漠之梦》、《漠之恋》和《蓝月》则以色块的强烈对比代替了传统工笔画线条的疏密有序,那缤纷流动的色彩和若隐若现的驼影,造成视觉审美上如梦如幻的效果。上述作品均以大漠、骆驼作为特殊的绘画语言努力营造出一种庄严旷远、诗画交融的艺术境界。

以上所述,只是不同时期兰州的几位擅长画驼的画家和他们所描绘的骆驼画。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兰州画家一种坦荡雄博的大空间意象,能够听到一首疾风漫卷的雄浑赞歌,能够感受到一种轰然崛起的生命力量。王阳明云:“天地万物与人心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其实更多的画家都用不同的手法与画风表现过骆驼;众多的绘画作品中都留存着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心目中不息跋涉的骆驼身影。它们是西部的传统根脉与时代风韵的艺术再现,它们以骆驼为载体将西部旷野、北国荒原变成一种遥远的牵挂和艺术光彩,如此清晰、璀璨得让人触目惊心。

独领风骚一世纪的父子书画家

将军画家裴建准

在陇原父子画家中,独领风骚一世纪者惟裴建准与裴广铎父子莫属。

裴建准(1884—1969),字孟威,号南谷山人,祖籍山西。河州广河人,清同治年间,寄籍甘肃渭源南谷乡,是我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书画家。他出生在贫寒的家境中,自幼就练字习画,依靠自身苦学广涉,很早便从事书画研习与创作。为了找到一个光明的前程,年轻时他毅然从兰州徒步48天终于到了北京。其间他历经千辛万苦,有钱时住小店,无钱时风餐露宿,初到北京时,他经常为当时的《小实报》撰写文章,有时也借他出色的书法,靠给别人写名片为生。后来考入保定军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战术教官。他不仅精研中外古今战略史,还熟读并掌握了《周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四书”、“五经”等多方面的学识,深受段祺瑞的赏识。作为同盟会会员的裴建准,曾任甘肃省陆军第三标教练官、陆军部保定军官学校教官、陆军训练总监监员、参战军教育长、边防军参谋长。1919年调署甘肃后,历任河州镇总兵、河州镇守使(授陆军少将、陆军中将、揄威将军之衔)、肃州镇守使、甘凉卫戍司令。赋闲在家的时候,裴建准文以书画养心,武以大刀健身。并吃斋念佛,精研佛学经典。裴建准先生身材魁梧高大,是有风度和气势的人,耄耋之年依然脸色红润朱唇方阔,白发银须闪动着光泽。他时常穿着深灰或藏蓝色的长袍,虽是武将出身却有雅士气质。他爱花,尤爱莲花。有人曾问裴先生为什么酷爱莲花,他说:“惟有这种出自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方配佛座!”“子午莲正是中国佛教的特征,代表看释、儒、道的精神”(注:指道家修子午,而蓬花盆栽为儒家风格)。他文武双全,军政兼任、博学多才。他的书画早就在20世纪40年代就誉满陇原及国内外,成为甘肃一代书画名家。后来他又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军事处处长、省防司令、兰州市参议会议长。新中国成立后当选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一、二届驻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兰州佛教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民革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