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4982300000019

第19章 孙子谈谋略(6)

[历代论引]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梅尧臣曰:佯怯、佯弱、佯北、敌人轻来,我志乃得。随敌一向,然后发伏出奇,则能远擒其将。能顺敌而取胜,机巧者也。

王皙曰:顺敌意,随敌形,及其空虚不虞,并兵一力以向之,乘势可千里而覆军杀将也。

[兵法札记]

“顺详敌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诈兵之术,意思和人们常说的“将计就计”大致相同。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蒋干中计”,就是运用“顺详敌意”的成功事例:赤壁之战开始前,曹操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深通水军战法,无疑是周瑜破曹的一大障碍。周瑜正欲设计如何除去这二人,偏巧曹操派帐前幕宾蒋干以同学身份来劝降周瑜,于是周瑜便将就计,成功地实施了“反间计”,将蔡、张二人除掉,从而解除了心中之患。

周瑜借蒋干前来劝降之机,先假设了一封蔡、张二人暗通周瑜的信件,置于帐内桌上,又假装醉酒,使蒋干信以为真,遂将“信”偷回。曹操看了蒋干带回的书信,不由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蔡、张二人拉出斩首,待他醒悟过来之后,悔之晚矣。

《兵经百字·顺字》中讲道:“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惰。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曹操也曾讲:“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击,开而击之。”讲的都是“顺详敌意”的意思。因此,顺详敌意并非真的顺从敌人的意思,而是顺敌心理,按照敌人的思路和本来意愿,诱其犯错,或使其错上加错,然后乘之。正如上面讲的,敌人想地,就诱其深入;敌人想退,就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敌人恃强,就故意示弱进一步骄敌;敌人恃威,便假意退让,暗中却积蓄力量,伺机消灭敌人。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针对以色列骄横狂妄,松懈麻痹等弱点,则进一步故意示弱,如在外交上故意采取低姿态、谦恭忍让等等。使以军错上加错,以致对埃军的一些“反常”举动,也视而不见,埃军进攻了,还以为“不可能”,坦克都已进来了,还以为是“局部事件”,使埃及顺利达到了空袭初期的目的。

[人生感悟]

“顺详敌之意”用在人生中,是一种察言观色、因人而言的策略。人的脾气各不相同。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脾气温和;有的人脾气自负,有的人脾气谦虚;有的人脾气粗旷,有的人脾气谨慎。掌握了对方的脾气,就可以按照他的脾气特征,有针对性地说话。

有位生性高傲的处长,他的生硬冷漠面孔常使人望而却步。一位外地来的办事员听说了他的脾气,见面后就微笑着扔了一支烟说:“处长,我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处长是个爽快人,办事认真,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外地人格外关照。我一听,高兴极了。我就爱和这样的领导办事,痛快!”处长的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接下去谈正事,果然大见成效。

这位办事员的成功便得益于开头的那几句对处长脾气的话。这样,就不好意思给人脸色看了,反之会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变得和蔼可亲起来。看人的脾气说话需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你说的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如果进行肉麻的吹捧、拍马屁,清醒的人会把你当成小人。二是赞美要适可而止。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高傲者改变态度的手段,是交际的序幕。如果一味赞美,而不及时转入正题,就失去了意义。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见一位企业家,试图向这位总经理推销“他自己”——到该企业工作。由于这位总经理见多识广,比较固执,根本没把这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放在眼里,没搭上几句话,总经理便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说:“不行。”

这位聪明的小伙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起孔明激孙权的故事来了。于是他决定转移话题。他若无其事地轻轻问道:“总经理的意思是,贵公司人才济济,外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似乎也无需使用。再说像我这样的庸才能做什么也还是未知数,与其冒险使用,不如拒之于千里之外,是吗?”

他说到这里故意突然中断,只是微笑着直视总经理,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彼此都保持沉默,总经理终于开口了:“你能将你的经历、想法和计划告诉我吗?”

小伙子又将了他一军:“噢,抱歉,抱歉,刚才我冒昧了,请多包涵,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还值得一谈吗?”说完,小伙子又沉默了。总经理反而催促他说:“请不要客气。”

于是小伙子便将自己的经历、学历及对该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的看法系统地告诉了经理。经理听完他的话后,态度立刻就由严肃转为慈祥。临走时经理对他说:“小伙子,我决定录用你,明天来上班,请保持过去的热情与毅力干吧!”如果这位小伙子在“此路不通”的时候不看总经理的脾气说话,不转换话题,决不能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先见之明——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原文]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兵法·用间篇》)

[今译]

英明的国君,优秀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取得的成功超过一般人,就在于用兵之前便了解掌握了敌情。

[历代论引]

梅尧臣曰:主不妄动,动必胜人;将不苟功,功必出众。所以者何也?在预知敌情也。

王皙曰:先知敌情,制胜如神也。

张预曰:先知敌情,故动则胜人,功业卓然,超绝群众。

[兵法札记]

“动”,行动、举动,这里指出兵。“动而胜人”,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先知”,预先侦知敌情。

用兵的法则,首要的事情是研究各种情况。在战前,要判断敌军将帅指挥才能的优劣,敌人力量的强弱,兵员的多少,地形险要还是平坦,粮草缺乏还是充实,估计已经明确,然后再出动军队,就没有不胜利的。

二战之前,德国组建了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而欧洲各国则对其威力缺乏应有的认识。战争刚刚暴发,德军的装甲兵团便在航空兵掩护下席卷整个欧洲。德军对西欧作战仅用了44天,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亡,英国退守本岛。尤其是法国的彻底失败,令世界无比震惊。后来英国军事评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战略论》中指出:法军的主要弱点,不在他们的数量方面,也不在装备的素质方面,而是在他们的理论方面,他们的思想远不如对方那样进步,根本没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圈子。可见,“先知”对战争的胜负产生着多么大的影响。

公元523年,萧泽打败侯景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梁元帝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结好北齐。而与梁元帝作对的萧(王禹)却投靠西魏,并请西魏讨伐萧泽。宇文泰正欲经营江汉,遂命柱国大将军于谨率大将宇文护、杨忠南征萧泽。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十月,于谨从长安出发。西魏的荆州刺史长孙俭问于谨说:“你站在萧泽的立场上,认为他应当怎么办?”

因于谨对萧泽进行过详细研究,便胸有成竹地回答说:“他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阳,依靠王僧辩、陈霸先,此为上策,将江陵外城居民移至子城,修竣城墙,等待援军,此为中策;如果不能移动外城居民,而据守整个城郭,此为下策。”长孙俭又问:“你估计萧泽会采取哪个对策?”于谨说:“一定会采取下策。”长孙俭问:“为什么?”于谨说:“萧氏保有江南已经数十年了,因为中原多事,一直没有机会向外发展。他认为受北齐牵制,不能分出力量对付他,再加上萧泽懦弱无谋,多疑少断,老百姓都贪变旧居,不愿迁移,所以他只能采取下策。”

11月初,于谨挥军渡过汉水,令宇文护自西路向武宁(今湖北荆门县北),杨忠自东路向江津(江陵渡口),以截击梁军退路。梁元帝萧泽果然如于谨所料,采取防守整个城郭的策略。他命令所属军民在外城周围竖起了60里长的木栅和数十座城楼,然后分兵把守。于谨进至城外,将江陵紧紧包围。11月15日,首先发动一次火攻,烧毁了木栅之内数千家居民,以及25座城楼。然后乘着梁军人心惶惶之际,于谨下令攻城。至十二月初,江陵城陷,萧泽被擒杀。

这个事例证实了孙子说的“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人生感悟]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对人生领域的启示是:做一切事情,只有预先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制定计划方案,最终取得成功。

阿曼?哈默——这位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被人誉为数不清自己拥有多少财富的富翁,早年也被人称为第一位帮助列宁搞经济建设的美国人、前苏联国土上第一位合法外国资本家。他在经营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景仰。创业初期,哈默靠广泛交际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地分析和评估这些信息,果断地做出经营上的决策。应该说他的成功与他的敏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生意的历练,培养了哈默敏锐眼光,生意做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有一次,哈默在前苏联的商店时闲逛,忽然,柜台里有几支铅笔引起了他的注意:铅笔的价格整整高了美国的铅笔10倍,由此他又联想到“扫盲”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策之一,铅笔的需求量估计也是相当可观的。铅笔虽小,生意的潜力却是相当大的。于是他马上来到前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申请生产许可证,又赶到德国纽伦堡的法伯铅笔公司购买铅笔生产设备,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很快在前苏联办起了铅笔制造厂,进行大规模生产。1926年年产量高达一亿支,成为世界级的铅笔大厂之一。铅笔不仅满足了前苏联的市场需要,还出口到英国、土耳其、美国、伊朗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哈默一举登上“铅笔大王”的宝座。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而时代亦随之产生变化。当此种变化不甚明显时,每一个人脑中的意识变化,也容易跟上时代;而当时代变化太剧烈时,许多人都会惊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眼前身边的琐碎事务,而无法视及全盘,自然也无先见之明可言了。

但是在这种急速的变化中,少数有先见之明的人却能处之泰然,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变化虽显突然,但事前必定有征兆可寻。只要能够好好观察事前的征兆,我们不但能回避即将到来的危险,也有时间去获得别人预想不到的利益,这便是先见之明充分发挥的结果。一种商品之畅销与否也有其背景,倘若消费者对某种恶劣商品不满情绪已达到顶点,则在此时能抓住时机推出一种能令大家满意的商品,必定能“突然”消解顾客的不满,因而大量畅销。人的情绪激动必有前兆,而大战之前亦会有许多小事端出现以为导火线。所以突然发生的现象在此之前必定都有征兆和隐因。

从中东战争爆发,到后来的石油危机所呈现的紧张状态,所有的中东首脑人物都严厉地指责欧美各国的亲以色列政策,助长了侵略的野心。阿拉伯石油部长亚曼尼甚至公开言明:“以石油为战略物资,来打击西方各国。”类似这些情报,虽然经常只是占据报端的一角,但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却为一些细心的人注意到,因而能在危机来临之前抓紧时机做好准备工作,不致遭受太大的打击。类似此种不惹眼的小情报,到处皆是,而其所导致的后果则相当严重。我们必须经常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在发生“突然”事变时,视之为“必然”结果。有位公司的董事长,他经常仔细地分析别人未曾注意到的小情报,并在石油危机发生之前,妥善地拟定了防卫措施,在其他企业公司相继倒闭的情况下,他仍然能一枝独秀地蓬勃发展,这便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最佳例证。

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要能察知蛛丝马迹,或琐碎事务的关联性,则一定能预先得知将来的巨大的变化。是故从此刻起,不论你是坐在公共汽车内,或在街上行走,都要不失时机细心留意身边的琐事,并根据所得的小情报,加以分析、整理,必定能比别人稍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