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大全集(超值金版)
4985100000023

第23章 不享受生活就是罪孽(2)

据说,塞壬们是河神阿克罗斯和缪斯女神特耳西科瑞的女儿。她们本来长有翅膀,但后来贸然挑战缪斯们,遭到失败,缪斯拔掉了她们的翅膀,为自己编织冠戴。从此,除了塞壬的母亲特耳西科瑞以外,其他缪斯头上都扎着翅膀。这些塞壬住在几个风景宜人的岛屿上,时刻监视着过往的船只。看到有船驶近,她们就开始歌唱。水手先是停下来听,后来慢慢地靠近,最后上岸。这时,她们会抓住水手,把他们杀掉。塞壬的歌曲并不总是一个调子,她们会根据听者的禀性变换曲调,用最合水手胃口的歌曲把他们俘获。塞壬们造成了巨大灾难,在她们居住的岛屿四周,很远就可以看到处处是未经掩埋的尸体的白骨。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付这种灾难,分别是尤利西斯和俄耳甫斯的方法。尤利西斯曾让水手用蜡封住耳朵。他希望尝试一下歌声,又不想招致危险,就把自己绑到桅杆上,同时禁止任何人冒险给他松绑,即使有他本人的恳求也不行。俄耳甫斯不让绑起来,而是放声歌唱,用琴声赞美众神,压住了塞壬们的歌声,所以也安然无恙地通过了。

这是个关于道德的寓言,其寓意简单明了,恰到好处。享乐产生于富足和兴奋的心灵之间的结合。起初,人们一见到它们的美貌,马上觉得飘飘然,仿佛插上了翅膀。然而,教育的成功使心灵即使不完全拒绝享乐,也会停下来考虑一下后果,这就等于拔去了享乐的翅膀。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缪斯的荣耀,因为哲学如能通过典范让人鄙视享乐,他马上会被认为是崇高的东西,能提升人的灵魂,使人的沉思飞向太空。只有塞壬的母亲没有翅膀,需要步行。毫无疑问,她用于表示轻松的学术,其创作和应用的目的仅仅是提供娱乐。佩特罗尼乌斯就推崇这类作品。得到死刑判决的他临死前仍然在寻找自娱的东西。据塔西佗讲,佩特罗尼乌斯从书中寻求慰藉时,读的不是关于如何培养坚毅的诗歌,而是打油诗。如卡图卢斯的诗就是这样:

行乐需及时:

絮絮老人言,

抛之脑后边。

还有奥维德的诗:

让老人去空谈对错吧。让他们用精确的法律天平小心翼翼地把握行动的尺度。

诸如此类的教导似乎旨在把翅膀从缪斯的冠戴上摘下来,还给塞壬。塞壬们据说住在岛屿上,因为享乐常常发生在远离众人的隐蔽地点。至于塞壬的歌声具有致命的特点和变化的技巧,很多人都讲过了,因此勿需赘述。但远远望去堆积如山的白骨有着较深刻的寓意,它表示,前人的灾难虽然显而易见,但并不能阻止后人受到享乐的腐蚀。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对付灾难的办法,其寓意崇高,极具启发性,但并不费解。

寓言中共有三种方法对付这样一个诡计多端残暴十足的灾难:两个来自于哲学,另一个来自于宗教。第一种逃脱的方法是从开始就努力避免接触所有可能引诱心灵的场合,也就是用蜡封住耳朵。对于诸如尤利西斯的船员之类的普通人,这是唯一逃避灾难的办法。但是,崇高的心灵如果具备坚强的决心,可以进入享乐中间。不但如此,他们还会乐意让自己的美德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由于是旁观者而不是信徒,他们还能够洞悉享乐的愚蠢和疯狂。所罗门曾列举了他周围大量的享乐现象,最后,他谈到自己时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我仍然保持了我的智慧。”因此,此类的英雄人物在无与伦比的诱惑面前也会稳如泰山,在险峻的享乐路上也会克制住自己,但前提是他们要以尤利西斯为榜样,不要听从他们追随者有害的建议和奉承,后者最能动摇和扰乱心灵。但在三种方法中,俄耳甫斯的方法从各个方面讲都是最佳的。俄耳甫斯歌颂诸神,扰乱了塞壬的歌声,使心灵不受到她们的干扰,这是因为沉思神性事物要比感官享受更有力更甜美。

论快乐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长,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西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孩。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说罚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

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竞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障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e),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瓜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日:“病味亦佳,第不堪为燥热人道耳!”在看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puration)”。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

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快乐是幸福的开端和归宿

【古希腊】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向梅瑙凯问好!

不要因为年轻就耽搁了学习哲学,也不要因为年纪大而感到学习哲学太累。因为一个人在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说还没有到学习哲学的时候或是说时机已经错过的人,就等于在说在获得幸福上时机未到或已经错过一样。所以,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当学习哲学。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美好的经历而立即变得年轻,对于青年人,则可以由于不再对未来惧怕而变得成熟。我们要关注的是在一切实践中追求幸福。如果我们获得了它,我们就有了一切;如果尚未获得,我们就要尽一切努力去获得它。

幸福的前提

我一直向你们谆谆嘱咐的事情,你们要去做,要明白它们是美好人生的基本原则。首先,要认识到神是不朽的和幸福的生物,正如关于神的通常观念所相信的那样;你不要把那些与不朽和终极幸福格格不入的事情归之于神。要用你的一切力量维护神的永恒幸福的观念。神是确实存在的,因为这一知识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它们不是大众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大众不知道在这件事上首尾一贯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虔敬的人不是否认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而是信奉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因为那些看法不是真实概念,只是错误的假设,比如他们认为神会给恶人带来最大的恶,会给好人带来最大的好处,因为神垂青自己的同类,喜欢与自己近似的人,而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视其为异己。

要习惯于相信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在感觉之中,而死亡是感觉的剥夺。只要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关,我们就能甚至享受生命的有死性一面——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无穷的时间,而是依靠消除对于永生不死的渴望。对于彻底地、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什么坏事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惧怕。有些人说自己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因为其到来会使人伤心,而是在想到其将要到来时感到伤心,这种人是十分愚蠢的。所有实际来临后不会使人烦恼的事情,在人们的事前展望中引起的悲伤也都是空洞不实的。所以,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既与活着的人无关,又与死去的人无关;因为对于生者,死还不存在;至于死者,他们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大众有的时候把死亡当成最大的坏事而拼命逃避,有的时候又选择死亡,把它看成生活中的悲惨遭遇的避难所。贤人既不苦苦求生,也不惧怕生活的终止。生活对于他既非一种障碍,死亡也不被他看成是一种恶。就像在食品当中,他不会只是选择更多数量的,而是选择更为令人愉快的。同样,贤人在采摘时间之果上,也不是挑选那些更长的时间,而是更加愉快的时刻。那些宣讲年轻人应当好好生活,老年人应当善终天年的人,是头脑简单的,这不仅是因为生活是有价值的,而且因为对好好生活和善终天年的关心与实践本来就是一回事。至于那些说最好不要出世到人间的人。那就更差劲了。这些人有诗云:

一旦出生了,就尽快进入冥府之门。

如果说这话的人当真相信这一看法,他为什么不立即结束生命?因为如果他一定要这么做,他立马就可以办到。如果他只是说说而已,那么他就蠢了,因为人们不再会相信他。

要记住:未来既不是完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也不是完全不受我们的把握。因此,我们既不要绝对地相信未来一定会如此发生,也不要丧失希望,认为它一定不会如此发生。

美好生活

要认识到:在各种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空虚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仅仅是自然的。在必要的欲望中,有的有助于幸福,有的有助于身体的摆脱痛苦,有的有助于维系生活本身。在所有这些中,正确无误的思考会把一切选择和规避都引向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既然这是幸福生活的终极目的。我们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

当我们获得这一切后,灵魂的所有风暴就平息了,人们就不再被匮乏所驱动而四处寻找其他什么“好事”来满足灵魂和身体。所以,只有当我们在缺少快乐就感到痛苦时,快乐才对我们有益处。当我们不再痛苦时,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快乐了。正是因为此,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又回到快乐,因为我们凭借感受判断所有的好。

正是因为快乐是首要的好和天生的好,我们不选择所有的快乐,反而放弃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的话。而且,我们认为有许多痛苦比快乐要好,尤其是当这些痛苦持续了长时间后带来更大快乐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从本性上讲都是人的内在的好,但是并不是都值得选择。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坏的,但并不都是应当规避的。主要是要互相比较和权衡,看它们是否带来便利,由此决定它们的取舍。有的时候我们把好当作坏,有的时候又把坏当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