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全集(超值金版)
4985500000008

第8章 规划金钱与人际关系

人的用钱方法可能与自己尊敬的人相似

模仿自己尊敬的人用钱、存钱的方法,可使你存较多的钱。

在日本企业界中有一位企业家吉本睛颜,向以独特的吝啬哲学遐迩闻名,他在参加宴席时,若有吃不完的菜肴,必定打包带走,有关他的节俭故事真可以写成一本“吝啬集”了。然而他并非单纯的吝啬小气,还懂得将小钱攒成大钱,在大阪车站附近盖起一座又一座的大楼,是个非常善于用钱的人。

某家杂志社曾经报导过有关他家庭的情况,竟然意外地发现他的儿子在运用能源及使用金钱方面,更胜父亲一筹。

吉本先生本人经常因忘记随手关灯而受到儿子的责备。或许大家都以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定非常恶劣,连此芝麻小事都如此计较,事实却不然。我相信他们的感情必定非常融洽,因为人在无形中表露出的言语行为,经常会酷似自己所尊敬的人,此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一致性”。

其实在小的时候,从模仿父母亲的行为、语言、声调,进而学习社会生活、社会礼教规范,这些过程皆以父母亲为学习的蓝本;青少年时期可能会将模仿对象转为学校老师或其他师长。大至生活态度、学习方法,小至吃饭喝茶等动作,都会直接、间接地模仿自己尊敬和喜爱的人。所以常有人打趣地说“你们真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来比喻吉本父子的行为。

在高中时期我有一位朋友,他对生活的态度非常严谨,不喝酒、不抽烟、不上游乐场和弹子房,更不喜欢嘈杂的热门音乐而只听古典音乐,与大家几乎格格不入。然而,上了大学之后,他显著的改变令我非常讶异,不仅进入摇滚乐团,更对舞蹈着迷,也和同学一起上弹子房打弹子。如此的转变原本是源于一位学者,他非常崇拜对方的丰富学识及经验,还有对音乐的执著,久而久之,就模仿了他的一切。

想成为有钱人的人,通常有酸葡萄心理

询问一个人对有钱人的看法,即可知道他对金钱的满足程度。

在有名的《伊索寓言》中,有只狐狸想吃葡萄又吃不到,因而自欺欺人地说:“哼!那葡萄一定是酸的。”此种酸葡萄心理也同样发生在人类身上。

就像在慈善晚会中,富商们会捐款来慰问穷人,但是经常有人会不屑地说:“这些有钱人,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像这种情形也是抱持着酸葡萄的心理。

另一种和酸葡萄心理大同小异的“甜柠檬”心理,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看到有人日进斗金,他便说“那种人生活必定枯燥乏味”、“两袖清风了无牵挂”之类的话;他们虽没有故意丑化有钱人的形象,不过其内在心态同样并不平衡。

妥善运用意外之财

对于意外之财最好的处置方法便是投入定期存款,切勿有“立刻花光”的念头。

不论任何人无疑都希望自己是大富翁,能够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当真正意外或幸运地获得一笔巨款时,反而往往惊慌失措,终日惴惴不安。因为人一旦获得与自己生活水准差别甚大的钱财时,常因不知如何运用而惶恐不已。

从社会上许多例子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某些因地价暴涨而获高利的暴发户,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这些巨款,有些人甚至终日酗酒、沉迷于赌博。也有许多自幼即贫穷、困苦的孩子,一旦拥有了亮丽洋房,却无法适应,仍然从事着挑砖筑路的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主要由于遽然而来的新状况与“自我认知”相冲突所致。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必然深受过去生活模式的影响,一旦超出这种模式太远,个体即无法配合,因而产生了这种无法适应的状况。

日本报纸上有一条这样的新闻:有位计程车司机捡到了1亿日元的巨款,竟然惊慌得不知所措,于是雇请了10个保安人员终日守候。这件事虽然一时传为趣谈,却是正常的人类心态的反应。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非分之财总是很难留住。但是,此时若能冷静地加以思考,即可把这份意外之财做最妥善的运用。

切勿贪图近利

借钱之前,绝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还钱时的痛苦。

有一个关于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且说明如下:有位主人每天给猴子7个果子,原本是早上3个、晚上4个,猴子显然对此不满。因此,主人即将果子改为早上4个、晚上3个,猴子便每天喜滋滋地吃着。

这则寓言故事,便是在嘲笑明明没有改变果子数目,但猴子却为了“朝三暮四”的变化而高兴,眼前可获得的利益且先得到吧!虽然猴子这种愚笨的行为令人觉得可笑,但人类终究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形发生。

另外一个实例:一个大二的学生,他准备到日本北海道观赏雪景,虽然自己并无存款,但因为不想年年错过如此令人醉心的旅游,遂向父母告贷,言明回来打工偿还。当他旅行回来,只得为了还债而辛苦工作,所得的薪资都要交给别人,故而无法卖力工作。对于此种“先乐后苦”的经验,相信会令他终身难忘。

因急用向“薪资互助会”借钱,贷款者会满面笑容迎上来,借款人得知可借20万元而觉得自信提升。但是,若不急用金钱,也不管多借的20万元是否有用处,便统统借回去,并且将这些钱要是都花在一些无谓的消费上,则还钱时会感到加倍的痛苦。

据说,大多数人从互助会借钱的原因,并非真的急需,只是希望多享受一点,为生活所迫,或为筹集创业基金而借钱的人,反而少之又少。

从人类心理上来看,借钱花在游乐上远比花在生活上更不致有心理上的负担。若告诉他人生活拮据而借钱,恐怕会被别人视为没能力,自尊心也会受损;但若是想过得更优裕而借钱,则不致给人无能或不会赚钱的印象。总之,并非遇到困难,而是因为生活上已达到某种水平,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借钱。

然而,借钱容易还钱难。借到的钱很快地挥霍出去;一旦要还钱时,则像要把自己的东西拿给别人一般,即使知道那笔钱原就属于别人的,情绪上也难以割舍。何况,借来的钱用在娱乐上,不会有具体实物留下来,越觉得空虚,也就越不愿意还钱,利息越积越多,终致造成更大的负担。

其实细思“薪资互助会”在心理战术的运用上,是相当周到的。给前往借贷者良好的态度,使其心理上能够平衡,不必因借钱而低头。前往银行贷款时,则往往受到全盘的调查及询问,给人一种非常不愉快的经验。互助会礼遇借款者,并视为上宾,无形中满足了借款者的优越感,无需向人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甚至还接受对方的亲切服务,所以不管互助会的利息是否比银行高,仍然广受民众的欢迎。

总而言之,人类在自尊心、荣誉感的驱使下,往往不愿考虑远忧只图近利,虽对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耳熟能详,本身却也是屡屡重蹈覆辙。

有借有还,较易获得信任

如果每次的借款都能如期归还,则容易获得信任,下次更容易借到。

当骗子在向人行骗时,经常有此一招:对于行骗的对象(可能是自己的好朋友或亲戚),第一次只借取小额的金钱,面对此情景,很多人都会慷慨解囊的,于是这个人第二天便恭敬地双手奉还。接着,第二次的借款也在短期内如数奉还;重复几次后,便博得对方的信任,但是这个人却在一次巨额借款之后销声匿迹,神秘失踪。

这是因为,对小额欠款能如期归还的人,大多数都会给予好评。骗徒便利用此种心理得逞,常使受骗者在事后仍执迷不悟,相信此人一定会还他钱。

再举一个例子:与人约会时,如果预期可能会迟到20分钟,打电话时却告诉朋友要迟到30分钟,而在约定时间提早10分钟到达,经常使得朋友感觉愉快,因为对方等的时间比预期的少,也是利用此类心理方法。

某人每次向人借钱,都会在约定期限的前三天归还,答应给房租也都提前三天付清,因此博得大家一致的好感及信任。据说,他每次借款都是有计划的,那就是款项汇进的前三天再向别人周转,所以都能如期还钱,这也是巧妙地运用了金钱心理术所获得的好处。

赠送谢礼往往以对方形象的好坏为准

送礼时采用意义特殊、无法以金钱衡量的礼物较好。

当受到别人的照顾或恩惠时,必定为了表示答谢而送礼,然而,送礼却给许多人造成不少的困扰。

我有位朋友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却对那些受惠者送来的礼物深感尴尬。因为许多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却送来非常昂贵的礼品,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常觉得受之有愧。他经常叹息说:“其实可以不用勉强送如此大礼。”但是我觉得那些人只不过是想“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但并非每人在受到恩惠时都会想到送份好礼物给对方。譬如,一位要好的同事,从相亲开始,即给予不断地协助,从策划交往约会到婚礼的介绍人都一手包办,但新郎却没给他特别厚重的谢礼,通常只像一般情形表达一下意思。但是,若想请求总经理在婚礼上当介绍人,则会选购价值昂贵的东西,如果对方在社会上地位显赫,此种情形更为明显。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送礼金额高低往往决定于送礼者对收礼者的印象。

在节庆前夕,许多百货公司的礼品部门便会听到许多夫妻低声说“是否太失礼了”、“不值得送如此昂贵的东西”之类的话。

反之,从收礼者的角度来看,若得到的远比预期的低,便会大感不悦,甚至比根本没有送礼来得更为气愤;可能责备对方“不识时务、没有礼貌”等,有一种身份地位被贬低的愤怒。

人的金钱价值观会因时代改变而有所不同

如果碰到大拍卖,会随着蜂拥购买的人群而掏腰包。

前一阵子,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浪费即是美德”,乍听之下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却真的有不少人以使用旧东西为耻。如果说“还可以用,不需要丢”,则会有“不识时务”的感觉。

这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相信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将破个洞的裤子补好后再拿来穿,就算是看到破损或是已经旧的衣物,也会将它丢弃。

同时,也有人群起反对使用免洗碗筷,而认为用过就丢是种浪费资源的行为,两相比较,大相径庭。

其实过去日本也曾有过“与奢侈为敌”的口号,这当然是大家和企业团体联合喊出来的。由此可证明随着时代的改变,许多口号很容易因大事宣传而被人接受,而人的感觉经常会随着社会环境改变,也可说是被团体操纵而不自知。中国古时有个成语“众口铄金”,也是说团体或公众的意见经常能左右我们的思想。

雪中送炭,勿锦上添花

在婚礼或荣升宴会上大事祝贺,不如在病痛或朋友有难时,伸出援手。

有位很活跃的西画画家,曾透露他在年轻时代过了一段非常困苦的日子,经常是三餐不继。有一次,他把一幅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画拿到画商那儿,画商看了半天,付给他一笔当时认为相当多的钱。就画家来说,画商并非买了这幅画,而是给了他前途。总之,此后他终于成功地熬出了头。

那么那笔钱是否很多呢?其实不见得。但直到今日,那位画家对该笔画款一定还觉得非常庞大。因为他在困厄消沉中,这位画商适时伸出援手,对画家来说,画商的钱的确成就了他的前途。因此,这位现在已成名的画家若有满意的作品,一定立即交给那位画商,并且以普通价钱成交。

由于人对金钱的标准,会因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有意义多了。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担任自民党干事时,不但忙着主持自民党选举,还不忘记派人将慰问金送到落选议员家中,并且勉励他们不要气馁,下次重新再来。对落选的议员来说,田中角荣的勉励已经使他们深深地受到感动,送慰问金,更加深了他们的感激之情。之后,拥戴田中的人越来越多,竞形成了“田中派”。

所以,如果田中在此时将相同的金额或礼品送至当选的议员家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那些礼品、礼金成了锦上添花,一点也不特殊,更不能达到此种效果。

而惟有在别人困顿中伸出援手,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田中角荣毕竟是真正吃过苦头的人,所以能了解人类微妙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