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珍本善本杜诗归还杜甫草堂时,里面多了一些圈点痕迹,可见毛泽东是都翻阅了的,如杨慎批点《杜诗选》中的《至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帝城最高楼》、《九日五首》、《暮归》等,都留下了毛泽东的圈点。
杜甫晚年乘船出川,漂泊至湖南,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楼,不禁感慨万端,写下千古吟诵的名篇《登岳阳楼》,描绘洞庭水势浩淼的雄伟气象,寄寓漂泊天涯、孤凄苦寂的沉痛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毛泽东熟读此诗,每遇相关之机,他便想到此诗,十分欣赏地脱口吟诵。
1964年,毛泽东南巡后由湖南返京,火车经过岳阳地段时,暂停岳阳。他与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工作时问及岳阳楼的情况,立即想到杜甫的《登岳阳楼》,并索笔默诵手书此诗。这一手书墨迹,已由两位退休老工人刻制雕屏,装嵌在新修的岳阳楼三楼上。
毛泽东手书与原诗有一字之差:“老病有孤舟”书作“老去有孤舟”。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西郊的一座别墅里接见著名文学史家、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毛泽东问刘大杰是什么地方人,刘用不太重的湖南口间说:“巴陵人。”毛泽东听了,立刻朗声吟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诵完杜甫的《登岳阳楼》,便就此开始与刘大杰畅谈古典文学。
毛泽东到垂暮之年,对杜诗常读常议,还借用杜诗议论重大事件。
大约是1971年的某天,毛泽东同护士长吴旭君谈到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我要请他到北京来,你看怎么样?”
吴旭君想了想,反问道:“跟一个反共老手会谈?您不考虑舆论界对您施加压力?您不考虑自己的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
毛泽东笑了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似的说:“你给我背背杜甫的《前出塞》吧。”吴问:“哪一首?”因杜甫的《前出塞》有九首。
毛泽东先背了一句:“挽弓当挽强”。
吴旭君就接着往下背: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毛泽东听吴旭君背完,接着说:“在保卫边疆,防止入侵之敌时,要挽强弓,用长箭。这是指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民间流传的两句极为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辩证法的战术思想。我们要打开中美间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中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因素。原先中美大使级会谈,马拉松,谈了15年,136次,只摆摆样子。现在是到了亮牌的时候啦!”
年迈的毛泽东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显得精神抖擞,眼睛闪着光,似乎已经将如何打破中美间僵局在心中琢磨透了。
吴旭君听了连连点头,说:“那么说,非找尼克松不行?”
毛泽东说:“把共和党这个最大的反共阻力挖掉,事情就好办了。非找尼克松不可!”
中美关系的历史,真的就按毛泽东的构想向前发展了。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一天,毛泽东吟诵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时,诵读了前四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接着,毛泽东将第二句中的“明妃”二字改为“林彪”,将这四句诗的原意全改变了,变成了一首讥讽林彪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林彪出生在湖北省黄冈的一个山村里,他的家在一处名叫回龙山的山脚下。一、二句写林彪的出生地,三、四句写林彪叛逃出北京,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大沙漠中。毛泽东这一改,真是巧合无间,妙不可言!
1975年,毛泽东患有严重的眼病白内障,一只眼睛尚剩微弱的光感,一只眼睛做手术后视觉功能恢复尚好。他是个嗜书成癖的人,除了坚持自己阅读书籍外,还常让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杜甫诗,是他常叫人读的作品之一。一次,护士孟锦云给他读杜甫的《进艇》: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孟锦云读到第五句时,不认识“蛱”字,卡住了。毛泽东马上接下来,把后面的四句全背出来了。对于这一首在杜诗中并不是很有名的作品,毛泽东竟然记得如此之熟,可见他平日读杜甫诗实在是下了很深功夫的。
又一次,孟锦云给毛泽东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时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孟锦云多次给毛泽东读过,她觉得主席特别喜爱这首诗。毛泽东听了后说:“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之事,毫无雕琢之工。”语简意明,评得精当。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与杜甫诗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他常借用、化用杜诗的词语入自己的诗词。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取自杜甫《秋兴八首》之三里的“同学少年多不贱”句。“峥嵘岁月稠”,出自杜甫《敬赠郑谏议》中的“旅食岁峥嵘”句;
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横扫千军”,出自杜甫《醉歌行》里的“笔阵横扫千人军”句;
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落花时节读华章”,“落花时节”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句;
如《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中的“域外鸡虫事可哀”,典出杜甫《缚鸡行》;
如《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绿水青山枉自多”,后三字用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里的“空自多”语意;
如《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中的“飒爽英姿”,活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里的“英姿飒爽来酣战”句;
如《念奴娇·井冈山》中的“天际悬明月”,化用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二里的诗句“中天悬明月”;
……
这些充分表明,毛泽东对杜诗虽然“不甚喜爱”,但并不妨碍他的熟读活用,他的诗词创作得益杜甫诗也颇多。
“白诗高处在此”
——毛泽东品读白居易诗
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虽然毛泽东曾经说白居易的诗哭哭啼啼,“不愿看”,但从他的圈阅评注记录来看,他对白居易的许多诗篇还是非常欣赏和推崇的,以至于在自己的诗作和谈话中能娴熟自如地化用。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少年即有诗作,29岁中进士,36岁授翰林学士,先后任校书郎、周至县尉、府试官、江州司马、忠州刺史、中书舍人、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宦海辗转升沉,晚年退居香山,过了18年的隐居生活。生前曾将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名《白氏文集》,共75卷,收信诗文3800多篇。后有散佚,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刻本。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他生活在唐朝的中后期,出身于小官僚家庭,早年生活穷困,在战乱中度过长期的流浪生活,目睹了人民的种种苦难,体验到政治上的黑暗和弊端,因此有比较进步的文艺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文学要反映现实;主张诗、文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张直气,扶壮心”(《和答诗十首序》),即文学要有战斗性。
毛泽东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的天头上,写了这样的批语: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
他还在这首诗的标题上连画三个大圈,在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
白居易做谏官时,因触犯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他政治上遭受迫害、“谪居卧病浔阳城”时所作。诗中借一个沦落天涯弹琵琶女子的一生遭遇,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坎坷挫折,及与之共鸣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使白居易的这首诗散发着异样的光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饱浸着诗人血泪的传世绝唱。
毛泽东说白居易与琵琶女“有平等的心情”,并称赞这是“白诗高处”,可谓一语点破这首诗的精髓!诗人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毛泽东是诗人白居易的知音!毛泽东还用八页红线竖格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稿纸,书写了《琵琶行》,从个别相异的字词来看,他是把全诗背诵下来以后书写的。足见毛泽东对此诗的喜爱。
毛泽东在读清代吴景旭的《历代诗话》时,也很注意古人对《琵琶行》中的一些字词和地名的疏解。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有人解释“瑟瑟”是形容秋天的萧瑟。《历代诗话》的《瑟瑟》(《历代诗话》庚集)一文中说:“杨升庵曰: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瑟瑟,珍宝名,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字。”并列举对“瑟瑟”的各种注解:“《博雅》,瑟瑟,碧珠也。《杜阳杂编》,有瑟瑟幕,其色轻明虚薄,无与为比。《唐语林》,卢昂有瑟瑟枕,宪宗估其价曰:至宝无价。《水经注》,水木明瑟。”又举韦庄等人的诗加以论证。毛泽东对此,逐句加了圈点。
毛泽东也很喜欢白居易16岁时写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这首诗,毛泽东在四五本诗集中都作了圈画。
毛泽东特别推崇和经常引用的另外一首白居易诗就是其《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做了题为《永久奋斗》演讲。演讲中就贴切地引用了这首诗:
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言流传的时候就死了,人家一定会加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会赞扬他的。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讲历史,那两个人究竟孰好孰坏,我们不论,然而它说明了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是非。
毛泽东不止一次谈到白居易的这首诗。1972年,在批判林彪阳奉阴违,最终“自我爆炸”的反革命罪行时,毛泽东又引用这首诗的后四句,用以说明:一个人错误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认识一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也是有一定过程的。
毛泽东故居里还有一本平装的《白香山集》,毛泽东对这首诗全诗都用红笔画满了着重线。毛泽东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它道出了识别一个人的真伪的哲理。
最让毛泽东动情的,恐怕要算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了。
白居易于唐元和元年(806年)贬往周至(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友同游仙游寺。其时距杨贵妃丧生马嵬坡有60年了,而马嵬坡距仙游寺仅60里。他们几个触景生情,谈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相与感叹”。陈鸿有感而作《长恨歌传》,白居易也因此创作了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
《长恨歌》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全诗840字,内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部分讽刺揭露李隆基荒淫失政,沉溺于与杨玉环的爱情享乐,揭示了“长恨”的内因;后部分着意刻画马嵬之变后两人“天上人间”的刻骨思念,对爱情悲剧主人公的“长恨”寄予极大同情。
白居易的这种描写当然不符合封建帝王与后妃的关系,以及李杨情感生活的真实面貌,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男女真挚忠贞的爱情的赞美和肯定,并且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凄美哀婉的悲剧爱情境界。由于此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代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白居易《长恨歌》这一千古传诵的名篇,据有毛泽东批画手迹可考的,他至少读过五遍。直到垂暮之年,患眼疾不能读诗,他还多次要身边工作人员为他读《长恨歌》,并且听得动情落泪。
197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护士孟锦云听到毛泽东吟诵《长恨歌》中的诗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孟锦云便说:“您会那么多诗,出口成章,老是文诌诌的,我可听不懂。”
毛泽东说:“这是《长恨歌》里的名句呀,很有名嘛。”
以后,毛泽东又让孟锦云给他读《长恨歌》。当读到最后几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孟锦云发现毛泽东已闭着眼睛,似乎陷入了沉思。后来,毛泽东又让孟锦云给他读过几次《长恨歌》。
1975年夏天,一次,芦荻给毛泽东读《长恨歌》,毛泽东听了,说读得没有感情。据张玉凤回忆,主席每次听到《长恨歌》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往往落泪。
毛泽东还曾手书过《长恨歌》。这幅手迹共10页大16开宣纸。因为篇幅太长,未写完全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笔,止于“惊破《霓裳羽衣曲》”,共224字。陕西周至县将其刻碑,并请诗人臧克家题跋,立于《长恨歌》的诞生地仙游寺,成为一道诗书合璧的人文景观。
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
毛泽东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写道: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其中的“仙山琼阁”,即出自《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取其中的“仙山”、“楼阁”,并将“楼阁”改一字而成“琼阁”。
白居易诗中的“仙山”、“楼阁”句,是对想象中的海上仙境的具体描绘;而毛泽东词中的“仙山琼阁”,则是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所虚构、鼓吹的“三无世界”(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世界)骗局的形象比喻和辛辣讽刺。在信手拈来中赋予白居易诗中词句以全新的意义,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点化功夫。
“真是‘折戟沉沙’呀”
——毛泽东品读杜牧诗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应周世钊之请,为长沙岳麓山上的爱晚亭重写了匾额。“爱晚亭”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毛泽东常和同学聚会谈论国家大事的地方。“爱晚亭”取名,即源自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七绝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毛泽东年轻时就接触杜牧的诗,到晚年仍能背诵杜牧的很多绝句。
杜牧(803~852年),唐朝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太和进士。因不参与朋党,不得重用,长期出任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诗文俱佳,文以《阿房宫赋》著称,诗以七绝最佳,被誉为唐七绝大家。有《樊川文集》。
1929年10月,毛泽东在福建上杭临江楼,在重阳节那天,教贺子珍读诗,特地选了杜牧的一首七律《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