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二适文章发表后不久,郭沫若又写了两篇文章进行论争,即《〈驳议〉的商讨》、《〈兰亭序〉与老庄思想》。细读其文章,其中除了论述兰亭问题之外,又涉及打破帝王将相崇拜的问题。如,郭沫若将高二适不同意《兰亭序》为伪的观点说成是“绝对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并坚持了他的观点即不能无条件地信仰。郭沫若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说“不是脍炙人口的吗?”在《〈驳议〉的商讨》一文中,郭沫若特别引用了清代书画家赵之谦的一段话,说:当日唐太宗注重王羲之书法,“(群臣)摹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沉沙所眯”。这段话,郭沫若十分欣赏,引用了两次。郭沫若特别欣赏赵之谦的敢于“妄言”。
8月20日,毛泽东看了这两篇文章的清样后,也对郭沫若引用赵之谦的材料很感兴趣,写信给郭沫若,认为“文章极好”。
这场争论,虽然最后没有定论,但体现了毛泽东一贯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他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倾情和关心。
“毛体”演变轨迹
犹如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史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一样,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他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从韶山时期的朴实无华,到长沙时期的儒雅厚重,再至南征北战时期的气势磅礴,最后独创一格,自成一家。毛泽东的书法至晚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狂草被人称为龙飞凤舞的“毛体”,可与中国历史上的张旭、怀素相媲美。从毛泽东留下来的大量书法手迹来看,大致而言,他的书体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期(1902~1919年):临摹奠基时期
1902年8岁的毛泽东被父亲送进私塾,开始接受国学启蒙。在六年的私塾学习中,毛泽东由填红到临摹欧阳询、钱南园的书法。从这一时期他留在《诗经》、《论语》封皮上的墨迹可以看出,毛泽东最早的书法是非常工整秀穆的。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博采众家,更深入地练习研究书法。
毛泽东这一期的书法代表作有:
(一)1915年夏,读《明耻篇》后的批语: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5年5月7日下午三时,日本政府以解决中日之间的“悬案”为由,向袁世凯民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5月9日下午六时前答复是否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两天后,袁世凯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举国悲恸。学生们纷纷集会演说,抗议日本的强暴、政府的孱弱。第一师范的学生集资编印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泽东仔细阅读并写下批语。在封面上,他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用庄严厚重的颜体写成,字体拉长,带了行书特点。四字一行,正好排成一个方矩阵形。十六个字有避有让、相承相就,看上去统一和谐,气韵生动,线条果敢,对比强烈。表达了一位爱国青年对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严正抗议和拳拳报国之心。
(二)1918年,工人夜校的“夜学日志”。
这四个字字形扁宽,笔法简古,明显受到魏碑的影响。
第二期(1920~1937年):书法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来说是人生巨变期,他由一个身无分文的青年学子跃升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袖。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也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着。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1937年,为抗大二期毕业生的题词:
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该题词行书体,分为五行,字形左斜骨丰。首行“勇敢、坚定、沉着”六个字笔力雄厚,险而不危。后面四行错落变化,稍带动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已走出碑帖,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三期(1938~1949年):书风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率领党和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书法,在狂风巨浪中淘漉,在战火硝烟中锤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38年,毛泽东为一次青年工作会议的题词:
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正文三句十个字,一句一行;落款“毛泽东”三个字紧随第三行之侧,撑起整个幅面。字距密集,和而不犯,蕴含动感。这十个字是毛泽东在饱经枪林弹雨的洗礼之后,怀着一种勇猛抗敌的激情写下的,因而带有雄健之风、苍豪之气。这样的书作是那些呆在书斋里的书法家不可能写出来的。
(二)1942年,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的题词:
准备反攻。
四个字纵轴垂直,字形拉长,对比强烈。这四个字虽是一个单行矩阵,却极具动感,峻拔外露,雄健内含,仿佛积聚着一股力量,鼓舞人们准备战斗。
(三)1945年,手书《沁园春·雪》。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他很喜欢这首词,曾多次书写,其中,以他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写下的最具代表性。当时,毛泽东手书的这一篇词,震动了山城重庆,也震动了全国各界人士。
这首词豪迈奔放,气势磅礴,而这篇书法也是难得的佳作。此幅用正楷写成,雄峻超逸,豪气吞海,其强劲的线条、独特的结体方式、奔放强健的气势,都极具艺术魅力,观后令人惊心动魄、胸襟大开。
总的来说,毛泽东这一时期书作的风格是骨气洞达,豪迈超逸,字势右斜,左伸右收,方笔侧锋,长枪大戟。
第四期(1950~1960年):书风深化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六十岁上下,正是领袖人物的华岁英年。他胸纳万有,精力过人。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在书法上的黄金时期,他博采众长,纵情挥洒,树立起一座中国书法的丰碑。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55年,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的题词:
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幅书作气势恢宏,神采照人,在毛泽东的书法历程中是一篇突变性的撼人之作。虽然字的结体仍保持了以斜求正的方式,但字的底线明显发生了逆转。长枪大戟的大撇没有了,这就为草书的用笔和结体铺平了道路。
(二)1957年,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幅字以情纵笔,是毛泽东的书法精品。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上半年所作,5月份书写的。自己抄录自己的词不可谓不熟,但他在书写中却出现了以前不曾有的错字、漏字和重句的现象,显示了毛泽东内心的不平静。也许他此时想起了与杨开慧之间刻骨铭心的感情,千头万绪直涌心底,以致笔下颇不平静。
(三)1960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人员题写横幅:
艰苦朴素。
这幅字意态从容,用笔精到,显示毛泽东的书法已经十分纯熟,是毛泽东题词中的精品。毛泽东一生追求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下这个题词,十分严肃认真。
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书风,在豪迈的气势之中,增加了灵动峻拔、雄强老辣,字势由险绝复归平正。
第五期(1961~1966年):登峰造极时期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七十岁上下,人书俱老,他的书法登上了泰山巅峰,一年一个面貌,篇篇珠玑。
这一期的代表作有:
(一)1962年,手书《七律·长征》。
这幅书法遒劲俊美,超逸豪迈,是毛泽东草书的代表作。它被印在各种器物上,传遍了大江南北、海内海外。
(二)1963年,手写《满江红·和郭沫若》。
这幅一百个字的横幅手卷分为31行,笔法时而平稳、明亮,时而跌宕、晦暗。观此卷犹如临江观涛,波浪涌伏,高峰叠起。作者的感情尽涌笔底。从此,毛泽东的书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1963年,为雷锋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正文7个字,分为两行,中间留有大片空白,使人觉得空阔而高远。这个题词面世后,书界极为震动。它标志着毛泽东的书法已走大草,是毛泽东书法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中国书法的艺术之巅——草书的殿堂里游目骋怀,笔走龙蛇,纵横驰奔,只求意足,得神忘形。
毛泽东的“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历来被中国文人称为“文房四宝”,也是历来传播国学的媒介和载体。毛泽东一生与写作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用文房四宝写出了一篇篇雄文大作,一首首诗词华章,也用文房四宝创造出一幅幅惊世骇俗的书法艺术珍品,摘取了草书这颗中国书法艺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早在井冈山时,贺子珍因毛泽东喜欢用毛笔起草文件、书写文稿,便经常请父亲贺焕文代购一些笔墨纸砚供毛泽东使用。贺子珍和毛泽东结婚时,亲手用江西农村整幅蓝土布裁成长方形,花了几天功夫,一针一线精心缝制了一只多用挎包,送给毛泽东。这个挎包里面有多层口袋,外面又有若干小口袋,可以装笔墨纸砚,还可以装尺子书板、毛巾漱具等随身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简直是个“百宝囊”。
毛泽东接过这一特殊礼物非常高兴,赞赏道:“好,我的传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
长征时期,毛泽东不论走到哪里,警卫员的首要任务便是将文房四宝摆好。他向警卫员陈昌奉交代:“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把文房四宝摆好,随时可以工作、看书学习。”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文房四宝占据最显眼的位置。在毛泽东度过了17个春秋的毛泽东故居——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的卧室北房东屋,门边南窗如今按原样陈列着一张大书桌,桌上有一铲形的端砚,装在紫檀木盒里。书桌上还摆着一小瓶“中华牌”墨汁。一小块完整的“龙门”墨锭,放在一个小巧玲珑的木架座上。书桌上还有一只四方形的铜墨盒,古红色的笔筒里插着几支大楷笔,全都套着铜质或铝质的笔套,笔杆是普通的竹笔杆。书桌的左边角上放着一叠裁开成大16开的洁白如玉的宣纸页,还有一叠大小信封,以及五六支红、蓝、黑铅笔。
毛泽东一生大都用毛笔和铅笔写字,极少用钢笔和圆珠笔。
现在保存下来的毛泽东使用过的毛笔多出自鸠居堂、清莲阁、朴园等老字号笔店,包括长锋狼毫、羊毫、鸡狼毫、紫毫等多种质地,有的上面刻有“曲水清赏”、“师万物”等字样,看上去古色古香。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毛泽东用的文房四宝,大部分需要购买,有时也以战利品补充。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直罗镇,部队缴获了几支毛笔、一支好钢笔和一只手表,部队首长根据需要便都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只留下了几支毛笔,钢笔、手表都送给了其他的同志。
1937年,何香凝从上海买了一套上好的狼毫湖笔,托人带到延安,还有她的一本画集和一本《双清词草》诗集。毛泽东于当年6月25日写信给何香凝说:
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唯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
1960年秋,周世钊、李达和乐天宇从九嶷山带回两支斑竹笔杆的毛笔,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写文章、起草和批阅文件常用铅笔,看书时的批注也多是铅笔。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郭化若说,在延安时,因为当时是战争时期,工作紧张,时间短,铅笔写起来快,毛泽东有时不用毛笔而用铅笔斜着在宣纸上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