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7日,上海京剧班老旦孙花满在一次晚会上演出。毛泽东问孙花满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孙花满说姓孙,叫孙花满。毛泽东说姓孙是孙悟空。毛泽东说的是湖南话,孙花满听不懂,他就解释说是“齐天大圣”。
毛泽东还说:“你的名字很好,孙花满,花满了‘百花齐放’,这样好嘛!”
1966年5月的一天,警卫班长耿文喜值勤时,毛泽东走到他身边问:“你叫什么名字呀?”
“报告主席,我姓耿,叫耿文喜!”
毛泽东又问:“是耳朵旁的一个火字吗?”
“是”。
毛泽东一听笑起来说:“这样说,你有3只耳朵啦!你头上长着两只耳朵,姓上还有一只耳朵,不是3只耳朵了吗?”耿文喜高兴地笑了,知道主席这句笑话是鼓励他耳聪目明站好岗、放好哨。
1975年5月29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怀着异常兴奋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来到中南海游泳池为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一见芦荻开口便说:“啊,1948年参加革命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接着又微笑着问:“你大概喜欢秋天吧?”
芦荻一时不知所对。毛泽东爽朗地笑着说:“你为什么叫芦荻?会背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
芦荻把这首诗背诵给毛泽东听。毛泽东也铿锵有力地吟诵了这首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芦荻这才明白了,毛泽东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幽默地说到她的名字,使她那紧张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也生平第一次明白,原来自己的名字还深寓在唐诗中。
1975年8月,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请来了北京著名中西医眼科专家会诊毛泽东的白内障。毛泽东同他们会面时,一一与他们握手。其中一位是广安门医院眼科大夫唐由之。毛泽东问他的名字,回答说,叫“唐由之”。
毛泽东说:“这个名字好,由之,由之,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你的父亲一定是读书人,他可能读了鲁迅先生的诗,为你取这个‘由之’的名字。你可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作,而要按鲁迅的‘由之’去作。”
毛泽东随即吟诵了鲁迅先生悼念杨铨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衍名”艺术,除了因时、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启迪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充满幽默。
幽默实际上是一个人智慧雍容有余后的产物,人的智慧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有幽默。幽默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填平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多一点幽默感,就会增添与人谈笑风生的因缘,人际交往的过程就会如鱼得水,如沐春风。
从毛泽东独特的衍名艺术中,我们会发现毛泽东不仅是一位语言大师,而且是一位幽默大师、交际大师。
毛泽东妙于起名
今天,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是让许多父母颇费思量的事,有的人甚至不惜重金,请“易学专家”或“测字先生”给自己的孩子占八字,起一个能促使孩子一生大吉大利的好名。
毛泽东一生起过很多名字,不仅给自己的儿女起名,还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起名,甚至有时给初次见面的客人“赐名”。
1936年冬,李敏出生时,邓颖超风趣地说:“真是个小姣姣呀!”毛泽东立即联想到《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因此取名“娇娇”。
后来,李敏上中学了,要取个正式学名。毛泽东打开《论语》,指着《里仁》篇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娇娇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说着他翻开《辞源》,指着敏字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慧、勤勉。《论语·公冶长》中就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可作“灵敏迅速”、“聪敏通达”、“聪明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中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毛泽东说。
娇娇问为什么不跟爸爸姓毛。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这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接着,毛泽东向她讲述了1947年3月撤离延安时自己化名李德胜指挥作战的情况。他说,李德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后来,这个预言真的实现了。
李敏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了爸爸取名的含义是勉励她继承父志,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坝特区少先队副队长、骑兵连指导员、藏族独立师党代表。1937年,桑吉悦希入延安中央党校民族班学习,并任班长。这个班的学员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特别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经常来讲课。
一天,毛泽东作完报告,发现这位来自康藏高原的小伙子喜欢唱歌跳舞,便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桑吉悦希。”
毛泽东端详着这位稚气未脱的红军战士,笑着说:“你这个名字太长。你天真活泼,很年轻,又是康藏高原来的,是我们革命队伍中的宝贝,干脆就叫‘天宝’吧!”
大家听后,使劲鼓起掌来,都觉得这个名字改得太好了,于是后来都叫桑吉悦希为“天宝”。从此,他便以“天宝”为名。以至在《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中国人名大词典》等书中出现的词目也是“天宝”,而他的本名“桑吉悦希”却鲜为人知了。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用来对一个地方的赞美。“天宝”意为天然的宝物,历史上唐玄宗与五代吴越武肃王都曾以此为年号。来自四川马尔康的藏族青年桑吉悦希有幸享用此美名,而且还是领袖毛泽东亲自给起的呢!
1938年,黄春圃从延安去山东敌后工作,考虑到敌后复杂环境,行前请示毛泽东想改一下名字。
“你是江华县人?”毛泽东问。
黄春圃笑着点头。
“那你会说瑶语啦?”
“我就是瑶族人呀!”
“好啊,那我就来考考你。”毛泽东问黄春圃,“父亲”、“母亲”、“吃饭”、“睡觉”用瑶语怎么说。黄春圃像小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一样一一作答。
“那你就叫江华吧。以县名作人名,永远不忘家乡,不忘家乡人民。”毛泽东就这样给黄春圃改了这个名。
江华还记得他这次改名后曾闹出一个小插曲。那是1940年在延安,刘少奇主持一个会议,江华的名字报上去后,许多人疑惑地问:“江华是谁?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知根知底的毛泽东说:“其实,他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
大家睁大眼睛等待下文。毛泽东把江华改名一事如此这般说了一遍。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江华就是延安城防司令部政委、中革军委四局局长黄春圃啊!
马毛姐是安徽省无为县刘渡乡马坝村人,她的父母都是船工,全家人靠一条船在江边摆渡打鱼过日子。她很小就上了船。那时,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姐”。
1948年国民党退守江南,他和哥哥潜到江南装作渔民,“三姐”每天挎着篮子,叫卖香烟、洋火、桂花糖,趁机帮助游击队摸清了敌人的火力点和碉堡,为渡江作战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9年2月底,解放军号召组织船工送大军过江,15岁的三姐偷着跟哥哥上了船,成为“渡江第一突击船”,这条船在江里划了7天7夜,不断地将解放军和战马送过江。据说,陈毅将军就是乘坐她家的小船过江的。
渡江战役结束后,三姐荣获了“渡江特等英雄”称号,成为《渡江侦察记》电影中的刘三姐原型。
1951年9月20日,毛泽东给三姐发了请柬,请她去北京参加国庆庆典。10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与各代表团欢聚,一起观看京剧,三姐坐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中间。
开戏前,周恩来指着三姐低声对毛泽东说:“主席,她就是您两次邀请的渡江小英雄。”
毛泽东拉着她的手,笑容满面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三姐结结巴巴地对毛泽东说:“我只知道我姓马,在家排行老三,人家都叫我……三姐……没有……名字。”
毛泽东对周恩来和陈毅等中央领导人说:“这么伟大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么行?”
第二天,三姐刚吃完早饭,一辆红色小轿车把她接到毛泽东家中做客。刚进门,毛泽东见她穿得很旧,便派警卫员去给她买几套新衣,并用宽大的手抚摸着她的头,转身向身后的江青和李敏、李讷说:“这是渡江战役中那个年龄最小的女英雄。”
“她还没有名字,今天,我把她请来,就是给她起个名字。昨晚看戏回来,我斟酌了一下。嗯……”毛泽东停顿一会儿,笑道:“就叫马——毛——姐吧。马是你家的姓,名字第一个字就跟我姓……”三姐拼命地点头。毛泽东听说三姐已在家乡炳辉子弟学校上学,很高兴,转身便从书橱中抽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
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