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4985800000017

第17章 克服自私心理

1自私的代价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越南战争中,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我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延伸阅读:

自私的代价是惨痛的,自私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对别人的慷慨有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救赌。

2自私者自毁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去朝圣,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我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不过你们当中一个要先许愿,他的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太好了,我已经想好我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那样的话太吃亏了,应该让他先讲。”而另一个教徒也怀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先讲,让他获得两倍的礼物。”于是,两个教徒就开始假装客气地推让起来。“你先讲!”“你比我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人彼此推来让去。最后两人都不耐烦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你干吗呀?”“你先讲啊!”“为什么你不先讲而让我先讲?我才不先讲呢!”

到最后,其中一个气呼呼地大声嚷道:“喂,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打断你的狗腿,掐死你!”另外一个见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变脸,而且还恐吓自己,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此同时,他的朋友双眼也立即瞎掉了!

延伸阅读:

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因为两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剧。自私者往往会把自己毁灭。带上点无私上路,旅途中会收获很多欢喜。

3自私心理的成因

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

延伸阅读:

自私自利之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4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一个中学生向老师提问道。

老师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呢?”

这个学生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有时有自私的表现,有时有无私的表现。我到底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呢?”

他难住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想起了自己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行为,最后大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表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时候。但无私帮助别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每个人也都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时候。所以不能说‘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属正常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内心存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识和保持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无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时是可以及时调适的。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在行动中纠正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

延伸阅读:

自私的人停留在狭小自我的束缚里,无法想象和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无私是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5如何防止儿童滋长自私心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觉地或不知不觉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又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现代的独生子女,统统处于4∶2∶1氛围。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观念增强,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玩要玩高档的玩具,家中一切必须以他的情绪变化和要求为中心,如果达不到要求,动辄耍脾气,家长一见家中的“小皇帝”耍脾气了,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一切顺从孩子,这就是滋长儿童自私观念的温床。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有一则笑话,一对夫妇对儿子千般呵护,而对父母万般挑剔。某一天,这对夫妇对父母的恶劣态度被儿子看到了,其子大声叫喊:“我记住了。”其父母问他记住了什么,其子说:“我记住了你们怎样对待祖父母,看我长大后怎样收拾你们。”父母哑然。可见身正影不斜是何等的重要。

延伸阅读:

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对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也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台湾皇龙投资公司董事长黄任中,可称亿万富翁。他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一般只满足四分之一,可谓用心良苦。

6给自己立个规矩

有人问:“一些本来很优秀的人、本来是教育别人的人、本来是惩办罪犯的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人回答:“我犯错误首先是从钱开始的。”

有人则说:“自己受党教育多年,位尊望重时,放纵了自己。”

总之,追根究底,祸根是私欲,是放纵了的私欲。

私欲这种东西,能否连根铲除呢?不能。世界上还没有这种一劳永逸的良方。

那么,如何防止私欲的发作呢?林则徐有一段很精彩的话:“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防止私欲的发作,是艰难的,是长期的。

苏东坡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有这种明确的法律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有了这一条,就能遏止私欲发展、防止其泛滥。

延伸阅读:

除了主观的努力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些规章制度,依靠人民群众来监督,从客观上来加以约束。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像苏东坡那样,给自己立个规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7自私心理自我调适

1. 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 多做利他行为: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动中纠正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 回避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地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延伸阅读: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是可以克服的。作为自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适。如果自私的念头冒出时,不妨按照上边的方法加以调适。

8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呵!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想,这个小男孩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他对这小男孩刮目相看。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背着他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弟弟,指着车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延伸阅读:

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那一刻,你会感觉无比的幸福。一个自私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这份快乐。给予别人帮助,你能收获的是满满的快乐,这岂不是很划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