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4985800000051

第51章 孩子个性培养中的心理学(1)

1不做“独行侠”

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总想一夜之间成熟,在同学中想成为被接纳和喜爱的人;在成人面前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渴望和别人探讨交流又不愿敞开心扉。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是孤独的。

孩子的孤独感并非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孤独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把自己的兴趣从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中撤回来,返回到了自我,试图了解自己是怎么一回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将目光转移到自我内心体验,是一件好事。正确地理解孤独,勇敢地正视孤独,是一个强者的风范;从孤独中,青春期的孩子得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孤独中,青春期的孩子得以冷静地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最佳的人生设计。

1.告诉孩子在个体上他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世界上他同别人一样

告诉孩子,他的喜、怒、哀、乐,别人包括做家长的你也都曾有过,不必过于留心自己的体验,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努力向外部世界伸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与孩子分享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分享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一种难得的心理满足。当我们的喜、怒、哀、乐被人分享时,就会感到喜上加喜,悲伤也会大大减轻。同理,当父母亲分享孩子的各种情感时,孩子同样会产生莫大的心灵安慰,而父母亲也会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进而使孩子摆脱孤独的情绪。

3.指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

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的最好方法,便是关心、帮助别人。提醒孩子,当他看到周围的人有为难之处的时候,如果能主动伸出手去帮一把,很可能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朋友,从而也帮助自己摆脱了孤独。

4.帮助孩子通过改变自我而获取朋友

没有会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脸清高孤傲的人。如果你想要孩子拥有友谊和朋友,那么你就需要帮助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他自己。指导他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礼让平和,学会说话的时候多强调他人而不是“我”,那么很快你的孩子就会拥有大量的好朋友。

5.将分享作为财富赠与孩子

其实,孤独与分享从来就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而两极相通从来都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只有从分享走向孤独,才会体会孤独之深沉,只有从孤独中走向分享,才能由衷感到分享之美好。一个从来不知分享的人,便永远体会不到孤独的真正内涵;而一个不知孤独的人,也必不懂分享的乐趣。作为家长的你,不但要学会分享孩子的心思,还要帮助他学会分享别人的心思,进而在孤独与分享间快乐着他的快乐。

延伸阅读:

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独特想法和美好向往,而这些想法往往被人否定,认为是“幼稚无知”,青少年便将内心封存起来导致孤独。

2抬头的含羞草

可以肯定,当时你正在害羞,或者正拥有一种被称为羞怯的心理。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和核武器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

1.帮助孩子正确估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当他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

2.让孩子勇于和别人交往

让孩子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3.告诉孩子一些谈话的技巧

比如: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延伸阅读:

不要让孩子过于敏感。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和情感,让孩子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

3抑制虚荣的种子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惟恐自己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1.让孩子正确地对待舆论

孩子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被别人品头论足,可以说,有些评论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让孩子认真对待,有些评论则未免失之偏颇,那我们就应当让孩子提高辨别力,不要凡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让不正确的舆论左右了他。

2.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告诉孩子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可避免因过高估计自己而实际上做不到的难堪局面。

3.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荣誉

荣誉应当与一个人的真实努力相符,否则只能是虚假的。孩子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也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权力,但这种尊重必须建立在孩子真实的努力之上。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靠认真刻苦的学习,否则,即使赢得了“荣誉”,也不光彩,而且一旦暴露,只能受到他人的蔑视和仇视。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4.让孩子学会公平竞争

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做是目的,便会使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让孩子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延伸阅读:

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4逆反是一种成长的宣言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家长对此可不能粗枝大叶、听之任之哟。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二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处理呢?

1.用“平行交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交谈可以使双方互相沟通,只有沟通了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平行交谈”其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2.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

家长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学会做孩子的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3.不给孩子过分的爱

青少年时期是渴望独立的时期,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会日趋严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拥有“秘密”是他们感悟自我、体验成长的重要方式。

4.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过多地干涉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不信任、不尊重的表现,它会使孩子受到伤害。理解和尊重才是构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不要无所不问。“新新人类”孩子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延伸阅读: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至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5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家长如果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就请认真看下面的提示。

1.对孩子微笑,并让孩子对自己微笑

在微笑中我们能吸取失败的经验,轻轻松松地迎接下一次挑战。你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也让孩子微笑地告诉他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证明全部失败,只有放弃尝试才必定失败。”

2.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让孩子保持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把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列成一张表,以便时时提醒孩子。

3.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

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目标未达到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越深。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4.拓展孩子的交往圈

自卑的孩子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者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在某几个问题上转,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在与人积极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5.剔除孩子的消极用语

留意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如果他们总是把这些消极用语挂在嘴边,就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帮助孩子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做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并且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说或写下来贴在孩子房间的床头和书桌上。

6.引导孩子学会“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