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4985800000058

第58章 孩子学习能力培养中的心理学(3)

此外,另一种原因是自己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面对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父母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

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爱,也不放纵,使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儿童,从小得到健康的发育。

2.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要讲究教育方法

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不宜过多,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3.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这对于防止焦虑症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于已经出现焦虑症状的孩子,若是严重的病例,要进行心理治疗

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的孩子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如服用抗焦虑药物、佳静安定等。但这类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随便服用。

延伸阅读:

追求快乐、逃离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厌学,爱学习的孩子,肯定是从学习中感觉到快乐。

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来实现。这种做法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

11让孩子远离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应试情境下,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焦虑情绪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就可能发展为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而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大部分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于分散,思维似乎停滞。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面对题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么意思。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

一些患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即使到了成年,也时常被考试的噩梦惊醒。造成考试焦虑症的普遍原因是考前准备不足,“心里没底”造成考前紧张,甚至连自己会的题目也会张冠李戴。其次,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另外,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担心自己考不好丢脸的学生,也会产生紧张情绪。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

1.帮助孩子提高自信

告诉孩子:无端的忧虑与苦恼,对当前复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扎扎实实做好各种准备,这才是自己应取的态度。这样针对每一种担忧,自己与自己辩论,以提高自信心。

2.帮助孩子通过控制呼吸缓解焦虑

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并挺直,松开束腰的皮带或衣物,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4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4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效果会更好。除了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外,也可以在看电视、走路、临考前去做。

3.引导孩子大胆想象

人的想象具有暗示、补充、预见功能。考试前通过对一些广阔的、宁静的、舒缓的画面或场景的想象,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这些画面和场景可以是田园风光、海上日出、轻舟飘荡……。

4.消除给与孩子的错误暗示

一是坚决杜绝用“完了,孩子糟糕透顶了……”这类消极语言暗示自己或者孩子。二是消除孩子大脑中的错误信息,如“没有考好,老师会另眼相看”、“爸爸、妈妈会受不了”等,告诉孩子:不应过于顾虑失败的后果,应该用“我努力了,我问心无愧”、“我能成功”等话语宽慰放松自己。

延伸阅读:

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另外,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担心自己考不好丢脸的学生,也会产生紧张情绪。

让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劳逸结合,不要忘了进行跳绳、踢球等一些有益的体育运动。

12分分分不是孩子的命根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分数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每一位家长都能使自己的关心变为孩子学习的动力。调查表明,目前社会上家长对学习分数的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为,确有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1.了解测试目的

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2.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

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3.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从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延伸阅读:

如果对孩子的学习分数采取理智的科学的态度,则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

要冷静。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臭骂一顿,更不要拳脚相加,吓得孩子以后再也不敢把低分试卷拿给家长看。

13“一事不成”并非终生无成

当今社会,人们对子女的成长极为关注,这与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迫使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实际上当孩子来到世上之前,他们的家长就设想了一条成功培育之路。从孩子进托儿所,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家长一步步地紧跟其后,耐心与烦恼同在、希望与挫折并行。吃了数不清的苦,受了道不完的气,同时也享受过无数次培养儿女成功后的喜悦。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出息,但每个家长有不同的望子成龙观念。当孩子进入名校后,家长似乎自己也正在进行百米赛跑中的最后冲刺。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断进取,按照原先设想的蓝图,完成学业进入白领领域。且不说光宗耀祖,最起码尽了一项庄重的义务,完成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所有这些应该说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继续深造,或者愿意到其他的领域另谋发展,这可能与一些家长的期望有一定距离。

在孩子念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若家长遇事沉着、处事沉着、干事争着,对他们的孩子就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正确地面对现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更不会放任自流。如果再加上家长的引导,孩子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特别是对待今后的出路问题上。一定要从孩子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把握好孩子的定位,使孩子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生活、学习。同时,自己也应该时时充满自信与乐观,为孩子做出榜样。有志者事竟成,让自己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希望中走向未来。

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为孩子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让孩子看到希望,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使他们学习起来兴趣逐渐增大,越来越有干劲。这里的目标定位很重要,定高了不切实际,使孩子感到奋斗无望,力争不及,会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定低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人来到世间太轻松了,不知生活的艰辛,尤其不知父母的辛勤养育之苦,到头来仍使家长的希望落空。目标定位应以适中为宜,也就是说,孩子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稍有放松就难以实现,并使他们时时看到希望、事事想着目标,这才是父母亲的目的所在。

2.搞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因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孩子的成长环境已远远不同于其父母当年求学时的情景。家长应经过认真分析后,再与孩子就人生目标的问题平心静气地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共识。

延伸阅读:

兴趣是成才的基础,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切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制订目标时,也要听听家里亲戚朋友的看法,更要与学校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中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