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管理的方法是根据人人皆知的现象提炼出来的,即大多数企业组织像大多数人一样,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做出彻底变化的决定。然而,精明的经理不会等到危机爆发才被动地去应战,而是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先动手,他们总是提早看到危机的到来,并以十分令人信服的口气向员工说明这种危机的潜在,以及一旦危机爆发时后果的可怖,使人人都感到担心害怕,从而使各位员工奋力为公司拼搏。
百事可乐负责人韦瑟鲁普担心,汽水等饮料会趋于不景气,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那么,如何来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百事可乐公司的员工们相信,他们需要拆散这部金钱机器,并重新把它建立起来,否则百事可乐公司就有可能会走向衰亡呢?于是,韦瑟鲁普制造了一场危机。
韦瑟鲁普和销售部经理重新设计了工作方法,重新规定了工作任务,要求年收入增长率必须达到15%,否则企业就会失败,百事可乐公司也许不复存在。这一要求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及由此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韦瑟鲁普的方案,是完成其在百事可乐公司任职生涯中一次最艰巨的行动,即被他称之为末日管理的战略。
百事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法,充分运用了各类资产,使公司的现有设备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了资金等的占用,使得资产的循环周转顺畅起来,一些日常管理的节奏也快速起来,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地获得提高,事业也蒸蒸日上。
运用南风法则,使下属感到领导的温暖
南风法则也称为“温暖法则”,源于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家与员工的关系是鱼水的关系,企业家是离不开员工的,因此,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搞好员工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正泰集团始创于1984年7月,主要生产经营高低压电器、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建筑电器、通信设备、汽车电器等产品。集团综合实力已连续5年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前10位。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企业讲究以人为本,全员参保是企业凝聚人心的重要措施,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关乎国运,惠及子孙,恩泽本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于是,2001年年末,作为民营企业的正泰集团,率先搞起了员工社会养老保险。这项工作被誉为正泰集团的“人心工程”。因为,在南存辉眼里,为员工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是一项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留住人的重要手段。
到2002年底,正泰集团总部所属各公司参保人数已达6000多人,正泰集团为此支出了上千万元的资金。
南存辉的估计是正确的,社保的推行,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关爱,稳定了员工的人心,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还推动了企业的发展。2002年,正泰经济效益同比增长39%,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南存辉注重保障员工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在他的企业,如果员工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员工这边;如果员工遇到了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员工解决困难,顺利渡过难关。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钱,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这也许应该是每一位创业者都应该持有的待人之道吧。
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领导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1.使员工感到愉快
如果公司成天暮气沉沉,各成员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何能激发员工的热情钟爱企业呢?如果公司不能激发快乐气氛和振奋精神,又怎么能使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呢?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他重新开始,他会去哪家公司上班?盖茨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谈了使人高兴和令人感到工作有趣的重要性。为了吸引和留住那些最好的职员并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老板们需要在工作场所营造一种振奋精神和令人愉快的氛围。
2.兼顾工作和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稳定家庭对工作有很大促进作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有90%的高层领导将工作带回家去做,他们呼吁要更好地注意兼顾员工们的工作和家庭,否则,企业有可能失去一些人才。”
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日本,许多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日本政府和企业领导未能协调好员工工作和生活需要之间的平衡。要赢得职员的心,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兼顾他们的工作和家庭。
高效能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惟一的因素是平衡,平衡工作做得越好,效能、热诚和创造力也就越大。
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启用能力强的人才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写过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从这位官员本人的角度来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助手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定律与“武大郎式”的用人政策很是相像,如出一辙——比自己个高的人一概不用。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平庸的人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更平庸的人再启用比自己更平庸的人,一如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企业和行政部门都存在帕金森定律的现象。帕金森定律的核心内涵有两点:一是不称职者的为官之道,并且因为非常“有效”所以普遍存在;二是这种不称职者所在单位的破落之因。具有这种领导体系的单位,多数都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无激情团队,在固有的管理体制下,这种团队是难有作为的。
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一把手,往往对具有博士学历的二把手抱有戒心,从而在商量相关事情时,往往喜欢和具有专科学历的三把手在一起,而不喜欢二把手参与,向上一级汇报工作时,更是不允许二把手随从,如果有可能,总是会选择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将这个博士调离本单位,甚至逼其辞职。
一个在大企业干过营销总监的管理干部,即便是到了一个中小企业,如果不是老板先把原来的营销主管调离,这个新来者,即使有再高的水平,也不会干出优异的成绩,因为那个“老人”在不断地“帮忙”。
在生活中,一个本科毕业的男士,很难接受一个博士毕业的女士做老婆。
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
(1)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这样的团体很多,大的来讲,如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如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
(2)寻找助手的领导者本身不具有权力的垄断性,对他而言,权力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事或者其他的原因而轻易丧失。
(3)这位领导者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不称职的,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会失灵。可见,只有在一个权力非垄断的二流领导管理的团体中,帕金森定律才起作用。那么,在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网络虚拟学术组织,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描述的可怕顽症;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还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自己工作的人,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这样就会在官场中形成类似的“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鲜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领导职位,“牛粪”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领导者,而这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恩格斯曾经说过:“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行为。假设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这也正是帕金森定律起作用的内因。
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在以不害人为底线的良心监督下,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是自然而然、无可谴责的。
要想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必须把管理单位的用人权放在一个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之下,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将用人权放在一个此权力可能会直接影响或触犯其自身的人的手里,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窗户,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巴斗曾做过一项试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车顶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有的员工工作中违反程序,还称“××都是这样干的!”或者“上次就是这样做的”;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意,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窗户”。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时任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的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他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的、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7名逃票者兼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20名逃票者兼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94年1月,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的警察局长,就是因为他对破窗理论的出色阐释。而布拉顿开始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针对这些看来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动大力整顿,结果带来很大的效果。
“警局的最高领导居然要关心街头那些‘毛毛雨’犯罪,这在纽约市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在美国绝大多数警察局也是史无前例的。”马里兰大学政策研究专家沙尔曼感慨地说。
在破窗理论的指导下,纽约市的治安大幅好转,甚至成为全美大都会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人们把这个庞大的都市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崭新气象都归功于布拉顿。“功高震主”,1997年3月,布拉顿被当初任命他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请出了警察局。
破窗理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反腐败中的应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企业管理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有一种称作“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
(1)清理:清楚地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
(2)整顿: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
(3)清扫: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
(4)清洁:减少“红牌”的数量;
(5)修养:有人继续增加“红牌”,有人努力减少“红牌”。“红牌作战”的目的是,借助这一活动,让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塑造舒爽的工作环境,并进而养成企业内成员有讲究地做事的心态,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大家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许多人认为,这样做太简单,芝麻小事,没什么意义,而且劳师动众,没有必要。但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产现场是否整洁。这应该是破窗理论比较直观的一个体现。
公司对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小题大做”,加重处罚力度,严肃公司法纪,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特别是对违犯公司核心理念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养奸。
美国有一家以极少炒员工著称的公司,一天,资深熟手车工杰瑞为了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2/3的零件,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安放收取起加工零件来更方便更快捷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