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4986500000031

第31章 健康篇——运用身心平衡法则,活出健康年轻态(3)

学会说“不”,懂得“量力而为”,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是避免压力过大的方法之一。不要让自己绷得太紧,不要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事情越多压力就会越大。要学习自我肯定,适度表达与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要承担超过自己能力限度的任务。

另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外界不良环境压力源。比如尽量远离喧嚣与污染,多去环境优美、安逸的地方等等;尽量安排好时间,不要让自己承受时间压力;保持营养均衡,少食咖啡、糖,多补充维生素B、C等。

总之,要记得时常检查自己承受的压力状况,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防患于未然。

2. 提高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对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念程度。提高自我效能的人,有信心应对压力,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不会自暴自弃,能够自我解脱,重新来过。低自我效能的人可能会视压力为威胁而惊慌失措,很容易被压力打倒。据研究,自我效能影响人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在个人压力应对历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提升自我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自我效能的高低与个人的经验、受教育水平等有关。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效能。

学习有效应对方式

压力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逃避。即运用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等方式逃避压力。例如找理由回避人际活动、大事在肩却整天看电视、重要的事不干专干些无关紧要的事、为躲避家庭压力而离家出走等。

(2)解决问题。直接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包括评估压力情境、找出行动方案并积极采取行动。

(3)寻求支持。寻求他人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暂时搁置。不逃避压力,但也不解决问题,而是暂时置之不管,调整自己、积蓄力量。

(5)改变自我。从正向角度改变情绪与认知状态,增强解决问题的力量。

逃避的应对方式只是暂时躲开压力威胁,但迟早还要面对,是不佳消极的应对方式。后四种策略是积极有效的应对,可以收到好的结果。

简单地说,我们面对压力的反应有问题解决和情绪焦点两种取向。问题解决取向,将重点放在问题本身,在评估压力情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行为措施直接解决问题、改变压力情境。情绪焦点取向,是控制个人在压力下的情绪,事先改变自己的感觉、想法,专注于缓解情绪冲击,不直接解决压力情境。哪种取向是最有利的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压力之下个人情绪激动,根本无法想出解决问题之道,那就需要先采取调整情绪的应对方式,但调整过之后别忘了解决问题,否则可能越陷越深。

总之,我们要分析出自己的习惯反应,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地减轻压力。

下面是能够减压的快乐配方。

1. 清楚自己的事情

往往让我们晕头转向的,并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们没有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工作,该先做什么。在工作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使你感到“不那么累”了。从清理自己的办公桌开始,把桌上的其他纸张都清除掉,只留下你要处理的内容。

2. 接受现实的自己

给自己增加许多额外要求和太大压力的人,常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自身极为苛刻,总是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那么,从现在开始,转向自我接受。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些瑕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有时应当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一定会让你感觉轻松很多。

3. 结交快乐的朋友

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总是接触沉闷忧郁的人,久之你也会感到自己变得很压抑、很沉闷;如果你总是结交快乐、轻松的朋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快乐而热力四射的人。人的神情和态度就像麻疹一样,是有感染力的。那么,让快乐、轻松的朋友把快乐感染给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那么沉重。

4. 倾诉和释放

如果你愿意,可以向你信赖的朋友倾诉你的烦恼,告诉他所承担的一切和你的心情。如果你更愿意自己一个人来面对,那么就找一个寂静优美的地方,在落叶的最深处任凭情绪自由释放。哭泣,大声地呼喊,或者跑一跑、跳一跳,别想自己是不是够文雅,尽情地释放心头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轮挑战中轻装上阵。

5. 亲近大自然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儿女。当你感到压力太重时,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利用闲暇散散步,打打球,短程的旅游对于缓冲压力更不失为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有效方法。在绿树青山之间,在江河大海边,让一切压力都随风而去。如果实在抽不开身,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忙里偷闲”地让心灵回归自然。如每天工作三小时,放下工作,向窗外眺望三五分钟,视野尽量向开阔的远处伸展,在大脑和视觉疲劳减轻的同时,压力也会得到释放。

6. 来一点情趣

给自己一个空间,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个“有趣”的人,用一种其他的活动或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烹饪、唱歌等等)来调动内心轻松、快乐的情绪,让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相互抵消,能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

7. 膳食平衡

咖啡、浓茶并无益处,应遵循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最佳健康状态,这是承担巨大压力挑战的生理基础。有的人为了方便省事,常用快餐食品来应付日常饮食,结果会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食品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太少。热量摄入多会造成代谢物质在体内堆积,加重了身体器官的负担,会感到身体容易疲劳,耐负荷力也相应地变差。而且,有一些高负荷的人养成了靠浓咖啡和浓茶提神的习惯,以此缓解紧张情绪,应付睡眠的不足。事实上,疲劳是承担过度压力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最佳消除方式是睡眠,咖啡和浓茶只能起到暂时兴奋的作用,且会加速体能的消耗,对真正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并无益处。压力大的人可经常吃一些燕麦片等富含纤维的食品。

长期过重的不良压力,会对我们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诸多方面造成危害。

要想生活的轻松快乐,就必须直面压力的挑战,用恰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

第24课 驱逐不良心理,走出心理的围城

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伦

忧愁悲伤能损坏身体,从而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可是愉快能使你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每一现象敏感活跃,能使你的体质增强。药物中最好的就是愉快和欢笑。

——巴普洛夫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一个人所面临的压力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的最关键指标之一。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其中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能够体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重在自我调节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能够冷静清醒的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欠缺,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1.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 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要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还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行动方案,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 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虚荣心理的自我调节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负担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的现状不如他人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有的少女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这是值得深思的。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总之,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

1. 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 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机会。

3. 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 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空虚心理的自我调节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第一,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第二,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如何矫正空虚心理呢?

1. 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 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实现,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成功,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 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会感觉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 要磨炼意志

通过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 要培养读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