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4986500000035

第35章 健康篇——运用身心平衡法则,活出健康年轻态(7)

(3)阳性强化疗法。阳性强化疗法是一种通过奖励手段训练和建立治疗对象的某种良好行为、消除其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例如治疗儿童遗尿症,让患者在白天任意饮水,当要求排尿时,让他忍住,坚持几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忍尿时间,同时给予奖励,多次反复之后,可以实现患者睡眠控尿能力。

认知疗法

1. 认知疗法的特点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病人的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协调其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病人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

运用认知疗法,医生要与病人共同找出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以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心理障碍逐步好转。

2. 认知疗法的适应症

认知疗法的适应症包括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惧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认知疗法主要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

3. 认知疗法的过程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动机。治疗医师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和病人一起达成一致的病症认知,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结果。

(2)矫正适应不良性认知及行为,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3)日常生活中培养观念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

4. 认知疗法的治疗技术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患者现实评价的技术。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知道在接受假设以前先进行检验,但病人常把两者混为一谈。如偏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认为与自己有关;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等等,即他们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医生可直接或间接地运用认识论的原理,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①人的感觉器官功能有限,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此过程容易受生理、心理问题的影响。

(2)改变患者信条的技术。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说信条来评价自我和他人、评价外在事物、调节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如果信条定得太绝对或使用不当,会产生适应不良,导致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不良现象。如“要幸福,必须每件事都成功”、“不成功,就是失败”、“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失败了就完了”、“我应该做个好爱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我应该知晓、理解和预示未来”、“我应该自信,能解决每一个问题”、“我应该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等等。

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明确使自己受痛苦的信条认知,要他们充分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降低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正确认识失败,增加对失败的耐受性,为自己留下“后路”;分析“应该”信条的非现实性和非统一性,改变“应该”信条,使之更现实、更富有弹性。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博士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心理疗法。他在总结国内外心理治疗方法以及自己十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反复探索实践、不断改进完善,创立了这种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森田疗法自创立以来,以其对神经症治疗所取得的满意临床疗效而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西方人称森田博士为“日本的弗洛伊德”。国际森田疗法学会于1991年成立。在我国,1992年召开了首届森田疗法研讨会。1994年4月底,第三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三百多名代表就森田疗法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我国森田疗法学会已正式成立。

1. 森田疗法的适应症

森田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质症,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和焦虑症。据日本的研究报道,患者采用森田疗法的痊愈率达60%左右,好转率达30%左右。近年来,森田疗法适应症正在扩大,对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患者运用此疗法也取得了效果。

2. 森田疗法的特点

森田疗法的疗法特点包括:

(1)不问过去,注重现在。森田疗法采用“现实原则”,不去追究患者过去的生活经历,而是引导患者把注意力放在当前,鼓励患者从现在开始,让现实生活充满活力。

(2)不问症状,重视行动。森田疗法注重引导患者积极地去行动,“行动转变性格”、“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

(3)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森田疗法提倡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同时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认知。

(4)陶冶性格,扬长避短。森田疗法提倡通过积极的社会生活磨炼,发挥性格中的优点,抑制性格中的缺点。

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包括:

(1)顺其自然。症状出现时,既来之则安之,对其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把其视为特殊问题,以平常心对待。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在自然接受自己的症状和情绪的同时,患者要努力带着症状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2)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神经质症患者无论多么痛苦,都应该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比如人际恐惧者要忍着恐惧心理坚持与人接触、洁癖者偏偏要其接触“脏物”等。当患者把原来集中于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动中体验到自信与成功的喜悦时,症状就会自然淡化乃至消失。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森田疗法主张“与其想,不如做”,要求患者以行为为准则,对于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不予以理睬,要重视符合自己心愿的行动,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唯有行动和行动的成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4)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神经质者做事务求尽善尽美,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败,从而失去信心,自卑自责。自信产生于努力之中,认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动是荒谬的。应该大胆去做,即使可能失败,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

4. 森田疗法的形式

目前,森田疗法主要有三种运用形式:住院式森田疗法、门诊式森田疗法和生活发现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社会功能影响大小,选择适当的方法。

5. 森田疗法的过程

森田疗法一般分四期:

(1)静卧期,主要目的是根本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之静卧不仅可调整身心疲劳,还可通过对精神状态的观察进行鉴别诊断。

(2)轻工作期,要求患者进行自发性活动,超越自我意识。

(3)重工作期,提倡患者排除价值观,体验并非不可能。

(4)复杂的生活实践期,提倡患者读书与外出,发扬朴素情感。

催眠暗示疗法

催眠暗示疗法,是医生使用催眠术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通过暗示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很早就应用于临床,均由专业人员进行。

催眠暗示疗法要求安静、光线宜暗淡的治疗环境。患者受暗示性越强,被催眠的效果越好。实施催眠者的语言要温和、简短、明确有力,内容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决定。催眠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催眠术催眠和药物催眠。

催眠与睡眠差别很大,睡眠中的人一般不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而被催眠的人对实施催眠者的一切言行都非常敏感,只能按其指令做各种反应,进而在大脑皮层中建立新的兴奋点,借助负诱导作用抑制原先的病态行为。

1. 催眠暗示疗法的适应症

催眠暗示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遗忘症、失音及瘫痪、恐惧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痉挛性结肠、痉挛性斜颈、口吃等。

2. 催眠术实施要点

(1)治疗前,向病人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治疗目的和步骤,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测试病人的受暗示性程度——催眠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方法大致包括嗅觉灵敏度测试、平衡功能测试、记忆力测试和视觉分辨力测试等几种,然后统计测试分数,分数越高,被催眠的可能性越大,这里不详述。

(2)治疗时,要求治疗环境光线暗淡、安静、温度适中;患者选择舒适体位、调整呼吸、放松肌肉;患者进入催眠后,暗示诱导病人暴露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冲突记忆,然后进行疏导。一般催眠治疗多采用间接法:令病人凝视或倾听催眠物,同时治疗者给予言语暗示,用单调、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语反复暗示,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的深度一般分为三种:轻度、中度和深度。

(3)治疗结束时,实施睡眠者要向患者明确指出,这次治疗已取得疗效,并嘱咐患者照此锻炼。

(4)治疗初期,每周进行2~3次,以后每周1次,一般不超过10次。每次治疗结束时,用言语暗示病人继续睡下去,后转入自然睡眠。解除催眠状态不宜过于急促,最好慢慢地让病人醒来。

3. 全面认识催眠疗法

据有经验的催眠治疗家统计,人群中能进入催眠状态的约占70%~90%,仅有25%的能达到深度催眠。催眠疗法的实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选择病人要严格,一般须由受过训练的精神科或其他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担任。学者对催眠疗法的疗效评价褒贬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该疗法疗效不持久,而且副作用多。因此,必须由具备充分的精神病学知识的医生才能实施,且禁用于精神病人和具有明确癔病性格的大部分患者。

面对“心病”,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心理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有的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焦虑、多疑、恐惧、强迫、敏感、完美等,都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心理调节得到改善,甚至治愈。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磨难,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伤痛,而是心灵的禁闭。

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只有解开内心的困惑,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才能让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