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理、类三样东西完全具备了,然后判断足以产生。判断是由“故”(根据、理由)产生,由“理”(思路、条理)呈现,由“类”(所涉及的事物的界限和范围)推演的。形成判断如果不明白产生的理由,就是荒谬的。人没有道路就无处可走,虽有强壮的肢体,如果不明白所走的路,那他将很快地受困。
有名不一定有实,有实不一定有名。
——《墨子·大取》语译
1.知 识
什么是知识?
墨子认为,知识由七个方面组成,即:
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如学生上学获得的书本知识。
说知:不受时空阻碍而推论出来的知识。如八月十五月儿圆,因以前每个八月十五是这样,推知今后也是如此。
亲知:由亲身经验和观察得来的知识。如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争经验。
以上三者为知识的来源。
知名: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
知实: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实质。
知合:名和实的相互符合。
知为:把握了事物并立志去实行。
以上四者为知识的体系及其实践意义。以“知为”作结,说明知识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活动,这是极其宝贵的思想。
知此七者,便可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2.卜卦先生的荒唐
墨子往北去齐国,遇到一个卜卦先生。卜卦先生说:
“天帝今天在北方杀死黑龙,你的脸色这么黑,不能去北方。”
墨子不听,继续北上,到了淄水,过不了河而返回来。卜卦先生说:
“我告诉过你,北方不能去。怎么样?”
墨子反驳道:
“淄水南面的人不能渡河北上,淄水北面的人不能渡河南下,他们的脸色有黑的,有白的,为什么都不能顺利渡河呢?”
卜卦先生无言。
墨子又说:
“天帝甲乙日在东方杀青龙,丙丁日在南方杀赤龙,庚辛日在西方杀白龙,壬癸日在北方杀黑龙,如果听你的话,那就是禁止天下人往来了。”
人心是不可违的,假借天意而辜负人心,那怎么能行得通呢!
3.所答非所问
有人问:“这根树干有多长?”
回答说:“这棵树长得很长,比那一棵要长得多。”
有人问:“你知道骡子是什么东西吗?”
回答说:“知道,骡子比羊要大得多,跑起来没有马快。”
有人问:“天还会下雨吗?”
回答说:“天下雨后会出现彩虹,彩虹是天神在河里喝水,此时别出门,别过河,小心虹舔你的额头。”
这叫做所答非所问。
答问者的愚钝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类似答问者式的愚钝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间宫是位着名的教师,成名前曾向一位禅师请求个别指导,后者教他参悟只手之声。他集中精神专注于只手之声,但他的老师对他说:“你用功不够。你太执着于饮食财货和只手之声了,不如死了的好,那倒可以解决问题。”
间宫再度叩见老师,后者再度叫他举示只手之声,他立即倒在地上,犹如死了一般。
“你死是死了,”他的老师说:“但毕竟如何是只手之声?”
“我还没参破。”间宫抬头答道。
“死人不说话,”他的老师说道,“出去!”
间宫未能弄明白老师的用意,表面上在回答,实质上没有摸着边儿。
有位领导很赏识一位属下,想让这位属下接自己的班,让他好好地干几件事,树立自己的威信。属下便在领导不在场时,以领导的口吻教训他的同事,生怕旁人不知道他将是领导的接班人。结果同事们很讨厌他,领导见状,只好打消了培养他的念头。
这位属下不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他以行动作出的回答,自然不是领导想看到的。
语言上的答非所问源于这个人逻辑上的混乱,头脑不清楚;而思想上的答非所问则说明这个人不明事理,缺乏悟性。
还有种类型的答非所问,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而是故意不正面回答,留下破绽,引问者上钩。
国王对聪明人说:
“听说你很聪明,我未能亲眼见到。我现在坐在宝座上,你若能让我从这宝座上走下来,我才能相信你的聪明。”
聪明人想了想,说:
“我确实想不出办法能让陛下从宝座上走下来,但若陛下站在下面,我却可以让您走到宝座上去。”
“真的?”国王说着就走了下来。他想看看聪明人究竟用什么办法能让他走上去。
“哈哈,陛下不是已经走下来了吗?”聪明人说。
在这里,回答者的智慧已经超出了提问者,他以巧妙的回答由被动变为主动,将提问者反推到被问的位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