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开路就开
4991400000031

第31章 成功需要好心态(4)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

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希望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态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炼,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做人、行事、学习、工作、人际上有哪些问题,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对了。错则改之,对则勉之。人如同一块天然矿石,需要不断地用刀去雕琢,把身上的污垢去掉。虽有些沉痛,但雕琢后的矿石才能更光彩照人、身价百倍。因此,反省自我即是最好的方法。

心灵物语

任何想成功的人,每天坚持反省一次,就会加快成功的机会,因为只有反省的人,才知道一天错在哪里,对在哪能里,错的立即改正,正确的继续发扬,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会自然而然地减少缺点,增加自己的优点。

◎得意之时留些余地给别人

《周易》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我们做人处世时,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留余地,也就是不要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游刃有余。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是众人称赞的一位贤良皇后。

长孙皇后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她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礼仪,13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元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深知身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

长孙皇后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多余的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说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可是长孙皇后说:“作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

长孙皇后从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自己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党营私,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也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

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为自己留余地的天规。这样,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致损害,而且还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心灵物语

在得意时不把好处占尽,留些余地给别人,这实际上也在给自己留余地。不让别人为难,自己也就不用为难,这就是做人处世的良方。

◎别被利弊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