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元杂剧结构通常一本四折,而《赵氏孤儿》大胆改变为五折,这也是作者的创造。
四、狂鼓一曲骂权奸
明代著名戏曲家徐渭(1521—1593)所作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写三国时期魏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之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十记载此段史实为;
张衡《文士传》曰:孔融数荐衡于太祖,欲与相见,而衡疾恶之,意常愤懑。因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太祖闻其名,图欲辱之,乃录为鼓史[吏]。后至八月朝,大宴,宾客并会。时鼓史[吏]击鼓过,皆当脱其故服,易着新衣。次衡,衡击为渔阳参挝,容态不常,音节殊妙。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过不易衣,吏呵之,衡乃当太祖前,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复击鼓参挝,而颜色不怍。太祖大笑,告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至今有渔阳参挝,自衡造也。融深责数衡,并宣太祖意,欲令与太祖相见。衡许之,曰:“当为卿往。”至十月朝,融先见太祖,说“衡欲求见”。至日晏,衡著布单衣,[疏巾]□布履,坐太祖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
此史实《后汉书》也有记载。徐渭依据这一史实创作的杂剧,并不完全照搬历史,他把“击鼓”和“骂曹”两事合而为一,同时融进时代内容,抒发自身感慨,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徐渭把剧作的背景从人间移到鬼域,写祢衡被害到了阴间地府以后,他应判官之请,重演当年击鼓骂曹之事。其次,因为时过境迁,曹操也早成死鬼,所以喝骂不再仅限当年原词,祢衡要历数曹操一生罪恶。最后,徐渭写的虽然是三国事,实际矛头所指在于当代。所谓骂曹,意在怒骂当时的权奸严嵩。此剧仅仅一折,开创了杂剧短小之风,也可以说是为短小的折子戏开了先路。全剧所演故事就是讲阴间判官察幽得知祢衡要被上天召走为修文郎,于是他突发奇想,要看看当日祢衡是怎样击鼓骂曹的。他找来祢衡、曹操等一干人,重演往日情景。
祢衡依旧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他历数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杀死伏皇后和年幼的孩子,杀死怀孕的董贵人,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还杀了杨修、孔融和自己。曹操被骂还辩解说他也有好处,比如下令求贤等。一听此话,祢衡更是气愤不已,他高唱:
〔寄生草〕你狠求贤为自家,让三州值什么!大缸中去几粒芝麻罢,馋猫哭一会慈悲诈,饥鹰饶半截肝肠挂,凶屠放片刻猪羊假。你如今还要哄谁人?就还魂改不过精油滑。
〔葫芦草混〕你害生灵呵,有百万来的还添七八。杀公卿呵,那里查!借敖仓的大斗来斛芝麻,恶心肝生就在刀枪上挂,狠规模描不出丹青的画,狡机关我也拈不尽仓促里骂。曹操,你怎生不再来牵犬上东门,闲听唳鹤华亭坝?却出乖弄丑,带锁披枷。
这些曲词“如怒龙挟雨,腾跃霄汉间”,字字句句事实确凿,令曹操无可回言。徐渭多才多艺,但是科举路上极不顺利。他曾在浙江总督府充任幕僚,屡出奇计,打败倭寇。但是那个总督犯罪被杀,他也就失去依靠。一生潦倒,性格狂放不羁,再加上他的亲戚中有被权奸严嵩害死的,他胸中所有的激愤便化作一篇“渔阳三弄”。《狂鼓史》和徐渭另外三本杂剧——《雌木兰》、《玉禅师》、《女状元》合称《四声猿》,明清两代戏曲家对徐渭的杂剧创作评价都很高。徐渭的学生王骥德在所著《曲律》卷四即盛赞其师剧作“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则评说:“《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牡丹亭·序》)
五、“钗合情缘”叙史鉴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经作有一本著名的历史剧《梧桐雨》,故事是说唐明皇时,地方官安禄山因罪被押解到国都长安,被赦免。杨国忠建言,又外派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可是安禄山心存非分之想,不久便发动了叛乱。唐明皇极其宠爱杨贵妃,七夕之夜两人在长生殿盟誓要世世代代做恩爱夫妻。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宫中时,明皇和贵妃正欣赏新排练的《霓裳羽衣舞》,闻讯后,仓促决定逃跑躲避。当明皇一行到达陕西马嵬驿时,却发生了军士哗变。杨国忠先被杀死,继而军士索要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令贵妃自尽。而后其尸被乱马践踏。安禄山之乱平定后,明皇回到长安,退位为太上皇,每日都思念贵妃,对着贵妃的画像泪流不止。一天他梦见贵妃,醒来却见秋雨淅沥,点点滴滴打在梧桐树上,更让他惆怅不已。其中第四折唐明皇听雨抒怀各曲颇能打动人心。
〔黄钟煞〕顺西风低把纱窗哨,送寒气频将绣户敲,莫不是天故将人愁闷搅。度铃声响栈道,似花奴羯鼓调,如伯牙水仙操。洗黄花润篱落,渍苍苔倒墙角,渲湖山漱石窍,浸枯荷溢池沼,沾残蝶粉渐消,洒流萤焰不着。绿窗前促织叫,声相近雁影高,催邻砧处处捣,助新凉分外早。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在白朴所作杂剧之前,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早就在社会流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作有著名的诗篇《长恨歌》,陈鸿则作有唐传奇《长恨歌传》,后来又有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与白朴同时的杂剧作家庾天锡、关汉卿、岳伯川都有同题材的剧作。王伯成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到明代还有王湘、徐复祚、吴世美、汪道昆、叶宪祖、戴应螯、吾丘瑞等人继续创作这一题材的戏剧。清代则有钮格、孙郁、洪昇、唐英、许逸等人创作这一题材的剧本。在这众多的杂剧传奇剧作中,杂剧以白朴所作最杰出,传奇则以洪昇所作《长生殿》最优秀。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杭州人。一生漂泊沦落,怀才不遇。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用十几年时间三易其稿的《长生殿》完稿,于是明皇与贵妃的故事写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长生殿》五十出,比仅四折的《梧桐雨》场面更大,人物更多,思想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意义更加深广,同时其艺术成就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说《长生殿》是历史剧可以,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写唐朝中期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可是更有许多人把它看成是爱情剧,因为它的核心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剧中一切政治军事纠葛都服从于爱情的主线。况且洪昇自己就明确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但是人们更应看到他在《定峰乐府》的题词中说的话:“‘二十一史’中理乱兴亡,纲常名教之大,往往借帏房儿女、里巷讴谣出之,令读者欲歌欲舞,或叹或泣,不能自已。”《长生殿》正是本着这种方法,即以情写史创作出来的。“情”与“史”在《长生殿》剧中乃互为表里,所以也可以说该剧是以史托情,是以“钗合情缘”叙说史鉴。不管怎么说,《长生殿》都是传奇创作史上的一次飞跃,其所达到的成就除了和它并称的《桃花扇》再无他人他作可以相提并论。
《长生殿》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钗合情缘”反映那一时代的政治历史,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作者生于明清改朝换代之初,他作为一个汉人,深刻感受到民族统治的痛苦,但是他不能直接呐喊,可是如鲠在喉又不得不一吐为快,所以就只能采取以古说今的隐晦方式。如果说白朴在《梧桐雨》中所抒发的是对美好失落的感伤,是他自己对山河易帜沧桑突变的悲叹,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从而打动人心,那么《长生殿》则以其深厚的历史反讽无情的现实,更能引起人们的故国之思,同时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不已。
诚然,《长生殿》是一部歌颂人间真情的剧作,在这一点上洪昇深受汤显祖影响,甚至人们把他也列为“临川派”成员。全剧以“钗合”贯穿,正如后来《桃花扇》以“诗扇”贯穿全剧一样,《长生殿》借“钗合”的三离(妒而被谪、改幸梅妃、马嵬自缢)、四合(定情、复召、叙旧、重圆)写出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却又浓墨重彩写出了他们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使得兵怨民恨。最后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全剧随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发展,同时展示了当时社会动乱的广阔景象。唐明皇信谗言,放纵情欲,他喜爱的杨贵妃爱吃荔枝,为使爱妃能吃上新鲜荔枝,万里快递,忙坏驿卒,于是小民被踏死,禾苗被踏坏。而安禄山的叛乱又正是唐明皇姑息养奸的结果。将军郭子仪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所以能够在动乱中平叛复国。乐工雷海青能大义凛然抨击叛贼,大骂投降卖国的懦弱群臣,其中他所唱:“平日家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这种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长生殿》采用的是双线结构,其中第一条线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生死死的爱情线,以“钗合”穿织连接。吴舒凫在第五十出曾有批语说:“大抵此剧以钗合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第二条线就是历史时事的副线。两条线各有自己发展的脉络又相互交织烘托,但是由于洪昇过分强调“情”,就使该剧对历史兴亡的抒发多受拘牵。但是《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无论从排场、结构、宫调、韵律、造语以及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考察,都可以说是传奇中的典范。
六、桃花扇底说兴亡
1644年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清兵冲破山海关,直达北京城,李自成被迫从刚刚占领的北京退出,于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清朝建立起来。然后大队清兵挥师南下,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却仍然内讧不断,奸佞把持朝政,东林党和复社人士在朝中继续受到阉党余孽的排挤和镇压,于是左良玉要率领荆襄大军东下“清君侧”。马士英等立即调动防御清兵南下的江北十万大军对付左良玉。清军趁势扫荡千里江淮,虽有扬州史可法奋力抗击,可是孤立无援,只能以身殉国。清兵直扑南京,分崩离析的小王朝不堪一击,遂宣告灭亡。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曾官户部员外郎。他曾因参加治理黄淮水道在淮阳南京一带奔波,访问明朝故旧遗老,因而对明亡之事实有很多直接感受,了解了许多可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十三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于1699年他的著名历史剧作四十出《桃花扇》终于完成。
《桃花扇》是历史剧,不是历史课本。所以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于通过“历史”抒发作者的感受,通过剧中人物的爱情悲欢写政治事件,其目的在于为明朝灭亡总结教训。他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该剧讲述的故事是说复社文人侯方域寓居南京,阮大铖几次想与之结交都被拒绝。因为侯方域是复社名人,阮大铖和马士英都是阉党余孽,侯方域不屑理睬。当时江南民众都景仰反对阉党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连青楼歌妓的态度也很鲜明。她们都以“不爱钱财重气节”激励自己,更以结识东林和复社文人为荣。秦淮名妓李香君经文士杨文骢介绍,欲与侯方域结成连理。侯方域遂将自己的扇子一把,作为定情之物。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就暗中帮助侯方域置办嫁妆。但香君不齿阮的为人,将妆奁悉数退还,遂与阮大铖结怨。侯方域父亲的旧部左良玉要移兵南京,侯方域就替父写信给左良玉,叫说书的艺人柳敬亭送去。阮大铖借左良玉事端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被迫投奔史可法。奸党田仰要强娶李香君,李香君坚决不从,并且以头撞墙自杀明志,血溅侯方域所赠的扇上。杨文骢本来善画,见到血污的扇子,就扇子上的血迹构思,巧绘成一幅折枝桃花图。李香君就托词曲教师苏昆生带着那把桃花扇去寻找侯方域。待侯方域回到南京,李香君已被胁迫入宫。阮大铖大肆搜捕东林党和复社文人,侯方域被捕入狱。清兵南下,南明小朝廷立时瓦解。侯方域出狱。李香君也从宫中脱逃,两人相遇白云庵,听道士说法,双双入道。
剧中李香君政治态度鲜明。她得知侯方域接受阮大铖资助的嫁妆很不高兴,她责怪侯方域糊涂,说:“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又说:“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是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李香君眼里!”她拔簪脱衣,弃掷于地,甚是刚烈。而后她血溅桃花扇则进一步表现了她蔑视权贵、绝不与邪恶妥协的高贵品格。她在宫中怒斥权奸更表明她的冰清玉洁与正义凛然:“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桃花扇》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情爱为线索,以一把定情的桃花扇的赠、污、绘、送、合,组织起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写出了南明小朝廷各色人物,写出了南明兴亡的历史,表现了作者的民族意识——故国哀思和兴亡悲叹。剧中强烈谴责了南明小朝廷君主的昏聩和臣僚的自私。明明政权摇摇欲坠危如累卵,小皇帝却以为天下太平还征歌选舞,窃掌大权的奸佞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结党营私,打击忠良。一些将领甚至喊出“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不管国家面临危亡,只顾彼此争权夺势。真是文争于朝,武斗于野,私欲横流,南明不亡才怪。但是明朝并不是没有爱国志士,作者在鞭挞朝廷腐朽的同时,也热情讴歌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壮烈,更讴歌了民众关心国事和他们的高尚节操。
《桃花扇》结构精巧,书写事件纷繁却有条不紊,线索分明。该剧结构前铺后垫,相互照应,在传奇史上成为与《长生殿》齐名的杰作,当时就有“南洪北孔”之誉称。《桃花扇》和《长生殿》的几乎同时问世,标志着传奇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代表传奇成就的巅峰之作。特别是《桃花扇》更成为历史剧的“典范”,后人多以其为榜样加以效仿,只可惜效仿者只得其皮毛而不知其真髓,所以无有再超越其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