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4994300000089

第89章 清代小说:登上巅峰,逐渐衰落(6)

但是,薛宝钗这个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是封建社会的典范,这可以首先从她的穿着举止和居住环境上窥见一斑。她的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她住的蘅芜院,房外是“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房内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这种朴素淡雅的环境与薛宝钗“藏愚守拙”的“冷美人”性格非常协调。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在生活上,她虽然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扼杀或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她教训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最怕看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的投井,对尤三姐、柳湘莲的悲剧,都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她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感念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她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她以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博得了他人的好感,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对待宝玉的感情上,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少女,面对着大观园里唯一一个英俊少年,也难免发出少女的情思,不然她不会情不自禁地坐在宝玉的床榻边,“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但她却将这种感情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封存到庄而不露的地步。她应该也读过《西厢记》、《牡丹亭》,也有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但她所有的情思都被她的冷香丸——封建社会的礼教压抑了。所以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莺儿说宝钗的项圈曾经有和尚道士说“必须錾在金器上”时,宝钗不待莺儿说完,便嗔住了她。

但这种情思既然存在,无论包装得多么严密,总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宝玉挨打一节即有微妙的体现,但是这种苗头刚刚被宝玉发现就被宝钗掩饰了。文中写道:

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可以看到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手里托着一丸药”大大方方地“走进来”,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这一点不同于林黛玉哭得“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待听得凤姐来看宝玉“连忙起身”,“出后院而去”。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青春少女,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在探望宝玉时,不禁“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但她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的生动描写,展现出薛宝钗心灵深处的轨迹。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薛宝钗在内心中对宝玉有一丝若隐若现的情感,就会和林黛玉去争夺宝玉,并将其日常的所作所为看做是她对宝二奶奶之位的窥探。她来京的目的是为了“待选”,“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在薛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思想,因而同时也就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应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行为。所以当薛蟠说宝钗爱上宝玉的话时,便大伤了她的尊严,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宝钗对于宝、黛二人的亲密,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会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会开他们的玩笑。因而也才有了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钗黛和解。

宝钗已经被封建文化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感觉也处于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在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下,她没有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勇气,因而她按照封建家长的安排,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个“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婚姻悲剧。

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虽然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种性格的人物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事实上,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同时存在着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使我们在品评这两个人物的时候,更多存在的是一种难以取舍的情感,对于她们是既爱之,又恨之,并常常希望这两个人物的性格能够合二为一,各自去其不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物,过上幸福的生活。大概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自《红楼梦》一出,便涌现出大量改变原作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的续书。

4.《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红楼梦》续书的蜂出,反复被后人搬上舞台和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这里仅谈《红楼梦》的续书及其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两个方面。

(1)《红楼梦》的续书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大批续书,这些续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之后,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之后。在内容上,多是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大团圆结局,“遂使吞声饮恨之红楼,一变而为快心满志之红楼”。续作者们让悲剧主人公或死后还魂得遂夙愿,或冥中团聚终成眷属,过着金榜题名,夫贵妻荣,一夫多妾,和睦相处,家道复初,天下太平的幸福生活。

逍遥子的《后红楼梦》讲的是:僧道二人本是骗子,在考场拐了宝玉后在渡口被贾政拿获,宝玉被救回家。黛玉却是未死,因为家里还有个哥哥,遂被送回家,从此一心向道,随后又被带到京城,但对宝玉态度冷漠。黛玉的兄长有一朋友爱慕黛玉,要娶黛玉为妻。宝玉因为黛玉淡漠自己,郁郁不得志,又误听傻姐说黛玉要嫁他人,几欲吐血身亡。几经波折,宝玉终于如愿以偿。此书最有趣之处是,作者曹雪芹摇身一变成了贾府的食客。

秦子忱的《续红楼梦》讲的是:宝玉修道有成,修得道身,黛玉入了太虚幻境后,僧道二人将宝黛二人的情谊和一干入世之人的痴心,代他们奏明玉帝,玉帝感其情,遂开恩让黛玉等太虚幻境的众姐妹回生,宝玉和柳湘莲重入凡尘。宝玉、黛玉、宝钗得以一床三好。黛玉的父亲也在死后成为京城城隍,与贾府人等来往不绝。

陈少海的《红楼复梦》讲的是:宝玉等人为了未了情,转世重生为祝梦玉与众女互定盟约,再结情缘,得遂心愿。宝钗未死成了见证人。贾琏做了白云和尚成了佛,几度点化救护众人。袭人改名珍珠做了王夫人的女儿,遇难落水,被仙人救起,进入龙宫,改头换面,习得一身武艺,后得以与祝梦玉成婚。十二金钗齐集,得仙人指点,各悟前因,习得兵法武艺。后以宝钗为帅,率众女平定番邦。

《红楼补梦》将太虚幻境更名为芙蓉城,宝玉和柳湘莲本是芙蓉城主,在僧道的点化下回归本位,同时宝玉留给宝钗四十年芙蓉城再会的约定。此书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宝玉等人在太虚幻境逍遥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宝钗等人在现实生活中重振贾家的生活。宝钗在四十年后,最后一个入芙蓉城,十二金钗聚齐。此书两个主线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情节比较松散不够紧凑。

归锄子的《红楼梦补》讲的是:黛玉未死被送回扬州,宝玉为寻找黛玉离家出走,得到神仙的帮助和黛玉再次相会。而宝钗因为宝玉离家出走而伤心染病,玉陨香消。宝玉和黛玉结成良缘,宝钗又借刚死去的张员外的女儿之身,回魂附身,也和宝玉再结良缘。

成书于1939年的郭测云撰的《红楼真梦》,虽脱胎于《红楼补梦》,但比《红楼补梦》更生活化、人性化,也更热闹有趣。书中还有飞机出现。故事讲述的是宝玉修道有成,炼丹成为散仙,再入太虚幻境见到黛玉。宝玉和警幻仙子上书玉帝,玉帝下旨准许宝玉和黛玉结成仙缘。宝玉和黛玉不忘宝钗,时时接引宝钗入太虚幻境相聚,又送宝钗仙丹,度其成仙。宝钗在现实生活中重振贾家,得享富贵。后黛玉奏请玉帝,特准宝玉、黛玉、宝钗一床三好。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续书还有郎怀山樵著的《后红楼梦》、梦梦先生的《红楼圆梦》、昆陵绮缘撰的《红楼余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张曜孔的《续红楼梦》、兰皋居士的《倚楼重梦》、颍川秋水撰的《红楼残梦》、题“红香阁小和山樵南阳氏编辑,款月楼武陵女史月文氏校订”的《红楼复梦》、花月痴人撰的《红楼幻梦》、1984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之补的《红楼梦新补》等。

应该说,续书反映了人们对《红楼梦》美好结局的期盼,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又一表现。在艺术水平上,由于续作者思想庸俗,境界不高,情节荒诞不经,与《红楼梦》相比,有天壤之别。但是,这些续书的大量涌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红楼梦》本身的巨大成就和艺术魅力,也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去体会曹雪芹的原意,体会到曹雪芹不同于常人的伟大之处,反而有助于我们对于《红楼梦》强烈的悲剧意识的进一步理解。

(2)《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红楼梦》的出现,是在批判地继承唐传奇和《金瓶梅》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之后的重大突破,成为世情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之后,出现了模仿它的笔法去写优伶妓女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狭邪小说,如《青楼梦》、《花月痕》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但是,它们只是学了皮毛,而抛弃了它的主旨和精神。到了“五四”以后,由于“五四”文学革命者重新评介《红楼梦》,鲁迅等人阐述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杰出成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鲁迅继承和发扬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爱情小说《伤逝》,深刻地写出了平凡人物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郁达夫、庐隐等人把《红楼梦》作为自传体小说,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也带有浓厚的自叙传的色彩;“五四”之后以至当代,《红楼梦》仍然成为许多高水平作品的借鉴品。

四、四大才学小说:论学说艺,数典谈经

如前文所述,鲁迅把《野叟曝言》、《蟫史》、《燕山外史》、《镜花缘》等归为“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这四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小说当做卖弄学问或炫耀辞章的手段。这是由于乾嘉时期考据学大盛,读书人以精通古书、多闻博识为荣,这对于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鲁迅称李汝珍《镜花缘》为“博物多识之作”,夏敬渠的《野叟曝言》为“文章经济之作”,陈球的《燕山外史》和屠绅的《蟫史》为“才藻之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篇)。在四部作品中,《镜花缘》的艺术成就最高。

1.《镜花缘》

嘉庆年间李汝珍的《镜花缘》,内容极其庞杂,征引浩博,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同时还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镜花缘》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特别是表现了尊重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它发展了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幻想中的海外世界的描绘,来暴露和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作者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长期居住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他曾在河南做过县丞,其他时间都在江苏度过。他鄙薄科举,无意于功名,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曾拜著名大儒凌廷堪为师,对音韵学有精深的研究,有音韵学著作《李氏音鉴》、《字母五声图》,关于围棋的《受子谱》等。

李汝珍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镜花缘》,于嘉庆二十年(1815)完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版问世。

《镜花缘》之名取意于“镜花水月”,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思。

《镜花缘》一百回,可分为前五十回和后五十回两大部分。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前五十回的故事内容是:武则天废唐改周后,一日,天降大雪,她酒醉时,下诏百花盛开,不巧这时总管百花的百花仙子恰好不在洞府,众花神无从请示,又怕违了圣旨,只得开花,因此违犯天条,被劾为“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于是上帝便把百花仙子和其他九十九位花神一齐贬降凡尘。

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赶考,中得探花。此时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说他与徐敬业有结拜之交,唐敖被革去功名,仍降为秀才。唐敖受此打击,对仕途感到灰心丧气,便随妻弟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经商。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和神怪的草木虫鱼鸟兽。后来唐敖吃到了“仙草”,“入圣超凡”,已入小蓬莱山,再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