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婚恋要读心理学(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
4994400000044

第44章 家庭生活中的心理学(8)

(三)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帮助,则子女的进步动机就越强烈,成就越高,反之则较低。

根据上面提及的调查,中学生学习动力有这样的分布: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

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对自己的期望值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但期望值不可过高,否则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不十分了解,却有很强的虚荣心,就容易对子女寄予超出其能力限度的期望,形成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心理将更为严重。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占有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父母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四)家庭素质教育不可忽视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

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3成以上属于溺爱型,也就是说至少有3成以上的孩子的心理可能得不到健康发展。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严重问题。

◎家庭心理教育应从负两岁开始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近年对全国22个城市、24000名4~16岁儿童的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2%~14%。据此估计,我国3.67亿未成年人中,有心理健康问题者达3~5千万人。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78%的6~12岁的孩子不开心;14~16岁的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4.7%。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妨碍他们自身成长,增加教育的难度,而且影响其未来子女即再下一代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幸、不和谐、不安定因素。

家庭心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其父母的心理健康才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从成年人开始,然后才是未成年人;首先从父母着手,优化子女先天因素和家庭教育,然后学校和社会才能有效介入。这正是“家庭心理教育从负两岁开始”的含义所在。

(一)优化先天遗传因素研究证明,心理异常与先天遗传因素相关,比如躁狂抑郁症与遗传因素有关,焦虑症与强迫症在患者亲属中发病较多等。因此,预防儿童心理异常应该从源头抓起:青年男女从择偶开始就要具有优生优育观念和知识,以尽量减少未来子女心理异常的不良先天因素。

1.积极进行遗传咨询。择偶咨询、孕前咨询、孕早期咨询等,以预防性优生为目的,能帮助当事人了解男女双方及先辈是否患有心理、精神疾病,以便对是否适合结婚生育做出决策。青年男女择偶和怀孕前应积极进行咨询。

2.积极参加婚检。婚前身心健康检查是预防先天性生理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虽然婚检自愿,但建议人们结婚前积极参加。相关社会机构和团体应该行动,大力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使更多的未婚夫妻自愿进行婚检,对遗传性心理疾病患者和有家史者及时诊疗。另外,建议对自动做婚前体检和心理健康测量的未婚夫妻给以适当形式的鼓励。

3.做好受孕准备。结婚之后,应在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再选择最好的时机进行生育。

4.注意孕期心理保健。研究发现,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胎儿身心发育。影响孕妇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妇的年龄、职业、学历、嗜好、孕次、妊娠月份数、早产史、病史、服药史、家庭史,配偶的职业、嗜好、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心理氛围等。孕妇情绪不稳定、分娩态度消极和较少的社会支持等状况会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使胎儿“内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变化,严重干扰胎儿生长,导致先天畸形或出生后发生心理障碍。因此,孕妇应特别注意孕期心理保健,积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检测,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保健指导,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二)改善出生环境医院和其他相关机构应加强临产孕妇的心理护理,帮助其解决恐惧、焦虑等生育心理问题。美化生育环境、尽量满足孕妇的心理需求,可以使孕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形成最佳临产心身状态。另外,要注意布置好新生儿呱呱坠地时的外界环境,因为新生儿脆弱的神经系统易受其微妙影响。要改善产房和育婴室环境,使婴儿一出生就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周围人们的关爱。新生儿父母要注意改善家居条件,使产妇和新生儿出院后能在家中舒适地生活。

(三)提高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观念和方式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后天因素。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或反社会行为、夫妻离异等状况,都会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受阻。违法犯罪青少年大多数出自不和睦家庭和单亲家庭。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偏差(如过分宠爱、过分放纵、过多干预、过高期望),教育内容的偏颇(如重智轻德、重技艺轻习惯),也会导致儿童心理障碍。

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未成年人应从提高成年人素质入手。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障碍案例:小敏的不幸(来自《当代健康报(2005.04)》)小敏是在爸爸妈妈打架的阴影中长大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来,可回来后就会找事,没头没脸地打妈妈。每当他们的“战争”爆发,小敏都躲在角落里,吓得浑身发抖,战栗着茫然不解地望着这令人心惊的场面。

后来,从母亲的哭诉中小敏了解到,从爸爸提升局长后,父母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爸爸经常不回家。开始妈妈以为爸爸工作忙,可后来发现,爸爸在外面“包二奶”,回到家就要求跟妈妈离婚。妈妈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妈妈为了小敏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换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暴虐。

小敏渐渐长大了。她无法摆脱父母那持续不断的暴力场面。爸爸的暴力行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祥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家庭暴力对她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父亲的暴力,与父亲分居。从此,父母不再说话,如同两个陌生人一般。父亲开始了对母亲长达10年的精神虐待。

小敏不理解父母的是是非非,更无法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她那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开始变得冷漠、无情。她开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强者。在学校她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打同学、骂老师。她甚至讨厌母亲的懦弱,讨厌自己是一个女儿身。

当20岁的小敏感觉到自己与其他的女孩不一样时,她开始痛苦,内心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强烈的愿望。一方面她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个正常的女人,交一个爱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讨厌女人,可又不喜欢男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女人就是弱者。她在这种痛苦和矛盾中煎熬着……因为家庭暴力、精神虐待,一个花季少女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现了明显的障碍,多么惨痛的教训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巨变期,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暴力会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异性癖或同性恋行为。一旦这样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矫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可预见性和持续性:6~10岁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其10~14岁时的表现,甚至8岁时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到其30岁的攻击行为。青少年一旦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将会影响青少年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