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就这样HOLD住幸福
5001700000011

第11章 不要不在乎,成功就是有秘诀(2)

其次,要考虑到社会因素。没有哪一个行业永远处于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如果我们不估测社会发展趋势,见哪一个行业火爆就奔哪一行去了,多数时候是要碰一鼻子灰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出国热导致了英语学习热,很多大学生报志愿以英语专业为主,结果毕业的时候,很多学习小语种的冷门专业倒分配到了比较好的工作。所以,选择未来职业的时候,一定不要当时什么热就选什么。万人同挤独木桥的悲剧实在惨痛。相反,那些反其道而行之,专挑当下冷门行业去发展的人,倒是拥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有一位偏僻地方的年轻人,学习成绩不错,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而是选择了跟随父亲做瓦工。那种又脏又累的活,很多年轻人都躲得远远的,但他不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学习,几年后,他的技术超过了父亲,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很多追随父亲的工人都愿意跟着他干活。

父亲不明白,这孩子哪来的这么大能耐。父亲去儿子的工地转了几天,明白了!儿子不仅仅是一名技术工人,还是一名管理者,更是一名有远见、有抱负的人。儿子给工人的工资要比别的工地高,而且工程一验收,立马付工资,从不拖欠。儿子对工程质量要求高,凡是给他干过活的人,他都会记录下来,写上这个人的技术水平,技术不到位的,下次绝不聘用。父亲这回明白了,难怪儿子不愿意回家盖楼房、娶媳妇。原来,他正在大学里学习建筑学,要让自己成为懂设计的建筑人!

忠告5 学会寻找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患了白内障几近失明的老奶奶,每到晚上都要拧亮床头的电灯。很多人不解。老奶奶说,她耳朵不好了,如果小辈来看她,敲门她可能听不见。不过,他们一见亮着灯了,就知道她没睡,就可以推门进来了!这样,也能给孩子们照点亮光。

的确是这样。当儿孙们忙完一天的工作,就会来到奶奶的窗前。如果看到灯亮着,就会推门而进,坐在奶奶暖暖的炕上,和奶奶话家常。如果灯没有亮,就知道奶奶睡了,便不去打扰奶奶,默默地祝愿奶奶睡个好觉。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让一家人获得了更多的幸福!可见,世上的事,不管多么复杂,想出了办法,就容易多了。

《塔木德》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没遇到过困难。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归结于老天不公、命运不好的人,一般对人生持有悲观态度,不相信主观努力能够改变命运,人生注定也是不如意的。

面对困难,一句简单的“没办法”、“我不行”,小矮山包一样大的困难就成了拦在眼前的悬崖峭壁,断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放弃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就在那一念之间,创造之花、奋斗之精神,统统被浇灭了,前进的步伐就被限定住了!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多数时候是我们很轻易地就放弃了,根本没有好好想办法。

我们都渴望有个成功、幸福的人生,幸福人生的态度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怕困难,善于想办法克服困难。这一点,是连神仙都赞同的。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连神都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更何况我们平凡的人类呢?

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如夏日的雷雨一样不期而至的时候,不是望天兴叹,而是积极去找那把可以为自己遮雨的伞,你会发现路边的参天大树、站牌亭、敞开着的商场都可以帮助你渡过眼下的难关。内心不再有“已经竭尽全力”的绝望,而是感到“困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走下去,路就没有到尽头”。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容易向困难投降,就是因为依赖性强,不懂得自身的力量很强大。孩子不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大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舐犊之心太浓,总想着要多替孩子做一些什么,让孩子毫无压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父母想法太简单了,他们除了没有想到不如意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外,还低估了孩子潜能,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挥和增长。

反倒是那些脖子上挂着钥匙、上学不用父母接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孩子,拥有足够的探索、锻炼的机会。他们的父母才是最幸运的,因为他们收获了一个让他们放心、独立自主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浇了个湿透,伤了个体无完肤,不是我们生活的能力差,而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太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俗话说:“发动机只有发动起来才会产生动力,同样,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如果根本就不去想,哪里来的办法啊?

有一位年轻人,学中文的,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面对网络这块莫大的世界,时时感到手足无措,一遇到问题便开始恐慌,越是恐慌,越觉得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好几次想打退堂鼓。可是,想想自己大学几年花了那么多钱,急需挣些钱来报答务农的父母,而这家公司待遇不错,就买来书籍,硬着头皮一点点去啃了。

谁想到,经历了仅仅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这位年轻人成为了十几名实习者中唯一坚持下来并被录用的一位。通过这件事,年轻人明白了只要自己不找借口,拼命去做,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马斯洛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把铁锤,你就可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铁钉。这样的话,碰壁是难免的了!如果你预备了很多的工具,铁锤、钳子、凿子、扳子、斧子,那么你就会根据经验去判断问题的性质,不会单一化地认为它是铁钉了!

忠告6 只要你去做,就是成功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家有两个孩子,哥哥九岁,弟弟比他小三岁,这两个孩子性格大不一样。有一天,妈妈临出门前,吩咐他们俩把家里的地板擦了,并分好了工作任务,一人一个房间。妈妈回来后看到哥哥还没擦,而弟弟呢,却完成了任务,虽然擦得不是很干净,但看得出是用心擦的。妈妈既没批评哥哥,也没表扬弟弟,自己动手把地板擦了一遍。

接下来的几天,妈妈还是这样分配任务。哥哥呢,有的时候擦,有的时候不擦,弟弟呢,每天都认真地完成任务。妈妈还是没有表扬任何一个。一个月以后,妈妈举行了一场比赛,比赛内容就是让兄弟俩擦地板,结果,弟弟比哥哥擦得又快又好。

这个故事,向人们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与否的区别就在于做与不做。只要去做,就是成功。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句话:“箭法再差,多射几箭也可能碰在靶子上。”

短短的几个字,就道出了犹太民族乐观、坚韧的品质。在他们的心中,是没有不可能的!他们觉得,只要你会射箭,敢于射箭,即使射不到靶子上,也会有碰到靶子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在不断射箭的过程中,也就提高了射箭技术,射到靶子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了。

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如果想到的是:“多做几次,总有机会成功吧!”而不是:“水平这么低,哪有成功的可能啊?别丢人现眼了。”那么,结局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

有一天,一头小毛驴为了吃到一丛茂密的青草,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被树枝盖着的枯井里。掉进井里的驴子在狭小的空间里扭动了几下身子,感到绝望极了。是的,有谁会想到自己会掉进这个鬼地方。它有点后悔,自己不该因为嘴馋而不听兔子的劝告。兔子都说了,那里有一口井,掉进去的话就可能没命了。

正在驴子没好气地又踢又号叫的时候,它感到不断地有沙土洒落进来。这回,驴子彻底绝望了,它强烈意识到自己就要被埋葬在这枯井里了。可是,它不甘心,它还要学拉磨、学耕地、学驮货,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怎么可以就这样死了呢?它下意识地用力抖动,落在身上的土落在了井底下!它心中一亮,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于是,它不停地抖动身体,让泥土散落到身下。随着脚下的泥土越积越厚,驴子的头终于能够伸出井口,它大吼一声,招呼来一些同伴,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驴子拉了上来。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管多么令人为难的事情,只要你去做,用心去改变,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因为,在努力去做的过程中,事情就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当下的年轻人,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老想做大事,却瞧不起小事情。不管是求学阶段的孩子,还是已经大学毕业要工作的孩子,都要明白,想做大事是一件好事,而任何大事都是在做好一件件小事的基础上实现的,“低不就”自然“高不成”。

在俯身做事的过程中,也不要太在意成功或者失败。世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和失败。有些事情在眼下看起来是成功,可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不一定是成功。而有的事情,在眼下虽然做砸了,但是因为获取了经验,使得攀登高峰的能力更强,就算是成功。低下头,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件事,就是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

当然,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要让一个年轻人坚持不懈地做一件小事,可能有点难。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真的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那么他的未来一定是出人意料地成功和美好。因为坚持不懈地去做,是成功的最大希望。

列文虎克当初磨镜片的时候,完全是出于消磨时光,这样的行为,坚持下去尚能做出成绩,如果是怀揣梦想,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就更容易成功了。所以说,去做,就能有成功的可能。

忠告7 成功者眼里:脚下的山最高

有的人习惯把不成功的理由归结到入错了行的原因上。有的人或许是这个原因,但是有很多人的问题是出在把做什么看得很重要,而忽略了怎么做的问题,以致于,因为自己的技能不够好而不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导致经济上很拮据。犹太智者们早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

《塔木德》说:“没有哪种行业比另一种更好。”

这句话讲给人们的道理,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很相似,那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奉师父之命上山去采药,临行前,师父对他说,越高的山,草药越好。于是,他选了最高的一座山爬了上去,可是,当他爬上山头时,抬头看到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于是他顾不得采药,就匆匆走下这座山去爬那座更高的山。当他爬上第二个山头时,又发现了另一座更高的山,于是,又向着更高的山爬去了。就这样,一整天,这个小和尚都在上山下山中度过了,连他自己都忘记自己爬过了几座山了,直到夕阳西下,他挎在胳膊上的竹篮也没有放进去一株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