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就这样HOLD住幸福
5001700000008

第8章 提升“梦想成真”的能力(1)

梦想之所以能提升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是因为有梦想的人有翅膀能飞翔,所以,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有胆识,内心也更强大。同时,有梦想,心灵不会空虚,即使小有成就也不会骄傲、堕落,因为有梦想在激励着他不断地超越眼前的状况。

有梦的人生更幸福!

忠告1 把梦想喊出来

有一个男孩子,心中的梦想是将来能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可是,他家现在穷得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哪里还有车开啊?他为此很痛苦,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痴人说梦。有一天,当一位亲戚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的时候,他鼓足勇气说出了心中的梦想。亲戚鼓励他,好孩子,只要努力,一定能实现!他内心一下子敞亮起来了,他觉得自己的梦想不再那么遥远了!

《塔木德》说:“一个没有翻译出来的梦,就像一封没有拆开的信。”

这是在鼓励人们,把自己的梦想喊出来!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都喜欢把梦想说出来。

当刘邦和项羽在见到秦始皇外出时的壮观场面时,刘邦说:“吾可取而代之。”项羽则说:“大丈夫理应如此。”

戴高乐小时候就说:“我是拯救法国的英雄。”

金泳三读书时就写下“未来的总统金泳三”的横幅,贴在宿舍的土墙上。他这一奇特的举动,震动了学校,也引来众多同学的嘲笑,并且有一个同学上去撕下这张横幅。金泳三和那个同学吵了一架,第二天,又写了一张贴在原来的位置上。那个同学发现了,又一把拽下来撕个粉碎。金泳三又写了一张贴上,那个同学又要上前去撕,这下金泳三暴怒了,用拳脚制服了那个同学,使那“未来的总统金泳三”横幅长久地贴在土墙上。

难道敢于说出梦想的人果真有神助吗?

把梦想喊出来,不是吹牛,倒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引导,能够产生实现梦想的伟大动力。当一个人说出梦想的时候,潜意识中实现梦想的愿望就会更加迫切,脑子里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这件事,做出的行动不自觉地就会向着这个既定梦想靠近。

很多孩子在上学初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多次违反纪律而写过保证书,保证书对孩子有一种约束和提示作用,会令孩子变得自律。年轻人大胆地把梦想说出来,就犹如对这个世界写了成功保证书,会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适当的压力就是动力,能够增强斗志,激发潜能。

把梦想说出来,近似于在自己周围,对着许多人许下了一个诺言。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最怕给人留下不讲信用、吹牛皮的印象,所以,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为了不让自己因为失信于人而颜面扫地,就会全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实现梦想。话已经说出去了,因为没有了退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惰性,将被积极的奋斗打压下去。

如果不把梦想说出来,那么当遇到挫折时就容易放弃。

一个人说出梦想,不仅是在对别人说,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说。说出来之后,就会更用心地寻找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地做眼下的事情。

人脉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说出梦想,也是帮助自己寻找志同道合朋友的一种方式。

满含激情地说出梦想,这样可以感染身边的人,并且可以吸引实现梦想所需要的一切能量。

为了和身边的人找到更多话题沟通,避免坐在一起出现除了喝茶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更多话题沟通的情景,我常常与他们分享我的学习、成长、心得、梦想,当我迷茫找不到力量前进时,都是他们提醒了我,给了我力量,他们见到我常常会问起:“什么时候考试”,“考试通过了吗”,“我很看好你哦”,“加油”……诸如此类的话,这些问候,让我觉得如果我不全力以赴,不继续坚持,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很对不起这些关心我的人和自己。

忠告2 具有识别权威的能力

受两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待权威的态度,更多的是盲从,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真正的有个性、坚持自己意见的人,是要受到钳制的。但是,这样的人更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幸福感会更强。

《塔木德》说:“两个犹太人就会出现三种意见。”

犹太人从不盲从权威,他们非常强调个性的独立。他们不会被权威挡住去路,不相信那些贬低他们,而且是反复贬低他们的权威人士;他们成功后不会以权威自居,更不会轻易对后辈们做出负面评价。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珍视自己、尊重自己,一个人也只有在珍视自己时,不人云亦云,才能产生个性,然后才能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专长,得以贡献社会。

犹太人有远见、有勇气、有胆量地向老师、教授、业余批评家和教育测试中心所给出的评价进行挑战。这种可贵的反叛精神,加速了他们改变世界的进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物理世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改变了心理世界;马克思的《资本论》改变了人类世界;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改变了投资世界。

犹太人不拿权威当准则的态度,使得他们的思路不受影响地去开拓新的未知领域;他们谨慎地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劝告者那里获取探索的动力。

犹太人具有冒险、创新、勤奋、忍耐、独立、无畏等高贵品质,因而从不满足于现状,这些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犹太民族素来被列入世界上最聪明、最智慧的民族之一。那些因为讲究集体统一性而抹杀个性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犹太民族既注重团结又拥有个性,无怪乎他们有超强的生存能力。

说起犹太人对个性的崇尚,还有这么一段历史故事。以色列建国后,曾就犹太国家是否需要统一的犹太语言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犹太领袖大都提倡多语并存,他们觉得语言统一后会禁锢犹太人的思想和创造天性,不利于个性化发展。为了活跃思想,可以让德国犹太移民在以色列继续讲德语,摩洛哥犹太移民在以色列继续讲法语和阿拉伯语,西班牙犹太移民讲拉底罗语和西班牙语……可惜,这样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完整统一,于是很遗憾地把希伯来语作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即便这样,每个犹太人还是会好几种语言,以便更好地融入团队。

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懂得个性不是无条件无选择的,是要以社会道德、大众审美为基础的,显现出来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的特质。无论是沉稳、率直,还是张扬、缜密,体现的都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识别性格特点,并努力去适应,就能与每个人友好相处。

个性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优秀的利于合作的方面,如善于沟通、独立、创造、坚定、有爱心等,也有消极的不利于合作、分享的方面,如不合群、保守、依赖、狂妄、自私等。年轻人拥有不利于合作的性格也不可怕,只要努力发扬个性中好的方面,摒弃不好的方面,就能很快地融入团队,拓宽自己的路子。

那么,当下,人们对待权威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2006年,纽约一家公关机构就权威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对待权威的态度是崇拜、偶像化;三分之一对待权威的态度是中庸的——即承认权威的地位,但不是过分地崇拜。由此可见,如今的社会之中,人们对于权威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可或缺的。

不管人们对权威的态度怎么样,权威都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并且在不同的领域或大或小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判断。

有人重视权威是有道理的:当某个领域的信息量过大过繁的时候,人们已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出选择哪种观点,这个时候,就要借助权威。而权威之所以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为人们提供专业的建议,而且效果显著,建立了个人的公信力。

正是因为权威确实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帮助,才导致了一些人不假思索地服从于权威。这种现状既遏制了一个人潜能的发挥以及个人能力的实现,也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中国人的从属性格源于传统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的集中概念比较盛行,养成了依附性、服从性的民族文化。如果完全地、不加思考地信赖权威,势必滋生自身的思维惰性,同时也会促使很多“伪权威”出来蒙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权威就不如没权威了。

伽利略对待权威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地加以研究。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他的奴隶的人,他们变得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做不能违抗的圣旨一样,而不深究其他任何依据。”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忠告3 敢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

老实持重固然会降低很多风险,但是也会丢掉很多机遇。因为世上少有万无一失的事情。正因为做什么都有风险,冒险才成了勇者独享的快乐。

《塔木德》上说:“在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才能找到最美的钻石。”

人类不曾涉足的地方,机遇与风险并存,能抢占先机的人,必定是敢于冒险的有勇气之人。

冒险精神不仅体现在探险、科研等领域,农业、商业等各个产业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有无冒险精神,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高度。

微软帝国的创建者比尔·盖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中独占鳌头,他把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为冒险。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正是有风险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

比尔·盖茨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他在哈佛的第一个学年有意制订了一个策略: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再拼命地学习。他想通过这种冒险,检验自己怎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又能够得到最高的分数。他做得很成功,通过这个冒险他发现了一个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报。

敢于冒险的人有个特性,就是不满足于眼下的成就。比尔·盖茨即使成了世界首富,不满足的心理依然驱使着他继续自己的冒险事业。他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我最害怕的是满足,所以每一天我走进这间办公室时都自问:我们是否仍然在辛勤工作?有人将要超过我们吗?我们的产品真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再加点油,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呢?”

干事业如果不敢冒险,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未知成分、不确定因素太多,才称其为冒险。冒险精神并不是盲目行动,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盲目行动只能害苦自己。冒险意味着可能会失败,为了减少失败,就要学会估算成功率。多大的付出,自己才能承受?超过哪个限度,就会让自己伤筋动骨?最后,决定是否具有冒险的必要。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处在一个随机动力学的大市场,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所以,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自由遨游,非得有冒险的勇气不可。中华民族注重稳定,只有确信会成功或取得较高的收益时才愿意“冒险”。这样,势必过滤掉了很多带有冒险性的机会。做事情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主张在稳重决策的同时,有一点儿“冒险”精神才有利于成功。

有这样一个笑话:“昨天晚上,机会来敲我的门,当我赶忙关上报警器,打开保险锁,拉开防盗门的时候,它已经走了。”这个故事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过于谨慎,就会错失良机。

冒险精神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所以,从小着意培养,长大注重锻炼,孩子就会拥有冒险精神。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表面看起来是个斯文儒雅的江南书生,实则是一个“冒险狂人”。他非常支持孩子玩冒险游戏,在他的带动下女儿非常喜欢玩过山车,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六旗公园里那座全世界最高的都敢坐。女儿喜欢玩,他就陪着女儿玩过一遍又一遍,以此锻炼女儿的胆量。

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带他们去冒险,比如,游泳、划船、登山、沙漠徒步、夜晚独自出行、郊外捉蛐蛐、让小孩子站到高处猛一撒手等,都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冒险精神。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精神,这样才不会墨守成规,老去做别人做过的东西。

忠告4 不要被“标准答案”限制住

当我们来到一扇门前,想要进去却没有钥匙的时候,怎么办呢?有人说,砸门!有人说,跳墙!有人说,找人要钥匙!有人说,没准儿里面有人,先敲门试试!由此看来,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另辟蹊径,或许能找到最好的方法!

《塔木德》上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

当下的犹太人不管是读书、学习、生活、经商、工作,思维意识都非常灵活,这要感谢他们早早就觉醒的前辈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