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5002200000017

第17章 1899~1910年:成型(上)(5)

山西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名各类人才。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孙健初,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曰伦,中国生物统计和作物育种学科主要创始人王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院士、清史专家萧一山,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鲁迅挚友、著名散文家川岛等就是众多优秀学子的杰出代表。

8、1905年:日月光华

复旦大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诞生于抵制美货和反对帝国主义教会文化侵略的两大风暴之中,原名复旦公学,于此年中秋节正式开学,校址是在吴淞。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一百多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然而“复旦”二字却深深地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心中。

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传统深厚,哲理丰富。这是中国大学最精彩的10个校训之一。

复旦校歌(创作于1925年,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大学经历逾百年的沿革。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47年,老校长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21世纪初,白玉兰又成为上海市花。)

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复旦大学医学院),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被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7年,“复旦”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因此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

一百多年来,复旦大学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复旦历史上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中国学术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教学原则;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发场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复旦是“中国学者的摇篮”、“中国院士的摇篮”、“中国富翁的摇篮”。有人说,复旦是南方的北大。如果说北大是京派、北方的代表;复旦则是海派、南方的代表。她又与同处一城的上海交通大学,构成一对高等教育的“双子星座”,仅次于北大、清华那一对。

复旦人自己说:

“复旦是上海的复旦。上海这个中国近代最大的通商口岸和经济文化中心,浸润了复旦,造就了复旦。复旦见证了上海的沧桑与辉煌,复旦的进取、开放、自由、民主的特质正是这座城市精神的反映。复旦因上海而卓越,上海因复旦而骄傲。新世纪的复旦大学,将积极推进“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战略,带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升级和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协调发展,打造高新人才高地和创新团队,成为上海思想的灯塔、智慧的港湾、科研的重镇、创新的乐土。复旦是上海的名片。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复旦作为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大学,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标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复旦百年,深深卷入到中国这一百年曲折坎坷、遇挫愈坚的历史潮流之中,复旦的历史、科学、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复旦一贯坚持以有利于民族平等和社会进步为指针,历经百年,无怨无悔,总是以最大的热诚和坚毅建设民族文化、投身社会变革。一百多年来,她已经为祖国培养了20多万名人才;今天,她依然要以自己的教学、科研和思想创造辐射全国,奉献给全国人民,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

“复旦是世界的复旦。开放融合、汇通中外是复旦大学建校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特色。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复旦大学有责任在吸收国际科研技术最新成果和顶尖人才的同时,创新前沿科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创造性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跻身世界舞台而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在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为世界文明创新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附文1]长者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年),著名教育家、爱国神甫。名建常(著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就是他兄弟),生于江苏丹徒一个天主教家庭,抗战爆发后在去昆明的途中因病卒于越南谅山。少时就读上海徐汇公学,后获神学博士,曾任徐汇公学校长。他自游历欧美回国后,鉴于“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孱弱”,“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心想办一所新式大学,教授欧美各国新的科学知识,为将来中国的富强选就人才。

马相伯自退隐沪西土山湾后,在南洋公学任教的蔡元培介绍了24名青年学生来,遂开班教学,一年后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于是风声所播,各省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跋涉前来向马求教。就在这个基础上,马创办了教会大学——震旦学院。

震旦学院的创办既得到法国教会的资助,但更受到他们的限制。学校于1903年3月1日在卢家湾开学上课,但创立之初学生中没有一个天主教徒。马相伯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一是实行“学生自治制”,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二是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也就是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挈举纲领,开示门径”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在办学方针中强调了3点:一是注重文艺,二是崇尚科学,三是不谈教理。不仅如此,在学校开办后,马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遭到法籍神甫反对。他更收留了当时因作诗讥时政而被满清政府要缉捕正法、逃来上海的青年士子于右任,让他化名入震旦就读,并免去他的学膳费。

马相伯的这一系列主张和行为,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受到教会的不满和反对。1904年,教会为加强对震旦的控制,调安徽法籍传教司铎南从周来震旦当教务长。南乘马生病休养的时候,着手改变原来的校政,“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全体学生摘下震旦校牌,集体离校。马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也毅然宣布辞职,退出震旦。

此后,震旦由耶稣会全面接管,校址位于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部)。不过,教会大学也在不断世俗化。1914年,一位震旦的教师抱怨“课堂上都是异教徒,没有人祷告”。到1924年,震旦学生共392人,其中320人为非教徒。

马相伯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会得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袁希涛等,于是另行筹设“复旦公学”。复旦创立后,一切仍照震旦旧制,更发扬光大。

复旦初创时的困难难以言喻,既无校址,也无经费,更缺少教员。马并未为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毁家兴学”,全力以赴,在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和学生们共同奋斗。他先将从震旦迁出的一部分校具、图书寄顿在旧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和新闸路之间的某宅中;继而由马出面打电报给旧交两江总督周馥,要求拨得吴淞营地70余亩作为建校之用;并暂借旧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领得开办费2万两,在1905年中秋节正式开学。为解决教师的缺乏,马以66岁高龄,自任法文等教授。

马相伯坚决反对自秦汉以来的“奴隶之学”、“为人之学”,要求学生力求自主,“求之一己,而无与人者也”。他在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学生自治,以“发展个人自治能力及养成高尚人格”。

马相伯爱护青年,毕生寄希望于青年。在他当校长时,和同学亲密无间,时时与他们谈心、讨论问题,故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和困难总喜欢去找他解决。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每星期日上午9时至12时,他召集同学开讲演会,指定题目,先由一人登台讲演,然后轮流推举学生中一二人加以评论,使他们各人发挥自己的意见,互相观摩,以此提高大家分析问题的能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避战火,马带着师生避居无锡。上海光复后,即将学校搬回,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支持下,借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继续开学上课。直到1913年,马接受教育部长蔡元培邀请,北上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这才辞去复旦校长之职,由李登辉接任。

复旦在马相伯前后主持的9年中,巩固并发扬了它反帝爱国、倡民主、争自由的优良传统。复旦的进步师生,在各阶段的反帝爱国运动中都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

马李校长时代,革命先辈恽代英、萧楚女、杨之华等曾经一度常至复旦参加集会。李大钊、鲁迅亦均来复旦作过讲演。教师中更有许多进步人士参加过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如陈望道、陈子展等参加过新文学运动,洪深、顾仲彝等领导过进步戏剧活动。抗战时期,曹禹、老舍等也来校讲课。在那些黑暗统治的年代里,复旦有讲马列主义哲学和史学的张志让、吴振羽、吴译、胡曲园等教授,更有为数众多的革命学生成为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和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如夏征农、黄逸峰、竺可桢等。

马相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宗教的影响,他的思想始终未能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他毕生为国家富强而操劳,使他不愧为我国杰出的、有骨气的爱国教育家。

[附文2]复旦名人榜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1952年来到复旦任教,1953年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56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58年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83年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直至2003年逝世,是建国后复旦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是对复旦的发展影响极大的一位校长,他在职期间复旦有极大的发展。所以,苏步青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10位大学校长之一。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谭其骧、周予同、陈建功、朱东润、胡曲园、严北溟、张世禄、伍蠡甫、卢鹤绂、谢希德等著名学者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陈中伟、杨雄里、杨福家、汤钊猷、顾玉东、李大潜、陈灏珠、沈自尹、闻玉梅、王威琪、陆谷孙、章培恒、王沪宁等一大批知名专家至今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

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20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李源潮等校友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曾在复旦就读和担任教职的两院院士有145位。美国对其本土大学中外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者(1999~2003年)的本科毕业院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复旦大学毕业生获得美国学位的有626人,排全球第7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旦大学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的特点。

一、复旦名师:

文学:叶楚伧、熊十力、鲁实先、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骆玉明、赵景深、刘大白、洪深、田汉、曹聚仁、郑振铎、胡风、梁实秋、老舍、龙榆生、伍蠡甫、蒋孔阳、蒋天枢、陈子展、王元化、王蘧常、王水照、陈思和、王安忆

新闻:萧乾

数学:苏步青、陈建功、杨武之、谷超豪、李大潜、胡和生、李大潜

历史:顾颉刚、周谷城、谭其骧、吕思勉、王造时、胡厚宣、周予同、蔡尚思、葛剑雄

外语:梁宗岱、葛传规、孙大雨、许国璋、陆谷孙

物理、化学、生物:王福山、周同庆、谢希德、谈家桢、卢鹤绂

经济、法律、政治:潘震亚、马寅初、王宠惠、江一平、苏绍智、王沪宁

体育:李惠堂

二、复旦院士:

自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含原上海医科大学)共培养了78名院士,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其中复旦(含原上海医学院)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3人,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含原上海医学院)还培养了48位“长江学者”,排名并列第三。

以下为曾在复旦大学(含原上海医科大学)就读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名单(不完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