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烧要出汗
发烧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腋窝体温36~37℃。
感冒时,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所蔽塞,所以发烧只是在我们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无法排汗散热,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未进入体内。若细菌、病毒侵入体内,中医谓之里证,反而不会发烧。
发烧探热
人体的每一次发烧,都是由于某种细菌引起的,身体为了自我保护,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发烧时人的体温会超过正常体温的37摄氏度,由于体内的细菌一般适合身体的恒温状态,在发烧时可以将细菌杀死。这样可配合免疫细胞来降低细菌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总的来说,发烧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如果一发烧就采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功能本来是消灭细菌的,但同时其消弱免疫力的作用,那样就同时把细菌和免疫细胞都杀死了,免疫细胞也没有获得识别细菌的机会,以后一旦遇到同样的细菌,还会导致再发烧,这就是我们说的免疫力下降。
发烧捂汗
相反采取物理降温,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身体尽量发汗。发烧出汗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这样可以将身体内的毒素以及多余的热量排出体外,使内脏器官不受到损伤,降低人体体温,恢复人体正常功能。那样就会获得对这个病菌的免疫力,就不会重复发烧了。发汗还要注意因出汗过多导致损伤心液,影响人体功能的正常化,所以要及时的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以利于人体发挥正常的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发热多是由于外感病邪在体内积聚所致,而通过发汗可促进外感病邪从体表及头面驱除,汗出身凉则热退。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发烧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身体机能发挥作用的表现。
知识卡片
发烧怕冷
以发烧为症状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怕冷,一种不怕冷。
只要怕冷,必然有寒气——才需要“热”来抵抗。发烧要多高,取决于寒气有多重。只要热气能够超过寒气,必然就会出汗。不出汗而一直发烧,就说明体内寒气至少有发烧的温度那个量级。比如,寒气相当于38度,发烧温度就必须39或者40度,如果烧到40几度还没有流汗,说明体内就有相当量级的寒气在对抗抵消,当然也就不会出现烧坏脑了。如果体外一直有寒气,那么体温就会不断升高——因为寒气一直比发烧的温度量级更高。反推之,发烧越高者,体内寒气越重。只要断绝外寒的进入,身体就不会无限度的发烧。所以,“一直这样烧下去要烧到多高”的担忧是多余的。
另一种情况,同样发烧,却没有怕冷,这种发烧是因为体内热能发动而水分不足,即比如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阳气向外发动以推动生长。这种发烧是因为水不足而不是有寒气,就不可以用姜枣汤发热帮助退烧。
2. 打预防针的强大作用
其实是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打预防针
预防针分两种,即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将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预防针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被动免疫可以是给接种人群注射有保护性的抗体,以对抗有可能面对的微生物。预防针打到体内的是少量去除了DNA的病毒,就是只有病毒的外壳,它进入体内不能自我复制,但是人的免疫系统会把它当做真的病毒,对它进行防御。例如HIV感染后的补救接种。
病毒传染
打预防针是给予免疫系统一定数量的无害抗原,即细菌或病毒表面的一部分,而这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异物”。疫苗还可能是提供无活性的毒素,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与之对抗。
一旦免疫系统发现了抗原, B淋巴细胞这种白细胞就会生成一种蛋白质,即抗体,它能精确地与抗原结合。抗体可产生许多拷贝。如果出现了同一疾病的感染,就会有更多的抗体产生。免疫系统具有“记忆”能力。一旦暴露于特定的细菌或病毒,它们就将在若干年、数十年甚至终生保留免疫力;因此能够抵御以后的感染,并且应答更为迅速。免疫系统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以及产生这种能力的速度,对于人体来说有极大好处:身体初次遭遇病菌,可能需要7-12天才能建立起有效防御,到那时或许已经发生严重疾病甚至死亡。此外,抗体还可以使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尤其是吞噬细胞,能更容易地辨认和摧毁侵入者。
注射疫苗
疫苗不仅可以使接种者罹患该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当一种疫苗所对付之疾病仅感染单一物种时,要消灭病原便有其可行性,目前疫苗接种的使用成功地消灭了天花这种具有高度传染力且极易致死的人类疾病。今日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疾病,由于大多数人免疫系统未有遭遇的经验,一旦传入人群中,极易发生大流行,此时若有疫苗的使用,将可有效阻止疫情的爆发,这种情况便称为族群免疫力,尤其当一种传染病仅在特定或极少数物种间流传时,甚至可如同天花灭绝一般执行消灭计划。因此逐渐有许多国家取消相关疫苗的接种,也使得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可能在未来受到生物战争的威胁。
知识卡片:
疫苗接种历史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延长三年。
英国医师爱德华·琴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并以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3. 高挂的点滴
如果用专业一些的医学术语来说,打点滴就是“经由静脉注射输液”,俗称“打点滴”,是目前一种常规给药方法,不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农村卫生室或家庭病床,都能见到有病人“吊瓶”输液。
打点滴
“打点滴”,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药效快,作用明显,对一些危重患者或进食困难的患者是必要的,特别在紧急状态下抢救病人,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打点滴”不仅技术、器具、环境等要求高,而且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要合理地让液体注入身体。同学们都有打点滴的经验,可知道为什么点滴瓶子或塑料包要高高地倒挂起来?还要高于人体呢?
倒挂的点滴瓶子
其实学过物理也知道,物质是有重心吸引力,地球的吸引作用使附近的物体向地面下落。
在医院中,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和大气压的物理原理来输液,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将瓶子倒挂,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液柱产生压强和瓶内气压相加产生的压强大于血压,便可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