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鹰舞:美丽川航之路
5008800000009

第9章 开辟干线(1)

年轻企业好比年轻的生命,年轻生命的未来是光明的,而川航作为年轻企业的未来充满光明!

随着川航的不断发展,众多致力于航空事业的人陆续走进川航。1991年的未来充满光明,川航员工已经增至200多人,开会、上课时,场上坐得已是黑压压一片。

随着人员实力的增强,他们深深地感到,单纯运营支线,已经无法满足旅客的需要,必须尽快开通干线。然而要实现这个愿望,现有的国产飞机远远不够,必须要引进新的中型飞机才行。可这,想想倒也无妨,说起来也还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空中美男子”撑起川航干线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民航机群弱小,各管理局的干线机队机型混杂,其中波音707、伊尔18等老旧机型仍是机队的主力,而波音737、图154、麦道85等机型作为“明日新星”备受青睐,正在被各家航空公司陆续引进。

买东西要有钱,可世界上每一种中型飞机的价格,对川航人来说却是天文数字。要买,钱从何来?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川航领导对当时国内市场运行的几种机型都很认可,对其经济、技术指标和可行性也很满意,但进口飞机所需的外汇额度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紧紧地拴住了踌躇满志、正欲展翅腾飞的“雏鹰”。当时我国没有外汇市场,也没有换汇渠道,国家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外汇额度管制。而进口飞机所需要的外汇额度很大,令中央财政也捉襟见肘,地方财政更是望而兴叹、爱莫能助。

波音737的引机计划因为钱的难题无法实施,川航又把目光投向了麦道82。当时由中美合作在上海组装的麦道82飞机已经陆续交付各民航骨干公司,于是,川航派戴鸿澜、张荣、朱旭明、龚力4人赴上海航空公司进行考察调研。他们调研后认为,麦道82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稍逊于波音737,但明显优于波音707和图154。戴鸿澜、朱旭明加班写出了《关于购置麦道82型客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写得很好,川航有意引进,但外汇额度这个几经努力仍无法突破的难题,将他们引进新飞机的热情彻底浇灭。

依靠省里?省里财政紧张人所共知。靠银行贷款?当时川航偿还贷款的能力着实让人怀疑。没有钱,但飞机不能不买。川航反复比较多种机型,初步选定苏制图154,因为新疆航、西南航等有此机型,价格相对便宜,营运情况良好。

就在川航一筹莫展之时,132厂有人建议通过易货贸易方式引进图154飞机。于是,川航立即派人赴北京联系。引机办公室戴鸿澜、张荣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主办人牟其中,双方商定通过易货贸易方式引进图154飞机。当时的苏联虽然重工业发达,但生活用品奇缺,他们急需中国丰富实用、物美廉价的生活用品,因此使以货换机成为可能。川航需要这样的条件,川航也只能走这条路!因为只有这样,川航才可能化解眼下那无法化解的资金难题。

牟其中易货贸易倒卖飞机的事悬之又悬,川航引进图154飞机却是极为严肃认真的。他们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购机谈判小组,开始引机洽谈。

时任机务处处长的李绍武作为公司领导之一参加了谈判小组。为了掌握图154飞机的详细资料,他带领谈判组到北京一住就是20多天。他们八方寻找资料,四处取经讨教,不仅弄清了图154飞机生产和出口情况,而且弄清了在谈判中应该谈什么、怎么谈?应该要些什么附加备件,做到了心中有数。一家大型进出口公司的资料室里,有一本近两千页的图154飞机及各种配件价格的书,因为不外借,他们就天天去看去抄,下班了也迟迟不走,惹得管理员很烦,一天下班时破天荒同意他们把书带回住处去抄。他们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连夜找地方复印、装订,整整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书还回去了,他们却留下了复印的一本,使以后的谈判具备了详细准确的资料。

在谈判过程中,李绍武根据多年飞机设计的经验,就飞机造型、辅助动力,刹车装置、人员培训等,向对方提出了诸多细致周全的要求。由于前苏联国内体制的原因,对飞机的价格限制得比较死,如要调整需层层上报且不易获准,但其他条件则相对容易满足,遇到谈不拢时,他们就用“伏特加”开路。

“这个办法一般情况下都灵!”每当说起这事,李绍武就笑,笑声里浸透着对川航的忠诚,隐含着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也充满着对川航人集体智慧的骄傲。

1991年11月至1992年9月,标志着川航再次腾飞的4架图154飞机陆续飞到成都,加盟了川航机队。每次看到被誉为“空中美男子”的图154飞机潇洒降临时,川航人就感到无比地喜悦昂奋,民航同仁却感到十分惊奇。

1992年1月5日,川航的图154飞机首航北京。“空中美男子”在成都双流机场完成了起飞前的加速后,一挺它那健美的胸膛,颀长的身姿便像一把利剑直刺蓝天。

这次首航,宣告了川航正式开始了干线飞行,标志着川航已经飞出四川,正在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图154飞机猛增4架,能飞的机组却只有两个。随着昆明、贵阳、武汉等航线的相继开通,增加机组成了川航的燃眉之急。培训需要时间和教员,但教员从何而来?飞机由谁来飞?总不能让辛辛苦苦得来的飞机爬窝啊!飞机停下不飞,本身就是巨大的浪费。

按照民航业内的惯例,解决办法只有向兄弟单位求援。可向谁借呢?到俄罗斯好倒是好,可川航付不起培训费。有什么切实可行又经济实惠的办法?他们首先想到了新疆航。

新疆航是国内最早飞图154的航空公司,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图154飞行员队伍,且在长期飞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他们的飞行员能来带飞,他们无疑是川航飞行员最好的老师。但是借飞行员并非易事,因为各家航空公司的飞行人员普遍都不宽松,何况飞行任务也很繁重的新疆航。果然,当他们向新疆航发出求援后,得到的回答简单明确:没有空闲的飞行员。

川航人理解他们的难处,但再难也得请他们支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川航人把借飞行员看成是一场战斗,八方了解情况,仔细研究战术,精心安排人员,认真组织攻关。他们听说,新疆航领导大部分是从广汉民航飞行学院毕业的,于是立马找到学院,找到也同样教过自己的老师,缠着老师给新疆航领导写信,希望昔日的学员能给予川航支持。与此同时,川航人又兵分两路:一路直接到北京找民航总局领导,请领导劝说新疆航帮助川航;另一路直奔四川省委、省政府,请省领导亲笔写信请求新疆航支持。

各方领导的信件在手,川航人求援的决心大增。他们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地阔景美、人好物丰,同时也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新疆航更是聚集着一群热情豪爽、侠骨柔肠的汉子,大凡具有这些品质的人,喝酒也是一把好手。于是,他们采购了四川好酒,带上了成都腊肉、广汉板鸭、郫县豆瓣、涪陵榨菜,张新华、杨廷康、朱林、三员主将率队北上了。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非借到飞行员不可。

到了新疆,遇到的困难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新疆民航管理局局长出差在外,他们找到副局长,副局长一听来意就甩出一句话:我们没人。

怎么办?要是办私事,依着他们几个当兵人的脾气,早就二话不说走人了,可这是为了川航,为川航的几百号人办事啊!晚上,他们又到了局长家,给局长爱人做工作,请她在局长回来后帮着说说话。第二天又找副局长,好说歹说,死磨硬缠,副局长就是不松口,还劝他们赶快回家。见他们有等局长回来的意思,副局长又冷冰冰地甩出一句话:“找谁也没用!”

局长终于回来了。也许是书信的作用,也许是亲人的影响,局长的态度要温和得多。他推托:“你们可以去找西北航,也可以找西南航,实在不行就找空军嘛!”见此,川航老将没有退缩,他们固执地一次又一次找他,一遍又一遍求他。

“飞行员不借,饭还是要请的,毕竟是同行的兄弟单位嘛!”局长发话,于是新疆航领导决定请川航来客吃一顿饭,饭后送人。可川航老将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机会来了,因为他们早已得知局长酒量好。他们悄悄商定:态度积极,见机行事,宁伤身体,也要办成。

当晚的天空星亮月明,宾馆的四周风轻雅静。步入饭厅时,川航3员老将更感重担在肩,个个好像面临一场大战,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悲壮感。

起步就是高潮,开战即是决战。饭局拉开序幕,“炮火”果然凶猛。

平时滴酒不沾的张新华一派豪爽,举杯就喝。杨廷康平时轻易不沾酒,这时也是一种无畏之状。朱林是个严重胃病患者,医生嘱咐不可饮酒,可他却“豁出去了”。就这样,你一杯我一杯,敬完这个敬那个,在不知不觉之中,双方的心近了,情热了,局领导答应支援川航一个机组。

初战获胜固然可喜,可他们的目标是借两个机组呢!

战斗还没有结束。他们像正在冲锋的将士越战越勇,散席时一问,一桌人竟喝了11瓶酒。在送局领导上车时,他们不失时机地提出再借一个机组。局长拍着张新华的肩膀说:“你们几个这么讲义气,这事——我同意啦!”

就这一句话,乐得大家心花怒放。为了这句话,他们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神,愁得多少个夜晚没有睡着觉啊!然而这天夜里,他们却是因为乐,还是一夜没有睡着。

随后,他们又连续奔波,从西北航借了2个机组,请空军支援了4个机组,从外单位调进1个飞行员。川航飞行员在他们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图154机型改装,保证了多条干线的顺利开通。

机坪上走来一群维修高手

服务犹如演出,总是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一台话剧,总是离不开台前幕后人们的共同努力。在托举川航银鹰腾飞的人群中,有着众多台前幕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干部和员工,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智慧,共同塑造着川航的美丽。

在川航荣誉室里,有一块银光熠熠的奖牌,那是美国飞机发动机厂家授予的“V2500发动机机队杰出营运奖”。2003年初,IAE发动机公司总裁来到川航,他惊奇地发现,川航发动机维护出奇地好,当即决定免费为川航所有的IAE发动机升级。仅此一项,川航就节省成本250多万美元。

成绩来之不易,荣誉却在意料之中。因为在川航机务维修的队伍里,有一群出类拔萃的维修高手,他们用一双双无形的大手,托举着雄健的银鹰在蓝天上飞翔。

1987年,郭全芳将从部队转业。他16岁参军开始接触轰炸机,20年来,他在轰炸机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才智,也早已和轰炸机相依为命。在他的眼里,每一架轰炸机都是他的一个好朋友,它们像他一样蓬勃健康。每次轰炸机飞向蓝天,他都感到自己好像也被带到了天上。离开部队那天,他挨个走过排列整齐的轰炸机,向它们一一挥泪告别。转业后干什么?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能和飞机在一起,于是有人介绍他到川航。那时的川航才刚刚起步,对所进的每个人都要慎重考虑、认真挑选,坚持“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不愿养只会说不能干的闲人。

郭全芳接到通知:先来干干看。他去了,从走进川航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决不能因自己的原因再走出去。他凭着娴熟的技术,苦干实干的拼命精神,严格要求的良好素质,顾全大局的组织能力,积极肯干,加班加点,很快赢得领导和同志们好评。他就像一块砖,搬到哪里都能找到他的位置;他又像一粒饱满的种子,撒到哪里都能鲜活活地生根发芽。那阵子,川航上上下下都知道新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小伙子,不管干什么都是乐呵呵地去,没日没夜地干,可谁也不知道,他曾几次累得胃出血。川航看上了他,说:“这样的人我们要了!”果然,他不负众望,从机务处处长助理到机务部副部长,从机务部部长兼党委副书记到川航总工程师,川航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常委,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他勤奋学习细心工作着,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着,成为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机务维修权威和领导。

“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机务干部必须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干部干部,就要干在前面。”这是常挂在张树阳嘴边上的话。他在部队时就是老先进,曾5次立功,曾被空军授予“优秀机务工作者”称号。1989年4月,穿了20年军装的他转业到了川航,他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专长。果然,自从到了川航,他干检验时就一头扎进检验室,到现场就每天起早贪黑做维护。两个半月后,他出任机务处副处长,半年后兼任党总支书记,1995年下半年任部党委书记兼副部长,2000年11月任机务部部长,2002年7月又荣任总经理助理。职务不断提升,他总是身先士卒,每项大的任务都亲赴一线指挥。一台图154飞机发动机滑油压力忽高忽低,他认为是调压活门不密封所致,便带上技术人员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研磨,磨好后继续使用达5000小时。空客飞机前起落架胶圈漏油,返回原厂修需花10多万元。他设计工夹具,在专家指导下更换,此后类似故障再没有送厂修过。校修中心在2001年修理产值才34万元,2002年上半年为11万元。张树阳上任后,发动全员放手去干,人未增加一个,下半年产值就达到66万元,2003年9月则实现197万元。“不求物质回报,只求多做贡献,有心没心、操心不操心大不一样。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认真、用心,就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张树阳的心声。

机务工程系统是一所人才成长的学校,陈建中被尊称为“校长”。他1961年10月出生于浙江,1982年7月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成都飞机公司工作,后成长为主管工艺员。1987年3月调入川航,先后担任机务工程部技术室主任、技术科科长、副部长、党委书记,运行控制中心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现任公司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2010至2012年,他连续3年被评为川航“优秀主官”,他分管的工程技术分公司连续13年荣获公司先进集体荣誉。

陈建中心眼儿细,爱“钻研”。他持之以恒地学习飞机维修、生产现场运行指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和管理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机务维修、现场运行和综合管理能力。在运控中心任总经理时,他悉心研究九寨等高原机场的恶劣气候环境,与商务委员会密切联动,有效地减少了飞机返航、航班延误等,提高了航班正常率。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期间,他组织制订了川航“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