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5009400000047

第47章 20世纪音乐(9)

“变奏曲”(vari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variatio,意为“变化”,指将主题进行各种变化而写成的音乐作品,这种曲式在各个时代的音乐中都广泛运用,形式非常自由,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可以是器乐独奏,也可以是独立的大型作品。变奏曲的主题来源大致有四种:专门创作、借用其他音乐家作品的主题、借用民间主题、借用作曲家本人的其它作品主题。常用的变奏手法大致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从有乐谱记载开始,变奏曲的兴盛可以追溯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曾有作曲家为维吉那琴写下许多曲调变奏曲。巴罗克时期,出现了以众赞歌为主题的管风琴变奏曲,管风琴大师巴赫创作有大量此类作品。巴罗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手法——通奏低音,也是一种变奏手法,它是在不同的旋律之下配上一种反复出现的伴奏低音型。比如巴赫的《戈尔德堡变奏曲》,每一段变奏都建立在同一固定低音音型上。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纯旋律型的变奏曲风行,并且大多为钢琴所作,莫扎特就曾写了若干套钢琴变奏曲,表现了他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高超技艺。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中也有很多成套的大型变奏曲,如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等。到了二十世纪,除了以传统手法创作变奏曲,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作品之外,勋伯格和韦伯恩等人还打破了传统,将20世纪新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运用了许多新的变奏手法,代表作有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韦伯恩的《钢琴变奏曲》等。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1946年布里顿受邀为英国政府拍摄的教育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所写的一部管弦乐曲,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乐曲的主题选自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为戏剧《摩尔人的复仇》所作的配乐中一段舞曲。布里顿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变奏,并且每一变奏都配以不同的主奏乐器,向年轻听众一件一件地介绍了管弦乐队中的乐器。该影片放映后,受到普遍欢迎。在电影版本中有埃里克·克罗泽(Eric Crozier)撰写的解说词,在音乐会演出时,这些解说词则插入总谱上的各段音乐之间,由指挥在演奏时穿插讲解。有时解说词也可以省去不用。

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珀塞尔主题呈示;第二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变奏;第三部分为赋格曲。

音乐开始前先有指挥的一段解说词:“作曲家写这首乐曲是专为你们介绍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的。管弦乐队共有四组乐器,那就是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每一组乐器就像一个家族。它们运用同一的方法发出大致相似的音响。弦乐器用弓拉或者用手指弹拨。木管乐器靠吹气发声。铜管乐器也是这样。打击乐器则靠敲击。你们首先听到的是英国大作曲家亨利·珀塞尔的一个主题,分别由整个管弦乐队和四组乐器中的每一组奏出。”

第一部分 乐曲按照整个乐队、木管、铜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整个乐队的次序呈现主题。主题欢快活泼,具有舞曲风格:

在主题由各组乐器反复陈述时,分别插入了以下四段解说词:

“木管乐器由六孔小锡笛改良而成,它们都是木制的。”

“早期的铜管乐器是小号和猎号,这里的铜管乐器都是它们传至今日的后裔。”

“弦乐器无论大小,都用弓拉或用手指拨弦发声。弦乐器的表姐妹——竖琴总是用手指拨奏。”

“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铃鼓和其他可用来敲击的任何乐器。你们听完打击乐器的演奏后,整个管弦乐队将再一次演奏主题旋律。”

第二部分 是主题的十三段变奏,每段前都配有一段解说词,逐一介绍了演奏各段变奏的乐器。

第一变奏,解说词:“现在让我们听一听各种乐器演奏各自的一段变奏。木管乐器组音区最高的是声音明亮而甜美的长笛,还有它那尖声尖气的小兄弟——短笛。”

第二变奏,解说词:“双簧管的音质温和而哀怨,但在作曲家需要时,它也能表现得足够有力。”

第三变奏,解说词:“单簧管非常灵活。它的声音美丽、平顺而圆润。”

第四变奏,解说词:“大管在木管乐器组中体积最大,声音也最低沉。”

第五变奏,解说词:“弦乐器家族中的最高声部是小提琴。它们分为第一和第二两组演奏。”

第六变奏,解说词:“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响也较低。”:

第七变奏,解说词:“大提琴以丰满而热情的音色歌唱,请听这优美的歌声!”:

第八变奏,解说词:“低音提琴是弦乐器家族中的老祖父,它的声音沉重,嘟嘟囔囔的。”

第九变奏,解说词:“竖琴有四十七根弦,还有七个踏板用以变换弦的音高。”

第十变奏,解说词:“铜管乐器家族从圆号开始。这些乐器是用铜管盘成圆形制成的。”

第十一变奏,解说词:“我希望你们都熟悉小号的声音。”

第十二变奏,解说词:“长号的声音沉重、洪亮。大号更加沉重。”:

第十三变奏,解说词:“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介绍,但这里介绍一些最常用的打击乐器。首先是定音鼓,大鼓和钹,铃鼓和三角铁,小鼓和木鱼,木琴,响板和锣,在这些乐器合起来演奏之前,先听一听响鞭。”

第三部分 结束段解说词:“我们已经把整个管弦乐队拆成了一个个零件。现在让我们把它们装配在一首赋格曲中。这些乐器按先前的次序,以短笛开始逐一加入。最后,铜管乐器将演奏亨利·珀塞尔的优美旋律,同时,其它乐曲则继续演奏本杰明·布里顿的赋格曲。”:

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气氛越加热烈,最后,全曲以铜管乐器雄壮辉煌的再现主题结束。

十一、交响诗《罗马的节日》

[意] 雷斯庇基 曲

《罗马的节日》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名扬世界的“三罗马交响诗”中的第三部(另外两部是《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完成于1928年。这部作品通过对意大利传统节日的描绘,再现了罗马城的节日盛况。作品分为四个“乐章”:一、竞技场,二、大赦节,三、十月节,四、主显节。四乐章之间,音乐连续不断进行,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四个不同的节日画卷在音乐的进行中被一一展现在听众眼前。

第一乐章“竞技场”

描绘了古罗马时期竞技场中举行的人与兽的角斗仪式。乐曲一开始就以一个激动人心而短小的引子,渲染了竞技场紧张的气氛。乐队奏出了一个喧闹的和声来代表观众的欢呼和竞技场中角斗士命丧兽口的惨叫,接着三支小号一起奏响,仿佛宣告着竞技活动的开始:

观众的呼喊和野兽的号角,伴随着号角声不断将音乐推向高潮。突然,呼喊声消逝了,号角声也停止了,所有的人仿佛都被场上的一刻所吸引。一群奴隶迈着艰难的步伐进入了竞技场,面对着九死一生的命运,奴隶们齐声唱起了绝望而虔诚的祈祷宗教歌曲:

歌声断断续续,时而被管乐器所呈现的野兽咆哮嗦打断,时而又被全体乐队所呈现的观众狂热的呼喊所淹没。但是奴隶们的祈祷更加虔诚和热烈,最后和周围的喧嚣融成了一片。第一乐章用独特的音乐风格渲染了古罗马时期兼具欢悦和血腥的竞技活动。

第二乐章,“大赦节”

描绘的是中世纪时期,信奉天主教的信徒们从各地远赴罗马朝圣的情景。乐曲一开始,弦乐器的极弱音响模仿了疲惫不堪的信徒们拖拖沓沓的脚步声,他们一边走一边唱着祈祷的歌谣,虔诚无比:

这支曲调在各种乐器上不断反复,并在节拍、力度、速度上不断地变化,犹如信徒们历经千辛万苦仍然不断向着圣山前进。随着音乐的推进,出现了一段赞美诗般的曲调,仿佛信徒终于攀上了俯瞰罗马的马里奥山巅,罗马的雄姿在他们充满渴求和憧憬的眼中充满了神圣的感召力量,大家齐声唱起了颂歌:

远处传来罗马教堂的钟声,心灵回归平静,音乐也渐渐沉寂下来。最后,圆号一个生动活泼的乐句暗示了下一个乐章的到来。

第三乐章“十月节”

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城堡里的贵族们在葡萄丰收的十月节日进行的玩乐场面。乐曲一开始,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就演奏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欢快乐句,渲染了节日气氛:

小号和圆号交相辉映,仿佛远处森林里王公贵族们正在打猎。接下来是一首典雅的谐谑曲,在鼓铃节奏的陪衬下,演奏出带有滑稽感的笨拙舞曲,仿佛贵族们故作高雅但又拙劣的形象:

结束部分由两个旋律片段塑造了一种温柔而妩媚的音乐形象。首先是曼陀林演奏的甜蜜的爱情歌曲:

在小提琴和圆号的连接之后,出现了独奏小提琴演奏的一首浪漫温柔的小夜曲:

两支旋律交织发展,平静地转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主显节”

描绘的是现代的人民群众在诺沃那广场狂欢的画面。这段音乐色彩艳丽非常具有表现力,塑造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充满节日欢庆的气氛。乐曲一开始,以低音单簧管演奏出了一首朴素的歌调,风格热烈而健朗,带有浓郁的乡村风味,为整个乐章的音乐奠定了基调:

乐曲的中间段由两端欢快活泼的舞曲组成。首先是低音单簧管演奏出的具有意大利民间风格的萨尔塔列拉舞曲,速度很快,活跃热烈:

接着小号奏出了一只圆舞曲。这支圆舞曲中不时穿插进另一只小号演奏的尖锐音响,模仿了狂欢的人群中一个醉汉东倒西歪的步伐。最后乐曲随意地变换节拍,将萨拉塔列亚舞蹈旋律和醉汉的旋律融合在了一起,将音乐推至高潮,所有的人都开始了热烈而近乎疯狂的舞蹈:

乐曲最后出现了一个庄严而豪迈的段落,由弦乐器演奏,是根据“Lassatece passa,semo Romani!”这句意大利语的节奏型写作的,意思是:“让我们过去,我们是罗马人!”:

这段音乐表现意大利人民坚定而激情的呼喊,充满了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最后作曲家以坚定有力而富丽堂皇的旋律结束了整部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