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大全集
5014300000011

第11章 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2)

另外,你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一步刺激客户的神经系统,例如让她触摸一下衣服,再次体会一下手感的美妙感觉。说不定她在犹豫之后,也会作出购买的决定。

营造一种有利的说服情境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做过一个很有趣的条件反射的实验:

巴甫洛夫把关在笼子里的几条狗饿了好多天,狗非常饥饿。一天,他拿着一块烤肉放在笼子的旁边。这些狗能看到、闻到就是吃不到肉,它们就产生了一种生理反应——流口水。在这些狗流口水的时候,巴甫洛夫就摇一个铃铛。以后每次流口水就摇铃铛。

经过若干次同样的情景后,他把这些狗全部喂饱。当这些狗吃饱后,巴甫洛夫突然摇铃铛,那些狗莫名其妙地开始流口水,虽然它们已经吃饱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巴甫洛夫给这些狗做了“神经联结”,把铃铛声和流口水连在了一起,无论以后狗是否吃饱,只要听到摇铃铛就会流口水。

对于人来说,这还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例如: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当你听到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时,就会有一种特定的感觉;当你处在花前月下的情境中,就会找到初恋的感觉。

人只要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不断接收到一个特定的刺激,就会在潜意识当中把当时的情绪和看到或听到的刺激因素相连接,只要那种刺激物一出现,人就会产生那种情绪状态。这个刺激物,也许是看到的,也许是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在你的说服过程中,你可以有意创造一种愉快的交谈气氛,或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当客户开怀一笑时,你可以把他的目光引向面前的产品。

客户再次大笑时,你可以再次指着产品对他说:“你摸一摸,手感多好,舒服得很呢!”如此重复几次,当客户拿起产品的时候,就会想:“我怎么一看到这款产品,就喜欢得不得了?”到这个时候你的说服就成功了。

一些电视广告也是这样,电视广告往往是首先通过声音或者画面,让受众进入极度快乐、兴奋或惊讶等不同的状态,然后再出现产品或品牌的名字,并不断重复的播放。久而久之,受众看广告时候的这种情绪状态就跟产品本身联系到了一起。当再见到这种产品的时候,受众的心里就会再现原来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促使受众不由自主地去选择那一种产品。

就拿麦当劳为例,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非常喜欢麦当劳?不是因为麦当劳的东西特别好吃,而是麦当劳公司很会说服,它把快乐和麦当劳连在了一起。麦当劳有这么一个广告:

一个坐在摇篮里的婴儿,在摇篮升起来的时候呵呵直笑,而当摇篮落下去的时候他就会哭,为什么?原来当摇篮升起来的时候,孩子会看到窗外麦当劳大大的明显的“M”标志,而当摇篮落下去的时候就看不到了。

这就把快乐和“麦当劳”三个字连在一起——看到麦当劳就会快乐,想到麦当劳也会快乐。这在心理上就是一种说服,使人看到某种东西或情景莫名其妙地就会有种特定的感觉。所以业务员一定要把客户引领到一个令其感到愉悦及放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一看到你的商品就感到快乐。这时候,客户就渐渐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你销售的成功率就会大大上升。不然的话,客户很难放松警惕,而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是很难作出购买的决定的。

从好奇心下手

好奇心是所有人类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一种,所以在实际销售工作中,业务员可以用话先勾起客户的好奇心,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然后从中说出销售商品的好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注意力经济。

美国人卡塞尔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是一位善于洞悉别人心理的大赢家,他把这些都用在做生意上。

卡塞尔在闹市地段租了一块地皮,造了一间小木屋作为酒坊。小木屋四周均留有小圆孔,并挂上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禁止观看”四个大字。来往路人经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越是禁止看却越是想看,他们都簇拥着通过小圆孔往里面偷看。

这恰恰中了卡塞尔的圈套,路人看到屋内另一块牌子上写着“美酒飘香,请君品尝”八个字,而小孔下面正放着的一坛美酒香气扑鼻。窥视者感到挡不住的诱惑,于是忍不住争相解囊购买美酒。

1998年,在美国一场拳击比赛上,超级拳王泰森在和霍利菲尔德的一场拳击比赛上,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半块耳朵,观众一片哗然。而后这件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卡塞尔便突发奇想,为他的酒坊设计了一种名叫“耳朵”的下酒菜。这种“耳朵”菜有荤有素,酷似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谁不想尝尝咬坏别人耳朵的滋味呢?“耳朵”菜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也为卡塞尔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人们对你卖的东西产生好奇,也就意味着你拥有了一半的成交机会。商人如能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是很容易达到促销的目的的。

美国商人鲍洛奇早年在一条叫杜鲁茨城的最为繁华的街道替老板看摊卖水果。有一次,老板贮藏水果的冷冻厂发生了一场意料不到的火灾。当消防人员赶来把大火扑灭时,16箱香蕉已被大火烤得变成了土黄色,表面还出现不少小黑点。这些香蕉一点都没变质,相反,由于火烤的原因,这些香蕉还别具一番风味。

老板把这些香蕉送到鲍洛奇的摊位上,让他降价处理。当时,普通香蕉每磅的售价是4美分,老板让鲍洛奇以每磅2美分,降价一半出售。老板还交代,香蕉只要能够卖出去,不至于浪费掉就行了,即使价格再低一点也可以卖。不少顾客走到他的摊前,见到这些丑陋不堪的香蕉,只好摇着头转到别的摊位前去了。第一天,鲍洛奇只卖出了8磅。不过,他却发现这种香蕉不但完全不影响食用,而且口味十分独特。

第二天一大早,鲍洛奇又开始叫开了:“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早上好!我刚批过来一些进口的阿根廷香蕉,风味独特,只此一家,数量有限,快来买呀!”很快,鲍洛奇的摊前就围了一大群人。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黄中带黑的“阿根廷香蕉”,有些犹豫,不知道要不要买。

看到这么多人围到自己的摊位前,鲍洛奇兴奋极了,立刻鼓动三寸之舌:“阿根廷香蕉,阿根廷香蕉!最新进口的,我们公司好不容易批到的。这种香蕉产在阿根廷靠海的地区,阳光充足,水分多,风味独特!”

在人们将信将疑之际,鲍洛奇不失时机地问一位穿着得体的小姐:“小姐,请问您以前尝过这种‘阿根廷香蕉’吗?”这位小姐在摊位前张望很久,鲍洛奇早已注意到她了。她的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些香蕉很久了,那样子很像打算买,只是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鲍洛奇决定从她身上打开突破口。

“哦,我从来没有尝过。这些香蕉看起来蛮有意思的,只是有点黑。”小姐说。“这正是它们的独特之处,否则的话,它们也就不叫阿根廷香蕉了。你见过鹌鹑蛋吗?鹌鹑蛋也是带有黑点,但是鹌鹑蛋却特别好吃,不是吗?”鲍洛奇唾沫飞溅地说,“请您尝尝,您从来没有尝过这种风味如此独特的香蕉,我敢打赌!”接着马上剥了一只香蕉递到小姐的手里,小姐接过吃了一口。

“味道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独特?”鲍洛奇不失时机地问。

“嗯,味道确实与众不同。我买8磅。”小姐说。

“这样美味的阿根廷香蕉只卖10美分一磅,已经是最便宜的啦。我们公司好不容易弄到这么一点货,大家不尝尝?错过机会您想买就买不到了。”鲍洛奇大声吆喝起来。

既然那位小姐已经带头买了,而且说味道独特,再加上鲍洛奇的鼓动,大家不再犹豫,纷纷掏出钱来,想尝尝“进口的阿根廷香蕉”到底是什么样的独特味道。于是你来5磅,他来3磅,很快,16箱被大火烤过的香蕉竟然以高出市场价一倍多的价钱卖得精光。

可见,经商中设置悬念吊起对方的好奇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游说方法。在你满足了他人好奇心的同时,对方也就会自觉地接受了你的意见。

制造短缺假象

制造短缺假象就是告诉顾客,所剩商品不多,欲购从速。这是促使顾客作出购买决定的方法,其实是指销售人员提醒顾客立即采取购买行动,以抓住即将消失的利益或机会。

当客户充分了解了产品以后,有可能对购买仍犹豫不决。他们或许在考虑一些非决定性的因素,如考虑购买时间是否妥当,是否还要参考其他人的意见等等。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制造短缺法促使顾客下定决心,此法比较适合感性的客户。

例如说:“这种尺寸的该款服装我们已经不多了,该款服装销得很快,我估计这款服装不会等您到星期六。”“这是最后十件,要买趁早。”再如:“我们这种机型的空调只剩下三台了,我们最后的优惠时间只有两个星期了……”制造短缺假象促成成交这一方法,还可以从付款条件、广告承诺、季节包装、现金折扣等方面入手加以运用。

许多准顾客即使有意购买,也不喜欢迅速签下订单,他们总要东挑西拣,在产品颜色、规格、式样、交货日期上不停地打转。这时,聪明的销售员就要改变策略,暂时不谈订单的问题,转而热情地帮对方挑选颜色、规格、式样、交货日期等,一旦上述问题解决,订单也就落实了。

利用“怕买不到”的心理,人们常对越是得不到、买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它、买到它。销售员可利用这种“怕买不到”的心理,来促成订单。譬如说,销售员可对准顾客说:“这种产品只剩下最后一个了,短期内不再进货,你不买就没有了。”或说:“今天是优惠价的截止日,请把握良机,明天你就买不到这种折扣价了。”告知客户“存货不多,欲购从速”“赠品的限时限量”等。

在这种促成交易的方法中有一项特别的方式,即“特殊诱导式促成成交”。运用这一特别方式时,销售人员以特定的一次性利益诱导顾客作出购买决定。例如,经营空调的电器零售店里的销售人员对顾客说:“如果您今天购买,我们将提供免费安装,还提供终身维护。”

下面来看看著名服装品牌飒拉是怎样成功的:

“品种少,批量大”是传统制造业的天条,而在“长尾市场”中,“款多量小”却成为当红的商业模式。飒拉以其“多款式、小批量”,创造了“长尾市场”的新样板。

飒拉值得大多数传统企业借鉴的是,它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产品中“制造短缺”。虽然一年中它大约推出12000种时装,但每一款的量却并不大。即使是畅销款式,飒拉也只供有限的数量,常常在一家专卖店中一个款式只有两件,卖完了也不补货。飒拉的一位高管曾说:“我们不想所有人都穿同样的衣服。”随着每周两次补充新货物,公司使顾客养成经常来逛的习惯。

如同邮票的限量发行提升了集邮品的价值一样,飒拉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通过“多款式、小批量”,飒拉实现了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突破。

款式更新更快增加了新鲜感,吸引消费者不断重复光顾。快速更新店面里的货品,也确保了它们能符合顾客的品味。在飒拉你总是能够找到新品,并且是限量供应的。这些商品大多数会被放在特殊的货架上面。这种暂时断货策略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太大胆了!但是想想所有限量供应商品在市场上受到的追捧吧,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而飒拉的暂时断货正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飒拉由于这种颠覆性的做法慢慢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代言人。

飒拉成功地运用了稀缺性策略。所谓稀缺性策略,就是指向潜在客户表明销售人员所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以此暗示潜在客户,如果不尽早作出购买决策,就造成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印象,或者晚些作出决策就可能只有排队等待产品或服务了。

使用稀缺性策略,需要销售人员对自身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且在与潜在客户的沟通中注意语气、气氛,避免给潜在客户一种要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