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5015000000066

第66章 心理有问题,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2)

性变态人格: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歪曲的一种心理变态。

性变态的表现形式很多。按性的对象异常可以分为同性恋、恋物癖、异装癖等;按手段异常可以分为露阴癖、窥阴癖、性虐狂等。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它是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的一组心理疾病的总称。神经症的特点为:

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故称心因性疾病;症状多样性,但客观检查多数见不到相应的特征;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是其症状对学习、工作有不利的影响;患者常以性格缺陷作为发病的基础;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般有较好的认识能力,并感受到痛苦,要求治疗;心理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配合药物和其他治疗,效果较好。

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有七种: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

3.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

四、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物学原因:指遗传、生化、生理、脑及躯体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心理不健康。

①遗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郁症等疾病中,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较为明显。

②生化:近代神经化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代谢失常,可以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③机体损伤:机体损伤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变态。例如脑外伤可引起变态行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适应不良的人格变态等。

2.心理学原因: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①心理动力学派: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该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心理变态的动力学原因。内在的矛盾冲突或情绪的紊乱是在意识水平之下进行的。个体在无意识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不能得到满足。但在某些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就会释放出来,导致了某些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②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他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观察刺激和反应,学习和习惯的表现来解释变态心理的原因。华生做过模拟性恐怖实验。他让一个喜欢玩弄动物的幼儿接触一只白鼠,幼儿并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触摸。当他用手触摸时,实验者发出可怕的巨响,结果幼儿被吓得哭闹起来,可见幼儿的恐怖行为是由学习和习惯获得的。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得到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看作是曾经经历过的异常行为导致的。

③人本主义学派: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创立。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无限潜能。如果受到巨大挫折,使内在的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时人就产生了自我防御和失调现象。罗杰斯还认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很重视自我价值,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如果失去自尊的需要,其人格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3.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物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此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与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①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适应调整不良,就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术的人,心理与行为变态就容易发生。

②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社会文化关系包括阶级、民族、宗教、职业、道德、两性关系等等。关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失业、考试失败、失恋、家庭不幸、职业紧张等等,也有地震、火灾等突发原因。如果这种失调的强度大,时间长,就可能导致人发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③社会动乱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或者暴动会对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④社会紧张状态的心理作用:人口过密、拥挤、噪声骚扰、生活贫困、工作紧张、社会犯罪、歧视等等,都可以造成紧张状态。伴随紧张状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等,可以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节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第五节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测试:心理健康的自我检查

这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简便的自我检查方法,共49题,可以直接用“是”或“否”在问题后回答。问题如下:

1.每当考试或被提问时,是否会紧张得出汗?

2.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手足无措?

3.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使工作不能进行下去?

4.紧张时,头脑是否会不清醒?

5.心理紧张时是否会出错?

6.是否经常把别人交办的事搞错?

7.是否会无缘无故地挂念不熟悉的人?

8.没有熟人在场是否会感到恐惧不安?

9.是否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10.是否总希望有人和自己闲聊?

11.是否被人认为不机灵?

12.在别人家里吃饭,是否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13.和别人会面,是否会有孤独感?

14.是否会因不愉快的事缠身,一直忧忧郁郁,解脱不开?

15.是否经常哭泣?

16.是否因处境艰难而沮丧气馁?

17.是否感到厌世?

18.是否有生不如死之感?

19.是否总是愁眉不展?

20.家庭中是否有愁眉不展的人?

21.遇事是否会无所适从?

22.别人是否认为你有神经质?

23.是否有神经功能症?

24.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进过神经病医院?

25.是否进过精神病医院?

26.家庭成员中有无神经过敏的人?

27.是否神经过敏?

28.感情是否容易冲动?

29.一受到别人批评,是否就会心慌意乱?

30.是否被人认为是个好挑剔的人?

31.是否总是会被人误解?

32.是否一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甚至连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

33.是否会一门心思想某件事或做某件事,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

34.脾气是否暴躁、焦虑?

35.做任何事是否都是松松垮垮、没有条理?

36.是否稍有冒犯就会火冒三丈?

37.是否被人批评就会暴跳如雷?

38.是否稍有不如意就会怒气冲天?

39.是否别人请求帮忙就会感到不耐烦?

40.是否会怒发冲冠?

41.是否身体经常发抖?

42.是否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43.是否会因突然的声响跳起来,全身发抖?

44.别人做错了事,自己是否也感到不安?

45.半夜里是否经常听到响声?

46.是否经常会做恶梦?

47.是否经常有恐怖的景象浮现在面前?

48.是否经常发生胆怯和害怕?

49.是否突然间会出冷汗?

凡答“是”的记1分。得分在15分以上的人,即有可能有某种心理卫生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咨询和治疗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那么,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定出15分这个标准呢?通常,通过衡量人的行为适应情况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如果某人能很好地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安然处之,并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则其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为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