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魔鬼说服术
5017400000034

第34章 说服中的禁忌——那些让说服力大打折扣的错误(2)

不难看出,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地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专精的地方就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专精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所谓很谦虚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专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是说话技巧要高明。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含万事万物。若没有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因为不论是不懂装懂或是真的无知,都同样有损交际范围的扩展。

有位不具规模的小杂志社社长李先生,不管在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故意降低自己的声调来表现出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也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模样,老是让人觉得他是在作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或外语来发表高见,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这位仁兄所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永远上不了台面。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来评判。当他一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

像李先生这样的行为,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会让人看做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在朋友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总是不懂装懂的人。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切忌不懂装懂。

禁忌四:粗枝大叶

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易于产生浅薄的思想。

——乔治·奥威尔

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会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认为这都是生活中的小节,所以不去重视,甚至用“君子行大礼而不拘小节”来宽慰自己,而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节,在时刻影响着自己的说话形象,减低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甚而惹起别人的反感,所以还是小心防范,并设法加以纠正为好。

1.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最好把每个字都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2.话有杂音

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会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例如一边说着话,鼻子里面一边“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人一句话里面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给你的精彩的语言蒙上一层灰尘。

3.用字笼统

有些人喜欢用一个字代替许多字,譬如,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的好法。这房子是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是材料很结实吗?这人是很老实呢,还是很慷慨、很喜欢别人呢?单是一个“好”字,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这两个字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的。”……产生这一类毛病,主要是由于头脑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力去寻找一个适当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所说的话就容易使人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适当的重视了。

4.过于夸张

有人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有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种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得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大为降低了。

5.逻辑零乱

在叙说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先在脑子里将所要讲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明确的段落,摒除不大重要的细节。不然的话,说话就会拖拖拉拉,夹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因为特别起劲,巴不得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叫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6.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又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还不如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

禁忌五:粗暴警告

言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

——伏尔泰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担心忠言逆耳,别人不接受,所以面对别人出现的错误宁愿三缄其口,也不愿吐一个能够劝告别人的字,虽然他(她)因此从未得罪过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但他(她)却无疑失去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我们常说,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无法得到对方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但我们可以讲究忠告的方式。

人都有不是或做得不对的时候,如果这时你粗暴提出警告,别人会难以接受。即应该用适当方式进行忠告。

1.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比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在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致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先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除此之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尽量避免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

3.切勿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说二强呀,你看隔壁家的小正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小正同年生,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小正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王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吗?如果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