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14年
5018000000029

第29章 新民

——“中山炮队”连长之死

在日本1932年出版的《满洲事变写真帖》中,展示了一名中国军官使用的手枪。照片下的说明表明,使用这只枪的是一名中国义勇军部队的连长(中队长),这名担任“中山炮队队长”的中国军官,1931年10月14日,在兴隆甸与日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的战斗中英勇战死。日军在收敛其遗体时,获得了他的手枪和附属弹盒,子弹等物品。根据日军记载,这支手枪是德国毛瑟手枪——这种德国设计的驳壳枪是当时中国下层军官的标准武器。日军也使用少量驳壳枪,但因为不了解中国军人用这种枪的诀窍,使用效果不佳。日军在照片的说明文字中使用了罕见的钦佩的语言来形容他的牺牲。“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的日军以警卫满铁铁路为名,以独立守备大队的形式将部队派驻各地,事变发生后随即抢占周围各军事要点。推测这名中国军官就是在与这些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的。兴隆甸,位于辽宁省新民县,又称“老兴隆甸”,距沈阳仅60公里,这张照片表明,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将近一个月,仍有中国抵抗部队在沈阳周围进行战斗,他们也应该是义勇军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从照片中看到,这名军官使用的手枪很有特色。在中国被称作驳壳枪的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在中国战场大量使用的这种手枪由于有一个木制枪盒,又被称作盒子炮。其实,这种枪盒可以与毛瑟手枪组合,变成枪托,使其变成一支冲锋枪。

驳壳枪虽然设计出色,并可以安装20发子弹的大型弹夹,火力凶猛,在其故乡德国却并不被重视,欧洲也没有任何一国采用其作为制式装备。原因在于该枪连发射击时枪口会自动上跳,几枪之后子弹会打到天上去。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在中国这种手枪非常受宠。毛瑟厂共生产驳壳枪大约一百万支,中国大约使用了五十万支(含仿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国人用了个脑筋急转弯,轻易解决了驳壳枪开枪时枪口上跳的难题——只需要射击时手腕一转,把枪放平,变成手心向上即可。此时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形成从左到右的扫射效果,充分发挥其全自动速射的优势。因为很多军官出身绿林,盛产神枪手的东北军对这种武器也十分青睐。

因为驳壳枪轻便而不亚于冲锋枪的火力,中国在抗战前曾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向德国大量采购这种武器,而且全部采用20发的大型弹夹。但是,由于这种20发弹夹的驳壳枪定型于1931年5月,“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军尚不及装备。可见图中这名军官所用手枪,是采用6-10发装弹,固定式弹匣的老式枪型。作为炮兵军官,这应该是他的自卫武器。

驳壳枪在东北抗战中曾是各路抗日部队的重要武器。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厘米长身管长苗驳壳枪,一把9厘米标准身管大号驳壳枪,一把7.63厘米短身管小号驳壳枪。

尽管这支“中山炮队”部队与日军作战的记录在中方档案中不见踪迹,但根据我方记载,推测这名东北军军官,很可能是当时在新民组织抗战的耿继周将军所部。

所谓中山炮队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部队,至今仍有争议,基本可以肯定是东北军残部转成的义勇军早期部队。但这支部队不一定是炮兵。

耿继周,名礼,字继周,后以字行,原东北军军官。“九一八”事变时已年届五旬,仍主动提出“舍弃上校差职”,“收容旧部,编练民众,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寇”。1931年10月初,耿继周在家乡新民组织起了一千多人的抗日队伍。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任他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司令,允许佩中将军衔。至1931年底,耿部义勇军发展到12000人,下设两个师,坚持在新民地区与日军作战。新民县城在11月23日沦陷后,耿率部于1931年12月,1932年1月两次反攻新民,1932年8月经激战收复了锦西县城。随后在锦州附近的汤河子战役重创日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辽西义勇军失败后,耿继周率部拼死转战入关,曾参加了冯玉祥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七七”事变后,他被国民党任命为第十战区高级参议。

耿继周出身于东北军炮兵,1931年10月正在新民组织抗战,因此,这名属于“中山炮队”的军官,或许正是耿的部下。但进一步的考证,还需要等待更加充分的史料。

如耿纪周这样自发组织抵抗的东北军军官和部队不在少数,他们后来一部分入关归还东北军,一部分则发展成了义勇军的一部分,甚至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