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14年
5018000000060

第60章 敌为之泣

——杨靖宇之死

1940年2月23日,一个令东北的中国人悲伤的日子,他们突然在日方的公告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牺牲了。

《朝日新闻》1940年3月5日的报道中,对将军牺牲前后战斗的描述是这样的——杨氏讨伐战达到高潮

[新京特稿]被称作满洲国治安扰乱的第一大元凶,并受到以治安部大臣名义用一万元悬赏其首的共产匪巨头杨靖宇,在此前二十三日,因遭到我方日满联合讨伐队的攻击,于通化省瞢江县城西南方地区被发现。经过围攻作战,将其所部歼灭,该匪首杨靖宇被我讨伐队击毙……

在日本的一个图书馆里,读到日军在追击杨靖宇将军的最后战斗中,因追击时间过长,冻毙二十余人,合书长叹,深有感慨。

同一天的报纸上,还刊登了对参与此战的日伪讨伐队成员,警部补益子的访问。益子讲到,他所属的西谷讨伐督索队在23日下午接到汉奸报告时刚刚吃完饭,他们立即乘汽车三公里到达三道崴子,接着踏没膝的冰雪追击。杨靖宇显然从山上看到了他们,立即脱离试图突围,但日军跟踪其足迹,尽管杨靖宇两次渡过礞江河都没能摆脱敌人的追击。尽管如此,日军判断,只是因为杨靖宇处于饥饿状态体力下降,才使他们能够追上他(其实杨靖宇还有一处致命伤——他的鞋子早已损坏,双脚严重冻伤)。尽管讨伐队一再招降,但回答他们的是杨靖宇用一号驳壳枪和二号驳壳枪的还击。战死的杨靖宇胸部中三弹,臂部中两弹。

益子的回忆中提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当确认死者正是杨靖宇将军时,日军讨伐队员竟忍不住全体流泪。如这篇报道的题目所言:“真的是杨……”,认定真身后的一片男儿之泣。

向杨靖宇将军致敬,所谓中国之魂,杨将军比文人要更担得这个荣誉。

从军事角度,杨将军的失利真的无可指摘,在他最后的牺牲之前,抗联先后遭到了五个致命的打击:

第一,日军采用集团部落和在原始森林中开汽车道的办法断绝联军补给,缩小游击队可以活动的地域。这是知道今日对付山林游击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第二,伪军素质发生了改变,原来同情联军的廖弼臣等张学良旧部被日军新训练的兴安军、江上军、满洲海岸警备队等代替,尤其是伪满江上军,彻底切断了联军渴望的苏联外援路线。

第三,国民党系统王凤阁等友军先后覆灭,抗日联军孤掌难鸣。应该说在东北的抗日部队各有特色,复合的作战体系对日军的清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杨靖宇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国民党系统的军队对他并不友好,但是在作战中杨部总是尽力对他们进行救援,可惜力量太弱,不能成功。随着友军的覆灭,抗日力量的单一化使日军的清剿变得较为容易。

第四,杨靖宇爱将程斌等的叛变,让日军了解了抗联的作战方式,并相应做出调整。与此同时日军对抗日联军从纯粹的剿灭转为软硬兼施,而且伪满洲国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软化了部分抗日军民的立场。抗联叛徒不断。但是程斌的叛变对杨将军所部是致命的。因为程本人曾经是坚定的抗联领导人,他在投降前夕还曾经枪击日军派来的内奸,但是对于形势的判断和其母被日军抓捕终于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程斌原来是杨将军的得意门生,他的投降,不但严重动摇军心,而且使抗联许多游击战术为日军所掌握,抗联部队顿呈被动。

第五,日军的最后一击十分准确。实际上,最后一战之前的杨将军所部并未山穷水尽,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正是作大举向日军反扑的准备,但是日军的攻击切断了杨将军和他的主力部队,包括第一师、警卫旅的联系,这是致命的打击。从后来杨将军的行军路线来看,所谓他掩护大部队突围的证据并不充分,正是日军在反复搜捕和伏击杨将军的直属部队,迫使其向主力相反方向退却。因为日军已经判明杨将军的所在,并且战术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消灭抗日联军的灵魂——杨靖宇!这是比消灭更多的抗联战士还要急切的目标。

1940年2月23日下午,由于汉奸出卖,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断粮多日,已经孤身一人的杨靖宇。此前,他最后的两名警卫员在试图购买食物时与敌遭遇牺牲,将军的印章等物落入敌手,日军已经断定将军就在附近,多路敌军如恶狼般寻找着将军的踪迹,但若不是汉奸出卖,日军还是无法找到杨靖宇的下落。

对于益子描述的战斗,在日军战场实录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将军)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抗联叛徒张奚若用机枪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

就像李陵最后的长叹——假如再给我十万支箭。李陵,力尽被俘,杀敌辈之,无可指摘;杨将军,力尽不屈,杀身成仁,实李陵辈望尘莫及者。所谓民族英雄,正为此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