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史职场那点事儿
5018300000052

第52章 以退为进谋大权

1909年1月,曾在朝中担任过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以“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开缺回籍养疴”谁都知道这是表面之词,真正原因是袁世凯的权势日益增大,皇亲国戚们怕危及他们的安全和利益,才采取了软杀人的办法。

袁世凯在家乡河南也没闲着,他不惜违法在家里开设电报处,频繁地与亲戚故旧通信往来。1911年10月中旬,清廷发布的上谕送至他的手上,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清廷这么做,是出于无奈。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抢米风潮和起义,以及统治层进行的立宪斗争和争取路权的斗争,把清政府搞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武汉三镇失守,前往解救的陆军大臣荫昌所率的两镇陆军,大部又是袁世凯的北洋旧部,荫昌根本就指挥不住。

这时,英法德美等国,害怕起义会损害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利益,纷纷给清廷施加压力,认为:袁世凯在训练新军方面做过许多工作,他看来是制止叛乱浪潮、争回不忠的军队以及同起义首领中的某些人达成协议的唯一人物。与袁世凯有密切关系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也瞅准机会再次向载沣提议起用袁世凯,并以身家性命作担保。摄政王载沣百般不情愿,但环顾清室文武百官,竟没有哪个能担当得起镇压的使命,为了解眼前之急,才不得不说:姑且照你们的办,但你们不能卸责。

许多人满以为袁世凯定会欣然应命,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发回一个推托的奏折,称自己“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现军事紧迫,何敢遽请赏假,但困顿情形,实难支撑。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职,藉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奕劻不知袁世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即派徐世昌前往彰德劝驾。徐与袁本是一伙,两人密商后,袁世凯这才打出出山所要满足的六张牌:

一、明年即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国事犯;

四、解除党禁;

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

六、须予以十分充足的军费。

此六条缺一不可,否则绝不出山。

袁世凯向清廷所提的这六条实为内阁总理大臣和军事大权。这么大的胃口,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嫉妒袁世凯的亲贵们的反对,大骂袁世凯乘人之危,漫天要价。可袁世凯毫不在乎。

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出乎意料的快,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响应武昌的起义,革命党人的胜利在不断地扩展,而清政府的军事则毫无进展。这与袁世凯遥控军队有关。他授意冯国璋要“固守”慢慢走,等等看”

面对眼前岌岌可危的形势,载沣一筹莫展,只得再次向袁世凯屈服,批准袁的奏请,任冯国璋总统前线第一军,段祺瑞总统第二军,均隶属于袁;拨直、奉两省武器装备新募兵员等。对于载沣来说,这已是下了血本了。

可袁世凯并不买账,他看到只是兵权到手,还差一项呢,于是又电奏推辞,说一通“唯以时事方艰,不敢不竭尽血诚,勉图报称”之类的空话后,再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表示了。

10月29日山西太原新军起义,成立了以阎锡山为都督的军政府;30日,昆明新军起义,蔡锷为总督;31日,南昌新军起义,也成立了军政府。清王朝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为了救倒悬之急,载沣一改办事迟疑不决的作风,于10月30日以皇帝名义一连颁发了四道上谕:其一是实行宪政;其二是迅速起草宪法;其三是革除亲贵秉政,一旦组织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其四大赦国事犯。这实际上是对袁世凯所提出的六条要求的答复。

袁世凯看到“愿者已上钩”才匆匆到信阳与南昌进行交接。奕劻看到袁世凯已经出山,而且国事已日非,就于11月1日奏请辞呈。清廷即准,并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着其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袁世凯接到诏旨后不禁发出会心的大笑,但他还不着急,又故意电奏辞谢,吊吊载沣的胃口。至此,已经是第三次推辞了。

载沣知其虚伪,没有允许,再三促其进京。于是袁世凯提出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声称前命不敢奉诏。11月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为内阁总理大臣。他这才大摇大摆、神气昂扬地进京组阁。至此,清朝的内政外交大权,已完全落到袁世凯的手里了。

袁世凯以足疾被撤职回乡,这次他又以足疾为由推辞,颇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味道,既达到了讽刺对方的目的,又让对方不好发作。但他很狡黠,没有把话说死,说足疾稍好即行赴任。

时间可以改变世间许多事物。一边是水深火热,一边是隔岸观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水深火热的一方为了活命,当然只有乖乖就范了。不然,又还能怎样?

当然,那一边的水之愈深、火之愈烈,也是这一方的暗中操纵所致。袁世凯要的就是这种极端的不平衡。平衡之势破坏得越大,它反弹力也就越大,那么处于这边厢的人也就弹升得越高。这样一来,就看这边人的胃口有多大,耐心有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