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史职场那点事儿
5018300000075

第75章 晁错削藩未成身先死

晁错是颍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汉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时,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汉景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汉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此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晋见汉景帝,具体详细地向汉景帝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汉景帝把他交给廷尉处死。汉景帝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至于触犯法令。 申屠嘉谢罪。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申屠嘉妒怨交加,吐血而死。晁错不仅没有获罪,反而更加受宠,升为御史大夫。

晁错不思其他,只顾报效汉景帝了,好像朝廷对他绝对信任似的。一般人在顺境中,容易失去谨慎。晁错也是如此,他年轻气盛,接连升任,觉得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更趁此机会做了几件大事,一方面压服人心,一方面为了效忠汉景帝,上书请求从吴国开到削藩。奏章呈送上去,汉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了隔阂。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后来回到颍川老家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诸侯王果然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急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袁盎一向与晁错和不来,两人的关系恶劣到不曾同堂议事。他联合窦婴趁机向汉景帝进谗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袁盎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了这番话,思索了良久,然后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批准了他们的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汉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故意借削地的缘故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恐怕以后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汉景帝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汉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但后悔已来不及。

晁错是西汉前期具有法家倾向的著名政论家。晁错削藩的主张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汉刘的天下,无疑是正确的。晁错的悲剧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只知忠君,不知自保;锋芒太露,不知虚迂婉转;触人太多,不知广结善缘。加上他大刀阔斧地变更法令,进行变革,侵犯了许多人的利益。得罪了许多看不见的势力。除了得到汉景帝的支持外,几乎所有的王公大臣们都成了他的政敌。后来,唯一信任和支持他的汉景帝为了自己的统治,也来了个“丢车保帅”把他当了替罪羊。一个正确政策要想执行成功,光靠某一个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一旦改革过程中出现某种危机,具体的实施者或提案者往往被“丢卒保车”成为推卸责任的牺牲品。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获得上面强烈而坚定的支持以及处理好同僚之间的关系,这是政策执行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像晁错,即使当时不死,也不会长立于汉廷,因为他既缺乏汉景帝强力的支持,又有同僚的暗中破坏,其败局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人将之与当年的商鞅相比写了一首诗:晁错当年学申商,守边备塞力农桑。经营未成七国乱,君侧从今无智囊!表达了对他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