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5019300000006

第6章 锚定效应——难以觉察的参照值(2)

★常识的陷阱

有许多脑筋急转弯的问题都是利用了“锚定效应”。

给你一张纸,把这张纸对折了100次的时候,你估计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

许多人估计会有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然而,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远远超过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因为人们的思维被锚定在纸是很薄的东西这个事实上了,觉得即使折上100次也还厚不到哪里去。其实答案远远不止几米。

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折叠100次的厚度大约是1.27乘以10的23次方公里,这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00 000 000 000 000倍!

再看下面这个有卡尼曼设计的测试:

8x7x6x5x4x3x2x1

lx2x3x4x5x6x7x8

请在五秒钟之内,不经过仔细的计算,估计8x7x6x5x4x3x2x1等于多少?

你的答案是……?

现在你让另外一个人(没有做过上面的估计)在五秒钟内不经过仔细的计算,估计lx2x3x4x5x5x7x8是多少?

他的答案是……?

现在比较一下你估计的答案和另外那个人估计的答案。谁的答案大,谁的答案小?极有可能是你的答案大,而另外那个人的答案小,并且你们的答案可能都小于,40320(实际计算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和另外那个人对答案的估计都“锚定”在刚开始计算的几步上,所以你估计的答案要大于另外一个人估计的答案,但可能都小于实际计算出来的答案。

再出一个题目供你思考:假定全世界有50亿人口,平均每人血液是1加仑,那么把全世界所有人的血液都存入一个立方体,这个立方体的边长为多大?

答案是,立方体的边长为870英尺。

★订婚戒指的预算

假如你要结婚或订婚了,订婚钻戒上应该花多少钱比较合适?

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两个月的薪水”!这也是黄金珠宝业所鼓吹的标准。这其实非常荒谬,因为按照情理,选购戒指的价格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但事实上,你却认同了另一个参考标准。

珠宝商人非常精明,他们知道让大家把两个月薪水当作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就可以为他们这一行带来更大的利益。

原来不想花这么多钱的人,可能就会因此觉得花的钱如果低于这一标准,就会被看成吝啬鬼,于是,他们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一标准。同时,那些愿意花更多钱的人,还是会照样挥霍。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标准只适合那些没有钱的人。

在这方面,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成见,一种是有意的误导,另一种是无意的误导。

★利用“锚定效应”操纵谈判

多数人认为,在谈判中最好让对方先开价,这样你就可以去估计对方的低价,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但事实上,让对方先开价,这个价格就会成为谈判中的一个锚,即使你努力调整,也很难摆脱这个定位效应的影响。

有个收藏家看中了一件古董,但是卖主开出了天价。虽然收藏家对这件古董志在必得,但却不愿多掏钱。于是他让自己的两个朋友佯装成顾客,先后到店里去选古董。第一个朋友给这个古董开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低价,卖主说:“神经病,你根本没有诚意买”不久,第二个朋友又去那家店,开出了一个虽然比前者高但仍然很低的价格,卖主当然又说:“太低了,我不可能卖给你。”这时候,收藏家出现了,他只在第二个朋友开价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儿价,就如愿地以他期望的价格买下了这件心仪已久的古董。

一桩交易,双方都难以估量其价值,如果你是卖家,就主动开价,而且开价越高越好,先发制人。同样,如果你是买家,也应该争取先开价的机会,而且价开得越低越好,塞给对方一个“锚”。

★杀价的艺术

《镜花缘》里有个君子国,该国人人以“自己吃亏、别人得利”为乐,以至于市场上卖家力争少要钱,买家力争付高价,往往争执不下,难以成交。“君子邦”乃乌有之乡,现实世界的交易报价往往是“狮子大开口”,倘不忍“杀价”,“被宰”的只能是自己。

鲁迅说,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学者的良知”和“市侩的手段”。类似地,如果你活在一个不太规则的商业氛围里,就要通晓梁实秋老先生的杀价艺术——要有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政治家的脸皮。

1. 货比三家,瞅见欲购之物,要处之淡然。瞧他缺什么,你就说要买什么,店家没货,顿感磕碜。漫不经心地问及所需之物,卖家已惭愧在先,价钱自不敢高叫。

2. 对所需之物,尽量用比较内行的话挑毛病,卖家出货心切,自然又赢得杀价主动权。

3. 杀价要狠。拦腰一砍,心慈手软。有些卖家早就预料买家会“拦腰砍”,报价“虚头”更高。对此要灵活拿捏。

4. 狠得下心,还要说得出口。讨价还价是耐心的较量,双方互有妥协,卖家一分一文地减,你就一分一文地添。在商言商,无须恪守义无反顾,计不旋踵的气节。还了价,店家不答应,你大可掉头而去,若他请你回来,必是有妥协的意思;若不请,你又志在必得,就应有回头的勇气。

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买卖双方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锚定效应”,试探、妥协。

★“虚头”有时是无奈之举

如果顾客普遍“就地还钱”,那么就算诚实的商家有时也不得不“漫天要价”。

对于一件顾客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0元,顾客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0元,顾客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

在标价10000元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在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如果最终能以7000元成交,买家会很高兴的。因为你以7000元的价格买下了标价10000元的商品。而在标价6000元的情况下,买家是绝对不会以7000元的价格买下这件商品的。

买家在还价时往往“锚定”在标出的价格之上。如果标出的价格较高,买家在还价时就一般会给出了较高的价格,并因砍去了“虚头”而颇有成就感。

★“地王”是楼市之锚

中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政策,如果某块国有土地的成交价格创下新高,动辄几十亿的天价。那么这块用来盖房子的土地,就叫“地王”。

“地王”有区域“地王”,也有全国“地王”,“地王”是房价的一个锚定点。有位地产商透露玄机:“这就好比是一个大百货公司,开了一家奢侈品店,赚不赚钱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提升这个百货公司的档次。”

如果在“地王”上盖楼,价格平均下来,每平米的土地成本就要占几万。面粉都涨价了,面包还会不涨吗?

所以,“地王”每次出现,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都悄然被抬高,周边房价由此暴涨,进而带动全市、全国房价暴涨。

在广州,曾经有27个“地王”, 这当中24个几年未正式动工,一直在那里“晒太阳”。其实,地王多是用来拉高房价的,根本不是拿来盖房子卖的,这就和“维多利亚的秘密”一个道理。情形如下:

几个开发商坐在一起商量,选个代表,各出一点钱给这位代表作为保证金,去参加拍卖会。让这位代表叫价30亿拍个地王。

这位代表在拍卖会上面不改色地叫出天价,连拍卖师都惊呆了,劝其谨慎,下面的地产商笑成一片。

于是,本市房价整体拉高了,但地王还是没动静。

政府说:赶快吧余款付了啊!你不是说30亿买这块地去盖房子吗?

开发商开始哭穷了:唉,您有所不知啊,当时准备的资金,现在出了点状况,保证金我不要了,土地您收回去吧!

地王保证金花了3个亿,本市房价却整体拉高了70亿。买地王的保证金早已经赚回来了,地王也完成了他的“锚定”使命。

于是,政府收回去,再拍卖,新的地王又产生了……而在售的楼盘中,没有一个是使用当年的地王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