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超值金版)
5025200000064

第64章 逆境不再,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2)

哈佛人生智慧:

贝多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也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而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贝多芬在耳聋和孤独等逆境中创作的。可见,残疾、贫困、孤独、不公平……这些都不能阻止有志之人迈向成功的步伐。相反,不幸的命运,可以使他们产生挣脱、抗争、向上的力量。

伟大的居里夫人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曾经说过她的最高原则是:无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玛丽·居里出生于波兰华沙,是家里5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姐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姐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但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将幼小的玛丽打倒,反而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居里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玛丽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上大学以后,玛丽更成为一个节俭朴实、刻苦努力的学生,上物理课时她永远坐在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听好每一节课,课后便跑到图书馆去,直到晚上十点图书馆关门时才离开。

玛丽在巴黎求学期间的生活是极端贫困的,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906年,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被飞驰的马车夺去了生命。然而,意志坚强的居里夫人并没有被失去丈夫的噩耗所吓倒,她仍然继续顽强的研究放射性元素,并于1911年独自一人完成了“镭”的分离。英国皇家科学院也因此再次向她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哈佛人生智慧:

契诃夫曾说:“苦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居里夫人便是那被苦难煅炼成的锋利钢刀。她在生活和事业上所遇到的苦难折磨,锻炼了她不屈不饶的坚韧和毅力。人生的很多成就,往往是从逆境中获取的。所以,面对逆境,我们要学会挺身而出。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的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目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的一个小玻璃厂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因患肺结核死去,这对小门捷列夫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意志坚强又能干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少年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由于道尔顿新原子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他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上大学期间,门捷列夫不幸患了一种病,这种病使他经常流血。虽然门捷列夫一天天的消瘦和苍白了,可是,在他贫血的手里总是握着一本化学教科书。那里面当时有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名字的光荣。”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但这些阻碍和病痛反而更激发了他不服输的精神,最终战胜了病魔和一切研究上的困难,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哈佛人生智慧:

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困厄,也不能臣服于其中。成功者的一贯姿态是,跌倒后爬起再战,寻找下一个奋斗的“亮点”。生活中,我们要做一名强者,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既不因厄运而垂头丧气,也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

文学素材来自贫苦的生活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农民,为人善变,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巧妙钻营,当上了图尔师的军需官,最后混迹银行界,家庭逐渐兴旺起来。

1797年,年近50岁的老巴尔扎克娶了年方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这就是巴尔扎克的母亲——萨朗比埃。

巴尔扎克虽然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稍大一些便被送到旺多姆教会学校寄读,过着极其严格的幽禁生活,学习的制度古板而严肃,教师冷漠而残酷,回到家以后的巴尔扎克并得不到父母的宠爱,有的只是接连不断的白眼和呵斥。

巴尔扎克对母亲先是害怕,后是冷淡,最后发展到憎恨。他说:“我从来没有母亲,她实在太可怕了。”

法科学校毕业后,巴尔扎克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要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但这一切苦难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在巴黎的圣安东郊区,莱特居耶尔街9号五层楼的一间阁楼是巴尔扎克献身文学的起点。1820年,《克伦威尔》创作的失败,使他的生计受到了影响,父母也向他发出最后的通牒。为了生存,他决定与“魔鬼”订立契约,“卖文”为生,发表了许多“日常消费”的浪漫小说,这些小说光怪陆离、杂乱无章、粗制滥造、平庸无奇,但发表时他用了笔名。

巴尔扎克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很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1829年3月,巴尔扎克的《朱安党人》问世,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作品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以及军事细节方面都显示出伟大小说家的才华,为巴尔扎克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1830年到1832年之间,作为文坛新秀,忍受贫穷生活的巴尔扎克接连创作了17个中短篇小说,显示出了惊人的创作速度与才华。以后的岁月,他更佳作迭出,特别是《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以及《幻灭》的发表。而这些佳作的素材,大多源于他捉襟见肘的日常生活。

哈佛人生智慧: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个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离不开与苦难的厮杀,离不开勇往直前的精、气、神,以及相信自己定能战胜苦难的信心!对待苦难,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挫折、逆境,越挫越勇,脚踏实地战胜困难,这样我们才能早日担负起重任,走上独立和卓越的道路。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是前苏联(现在俄罗斯)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11岁就不得不为了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各种粗活累活他都做过。也正因为如此,贫民窟和码头就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从小就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恰恰对他以后革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高尔基生活的很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刻苦的自学文化知识,他和妈妈住在一栋两层的简陋的房子里,而那间狭窄的上层阁楼就是他学习的天堂,也是在这里,高尔基写出了《海燕》、《鹰之歌》等一系列著名的作品,指引着苏联的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高尔基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热爱文学,热爱创作,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对言论控制的非常严格。他的文章因为大都反映的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所以总是不能发表。可是高尔基仍然抓住一切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他的思想,号召大家进行革命,推翻残酷的资产阶级统治,码头、街口、教堂……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孜孜不倦足迹,回荡着他慷慨激昂的声音。直到1892年,年近七旬的高尔基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真正地登上了文坛。

1901年,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也是预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即将开始的旗帜,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但苦难似乎并不怜悯受苦的人,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的身体状况非常的差,但是他仍然坚持写作。这个时期,他不仅写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还有一部在病榻上直至去世仍未完成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就像他笔下海燕一样,环境越是艰难越是危险,他就越积极越勇敢。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早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哈佛人生智慧:

“命运在自己手里”,就会对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就会对人生的逆境和顺境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就会看到事物的变化是相连续的,逆境是顺境的准备,顺境是逆境的铺垫,顺境中可能埋伏着逆境的因素,逆境中可能积累着顺境的因素。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遭遇了诸多坎坷,而正是这些坎坷使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

1809年到1811年之间,拜伦出国作东方旅行。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虽然这首诗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认识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这种情绪在他受到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猛烈攻击以后变得更加严重。

除了遭受政治压迫之外,在1811年-1816年期间,拜伦还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狭碍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

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拜伦不但没被打倒,反而以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为素材,写出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佳作,以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哈佛人生智慧:

不要轻易地就对生活绝望,把灾难当做一所学校,把逆境当成营养,敢于为自己冒一个大险,结果可能你就抓住了机遇,营造了生命的春天。

被侮辱的史坦雷先生

许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他在一家著名的五金公司当收银员。虽然每个月领着极微薄的薪水,但他仍然心满意足地卖力工作。因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使自己步步高升,最终达到前途无限。

小伙子做起事来,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处处小心留意,想把工作做得十分完美。他希望能够获得经理的赏识,提升他为推销员。但谁知他的经理对他的印象却恰好相反。

有一天,他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了一顿训斥,经理告诉他说:“老实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但你的臂力健硕无比,我劝你还是到铁厂里当一名工人去吧!我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一番训斥侮辱,对于那位小店员真如平地惊雷。他想不到素来自以为做得不错的成绩,会得到这样相反的结果。

一个年轻气盛的人,踏入社会不久,便遭受这样严重的打击,换了别人谁都会受不了。他们定将气得暴跳如雷,从此做起任何事情来,都要抱着消极的态度,不肯“劳而无功”了。但那位青年并没有这样做,他虽被辞退,但仍有他自己的理想。他要在被击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争取更大的成绩。

“是的,经理,”他说:“你当然有权将我辞退,但你无法消磨我的意志。你说我无用,当然,这也是你的自由,但这并不减损我丝毫的能力。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公司,规模比你的大十倍。”

他并没有吹牛,他说的句句是实话,从此他借着这次受辱的激励努力上进,几年后,果然有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史坦雷先生。

假使没有这次的刺激,史坦雷先生当然也会努力奉公,力求上进的,但即使他能如愿以偿,结局也不过是他成了一名五金公司的推销员而已。可是他在经理的一顿训斥后惊醒,立刻打消了他那“心满意足”的心理,抓住了更大的目标。这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功。

哈佛人生智慧:

有时候,严重的打击往往能够使我们获得莫大的益处。侮辱和挫折击不倒有志气的勇士,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勇气,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