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足部按摩疗法
5029300000011

第11章 内科病症按摩治疗方法(3)

十六、头痛

凡因颅内、外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称器质性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而无病理变化基础的头痛,称为非器质性头痛或官能性头痛。

所谓器质性病变,是指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意外出血、动脉硬化、脑外伤等。器质性头痛疼痛加剧时还可导致呕吐、复视、大小便失禁、视力减退、神志不清、瘫痪。另外,屈光不正、青光眼、副鼻窦炎等引起的头痛也属器质性头痛。

官能性头痛是由精神过度兴奋、抑制失调、情志不畅、郁怒引起。这类头痛无固定部位,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遗精等神经衰弱症状。

此外,中毒和体内代谢障碍也可导致头痛。

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产生头痛的主要机理,大致可分为5类:1、颅内压改变性头痛(颅内高压性头痛和颅内低压性头痛)。2、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3、血管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性头痛)。4、脑动脉硬化性头痛。5、外伤性头痛。其中以第2、3类最常见,而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故人们往往称其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据统计,这类头痛约占临床头痛的90%左右。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三叉神经、额窦、脑干、鼻、脑垂体、头、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131)。

2、基本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压双脚的大拇趾趾腹,即头(脑)、额窦、脑干、脑垂体、三叉神经、鼻,每脚约10分钟,严重者可加按压肾、膀胱、输尿管反射区10分钟,每日l~2次。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头痛者应忌烟、酒、咖啡、巧克力、辛辣等热性、兴奋性食物,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孕妇、高血压、冠心病者要慎用止痛药。

3、避孕药丸有引发和加重头痛的作用,头痛时应停服之,以观察头痛病情的变化。

4、突然出现剧烈痛,兼有手足冰凉,呕吐常常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表现,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检查。

5、长期慢性头痛,治疗前应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脑肿瘤等病症。

(三)辅助疗法

1、用拳头轻轻敲打足底,每次5分钟,每日2次。

2、用烟灼法烟灼足窍阴、内至阴穴l0分钟,每日2次。

3、通过踏板刺激足部10分钟,重点为公孙、涌泉,每次l0~20分钟,每日3次。

4、扭转脚踝,用手抓住脚掌,向上扭转,尽量使脚心朝上,然后向下转,如此反复,以使脚踝呈车轮状,并且像骑自行车一样,分别以每个脚踝为"轴"交替扭转,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

十七、失眠

失眠,中医称"不寐",西医称"神经衰弱症",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失眠指的是经常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或睡后梦多,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有严重的患者还夜不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衰弱、过度的悲哀和焦虑、过度的兴奋、难以解决的困扰、意外的打击等,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难以入睡而产生失眠。

长期失眠易引起心烦易乱,疲乏无力,甚至以头痛多梦自汗,记忆力减退,还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并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其主要的病理机制都是心、脾、肝、肾功能失调。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

肾、肾上腺、膀胱、输尿管、脑垂体、腹腔神经丛、甲状腺、甲状旁腺、生殖腺1、生殖腺2、心、肝、脾、胃、大肠、小肠、失眠点(132)。

2、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肾、肾上腺、膀胱、脑垂体、生殖腺1、生殖腺2、肝各3分钟。

(2)推按输尿管5分钟,方向为足趾朝足跟,用力要求同(1),速度每分钟30~50次。

(3)依次点按腹腔神经丛、甲状腺、甲状旁腺、心、肝、脾、胃、大肠、小肠、失眠点各2分钟。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调整并放缓生活节奏,避免精神紧张。

2、临睡时饮适量热牛奶或莲子粥。

3、起居和饮食要有规律性,积极锻炼身体,气功修炼以动功为宜。

4、每日按摩2次,两周为1个疗程。

5、按摩反射区,用力可稍重,以酸麻胀痛为宜。

6、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失眠,按摩与肾脏相关的穴位必不可少,而且要多按常摩。

(三)辅助疗法

1、用拳头敲击失眠穴和涌泉穴各100次,但不能过度刺激,一般每日1次。

2、揉搓足大拇趾、第四趾各l0分钟,每日2次。

3、仰卧,双脚向上抬起,双脚底相对并拢,用劲对搓,持续20次左右,脚底发热时,两手掌也对搓数次。

4、坐位,赤脚,两小腿下垂,单腿前后摆动,与地面摩擦,双腿互换,脚底热为止。

5、右脚脚后跟依次从左脚拇趾踩到小趾,力踏5~6次,然后换脚,用相同的方法踩右足趾,如次反复l0分钟,每日3次。

6、足踝向内、外回转运动各100次,每日1~2次。

十八、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等症状,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大多数发病于16~40岁之间,两性发病数无明显差异。

神经衰弱多见于中年人,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多数患者体质瘦弱,身体瘦长,骨骼细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较小,植物神经易兴奋,血管运动功能不稳定,血压常偏低,性格多不开朗,有胆怯、自卑、敏感、多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等特点。国内资料表明,与本症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回忆联想增多,休息和睡眠长期无规律,易疲劳健忘、多梦易醒、白天思睡、头脑昏胀、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伴随这些因素的思想负担和不愉快情绪。躯体有消耗性疾患时也有助于神经衰弱发生的倾向。个性有缺陷,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衰弱。所以,本病可能是精神因素和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1)易兴奋、易激惹。(2)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3)头痛、部位不固定。(4)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恶梦。(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6)继发性疑病观念。

本病如处理不当可迁延达数年甚或数十年。如遇新的精神因素或休息不足,症状可重现或加剧。但经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积极、及时治疗,指导病人消除病因,正确对待疾病,本病可达缓解或治愈,预后一般良好。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肾、头、胃、膀胱、输尿管、小肠、直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133)。

2、基本按摩手法:

(1)揉按两足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各5分钟,每日1~2次。

(2)加按压胃、十二指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直肠等反射区各3分钟,每日1~2次。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治疗神经衰弱最重要的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是必要的,而且神经衰弱者应坚持长期足部按摩。

2、要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学习和工作过于紧张,做到劳逸结合。

4、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

5、饮食方面,要保持适当的营养,如一定量的蛋白质,足够的热量,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三)辅助疗法

1、把一圆球或小木棍放在脚心下,来回搓动,每脚约2分钟,每日1~2次。

2、足后跟踩踏脚趾,先用右足后跟依次从左拇趾踩到小趾,用力踏5~6次,然后换脚用相同的方法踩右脚趾,如此重复做1 0分钟,每日2次。

3、先用温风对准足心直到足部产生灼热感时拿开,待灼热感渐渐消失,接着第2次,如此反复进行,一般进行1 0~1 5分钟,每日l~2次。

4、盘腿坐或坐在椅子上,把一只脚放在膝盖上,用拳头不断地敲捶脚掌,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只脚敲捶次数最好在100次左右。

5、先将两脚伸直,然后开始两脚前后摆动,且与地面摩擦,摆动次数至脚感觉发热为止。

十九、焦虑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患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焦虑症,以原因不明、无固定对象的焦虑、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怒,严重者似有大祸临头之感。同时伴有坐立不安、无所适从及心悸、出汗、躯体不适现象。焦虑症可以是持续性,亦可呈发作性。属于一种神经症状。

中医认为,神经症的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或体质衰弱所致。两者均可导致脏腑亏虚,使五脏所藏之神不安而见本病诸症。五脏亏损,阴阳失调,故本病常延搁时日,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肠、胰、心、大脑、额窦等反射区(134)。

2、基本按摩手法:

(1)用大拇指连续推按肾、输尿管、膀胱等3个反射区,即用大拇指从肾反射区推按至膀胱等反射区。每次每脚每三穴推按5~1 0分钟,每日2次。

(2)用大拇指从胃反射区经十二指肠反射区推按至胰反射区,要求同(1)。

(3)用拇指,中指遂趾捏揉额窦反射区,每趾捏揉2~3分钟,每日2次。

(4)按揉大脑和心脏反射区,每次每反射区1~2分钟,每日2次。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避免用脑过度,进行适量运动,保持神经功能的平衡。

2、保持乐观情绪,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和适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

3、病情严重时,应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三)辅助治疗

1、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置于前额正中央,紧贴皮肤,分别向两侧捻至太阳穴,反复操作5分钟。

2、用手掌心着力,紧贴膝关节周围的皮肤上,进行自上而下,自内侧而外侧连续不断的往返摩擦,要有一定的透力和节律。均以膝部温热感为度,两侧交替进行。

二十、癔病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是神经官能症中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病症,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

癔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发病诱因常为精神创伤。另外,颅脑外伤、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健康状况不良等均易促发本病。发病症状为痉挛抽搐,偏瘫截瘫,或狂叫乱呼,捶胸顿足,或纵声高歌,尽情说笑,不管地点场合时间,或装神扮鬼,娇柔做作,无尊无幼等等。

本病愈后一般良好,但易反复发病,癔病患者都具有强烈多变的情感,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显示性,特别富于幻想。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大脑、额窦、小脑及脑干等反射区(135)。

2、基本按摩手法:

(1)由上而下揉按腹腔神经丛、小脑及脑干、大脑等l反射区,每次每脚反射区1~2分钟,每日2次。

(2)对位于双足五趾靠前端的额窦反射区,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1分钟左右,每日2次。

(3)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等反射区各2~3分钟,每日2次。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足部疗法对解除癔病发作和防止复发疗效较好,平时用轻中度手法按摩足部穴位区,手法由轻至重,以加强其适应性,防止发病。

2、治疗环境要宁静。

3、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三)辅助疗法

1、发病重时重掐手足指甲,捻拔各指。

2、重掐手掌侧劳官、小鱼际穴1~2分钟,每日2次。

3、患者歇斯底里时,膻中多半会有压痛感。因此,医者应先以中指轻轻指压,再慢慢加力。

二十一、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病因未完全明确的、临床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本病多发于成年及老年人,70~80%病人在40岁以上发病。女略多于男,多为单侧面痛,仅3~5%为双侧。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为中耳炎、牙痛、脑血管病、肿瘤、鼻窦炎、眼病等引发。

三叉神经痛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兼见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急躁易怒、腰酸无力,遇热遇冷则疼痛加重;患者面部有疼痛敏感点,说话、进食、刷牙、洗脸、表情运动,甚至微风指面就可以引起疼痛。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本病中医称为"面痛"。由于阳明经络受外感风寒、风毒传入而凝滞不行,故引发面痛,或由于情感内伤,肝火通达,郁而化火,上扰所致。气血淤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临床以肝胆风火和阳明燥热者多见。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与肝、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引起肝风,或过食炙炸辛辣,引起胃火熏蒸,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气血淤滞而引发。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之症,至今尚无特效疗法。足部按摩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可减少疼痛发作的次数,减轻疼痛。如能持之以恒,也有治愈的机会。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足部按摩只是一个辅助方法,以止痛为目标。

(一)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1、相关反射区:三叉神经、大脑、脑干、肾、输尿管、膀胱、肺、鼻、眼、耳、口等反射区(136)。

2、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三叉神经、大脑、脑干各反射区2分钟,肾、膀胱反射区各1分钟,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1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推按肺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4)点按鼻、眼、耳、口各反射区半分钟,要求同(1)。

(5)重复(1)、(2)、(3)。

(二)注意事项及要求

1、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2、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等食物,忌烟酒。

3、适当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4、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明原因再进行治疗。

5、足部按摩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持续几个疗程后,如症状明显减轻,可改为每天1次,直至痊愈。

(三)辅助疗法

1、配合按摩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各半分钟。

2、取坐位,自眼下始到下颌角上,先用拇指掐法进行操作约1分钟,然后用拇指按摩约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