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好心态胜过好医生
5037700000037

第37章 医治心病,还需心药——常见的心理疗法(5)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可以经常看到,凡是性格幽默风趣的人,大部分是快乐的人、充满希望的人。他们对待一件不顺心的事,往往一笑置之、不以为意;他们会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地把事情办好。而那些性格过于拘谨的人,却会因碰到不顺心的事情而烦恼、愤懑,闷闷不乐;有的甚至总是记住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唉声叹气,自怨自咎。幽默的人,会笑的人,处在任何沮丧困苦的逆境中,都能将紧张情绪缓冲掉,而保持轻松的自信的心情,从而降低心理压力,缓和内心冲突,排除内心的抑郁,不至于因此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困境中。

因此,有人将幽默、笑,叫做“精神上的消毒剂”。笑、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

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悲哀忧愁的时候,多么好的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即使勉强地吃下去,也会感到胃里膨闷胀满,难以消化。这就是因为悲伤和忧愁,通过大脑影响了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产生了生理上或者病理上的改变。

研究幽默与笑的一位心理学家说:“笑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驱除疲劳、排除忧虑、解除烦恼、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又因为笑可以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时面颊红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显得格外年轻动人。”

心理学家认为,凡是发自内心、触动情感的“真心诚意”的笑,不管它是开怀纵情的大笑、含蓄深沉的浅笑、含情脉脉的微笑、风趣十足的一笑等等;只要它们能够迷人、动人、感人,就可以程度不同地达到心理治疗的疗效。

那么,人应该怎样笑法?心理疗法的“笑”是这样解释的,笑起码应该有两个必须重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应该笑的自然,不要勉强,不要为了笑而笑。第二、当你认为可笑时,就尽情地去笑好了;至于怎样笑,完全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是笑的自然、大方,也无须过多地考虑笑的方式。

运用“音乐疗法”消除忧虑

埃及的古书里,曾记载把音乐当做一种自然药物而利用的事例,认为音乐能够祛邪降福。西方研究音乐心理学的一些学者于是认为,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音乐疗法的国家。

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正式地被公认为心理治疗方法,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最早在美国临床上应用,到了七十年代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美国对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较快,现在有三十九所大学,开设了四年制的音乐治疗专业,专门培养“音乐疗法工作者”。

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已发现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感情,能起重要的作用。《礼记》中的《乐记》写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说:音乐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发人的感情,能移风易俗。《乐记》中还写道;“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大意是说: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大众就会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而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又节奏鲜明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群众便会感到康乐和幸福。

那么,“音乐疗法”究竟有哪些“神奇”作用呢?

根据史料记载传说,一位名字叫做大卫的音乐师,在竖琴上弹拨出优美的曲调,曾使所罗门王忧郁不安的精神宁静下来;同样地,音乐家弹奏作曲家巴赫谱写的戈德堡变奏曲,治愈了凯瑟琳伯爵的失眠症。

波兰作曲家塔迭乌什·纳坦松创办的弗罗茨拉夫音乐治疗研究所,研究者把四百零八名病人分成两组做试验,一组采用音乐疗法辅助治疗;另一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接受音乐疗法的病人用药量显著下降,特别是镇定药和止痛药用得更少。又例如,在国外有人试验,高血压病人听一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血压能下降十三至二十毫米水银柱。英国剑桥大学口腔科治疗室,用音乐代替麻醉剂,成功地拔牙二百多例。在国外,甚至有人用优美的音乐来促进奶牛、母鸡的产奶、产蛋量,以至番茄等的生产量。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终生喜爱音乐可能是长寿的妙方!”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名叫唐纳德·阿特拉斯的医学副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后,在1978年所得出的结论。这位副教授不仅是一位思想活跃的博士,还是一位交响乐的积极爱好者和业余作曲家。他汇编了三十五名著名交响乐队指挥家的事迹,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三点四岁。他说,美国男人的平均寿命是六十八点五岁,因而这个差别在科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外科医生莱歇文博士,在1981年出版了《音乐与医学》这本书。他在书中指出,音乐和医学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仍然是相互密切不可分割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疗中心的里奥里达斯博士说,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辅助手段”,这种提法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所谓音乐疗法,主要是对人的大脑皮层起刺激作用,影响情绪,从而收到疗效。音乐可以使人血压正常、肌肉松弛、脉搏放慢,从而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力充沛,消除紧张、压抑、忧虑和烦恼的情绪。这已经几乎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了。

现代生理学家们发现,人体的各种节奏,例如,心跳时的脑电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和音乐的节奏同步同调。如果播放缓慢、庄重与平静的古典音乐,人们的身体节奏就更能够和这种音乐相适应、相平衡。生理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生理仪器,对心理失常的人进行了观测。结果发现,当他们听舒缓、庄重的音乐的时候,他们的心跳平均至少每分钟减慢五次,血压也稍有下降。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音乐可以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许多人们喜爱的曲子中的许多部分,能诱导出一种使人陷入冥想状态的脑电波,它能使身体活动放慢,全身放松,精神轻松。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婴儿在妈妈哼哼的催眠曲声中,能够甜蜜安详地睡着?为什么当人们身体疲劳时,往往用歌声或者音乐来减轻紧张沉重的感觉?就是音乐可以直接地影响人们的大脑。

如果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讲,音乐疗法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作用,就是因为它用的是“乐音”,而不是“噪音”。噪音对人体的健康会起不良影响,它主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根据试验研究证实,即便是微弱的噪音,也会使人容易疲劳,而减低劳动效率达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个人如果长时期受八贝尔以上的强烈噪音刺激,首先就会使他听觉逐渐迟钝,严重的可能造成耳聋;其次,由于中枢神经不断受到强烈刺激,呼吸、心跳就会加速,因而加重了心肺的负担,产生头痛、失眠等一系列症状。极强烈的噪音,象喷气飞机喷出的气流声,甚至会造成人的死亡。

心理学实验证明,某些特殊性质的音乐,会给人们以特殊性质的“声波信息”,它可以消除大脑的紧张,使脑子的冥想状态趋向于单一化、集中化与秩序化,从而排除了一切杂念的干扰。有些西方古典乐曲就起这种作用。如宗教做祷告时,响起大风琴的缓慢低沉奏鸣曲,或伴有和谐、肃穆的赞美歌曲时,往往会使人整个心灵“无忧无虑”地沉浸在宁静、超脱、升华的感受状态里。正象我国著名美学家兼心理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里所写的那样;“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蕴。它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往往恰合人心的精微的变化。”

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不同的疗效作用。有人试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使人心情平静;而西方现在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乐曲,可以使人近于发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增加人们悲哀、绝望的情绪。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已经觉察到急骤、缓慢、高扬和低沉等不同的音调,能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例如,E调安定、D调热烈、C调表示爱情、B调悲哀、A调昂扬、G调浮躁、F调淫荡等等。

所以,建议人们应该有选择地欣赏音乐。当你感到烦躁的时候,可以听柔和的音乐,它会使你心情宁静下来;感到忧郁时,听听比较雄壮的音乐,促使你兴奋起来。从生理特点来看,人对声音是很敏感的。因此,利用音乐来培养人们的智慧和品德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运用“色彩疗法”消除情绪低落

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西塞尔·斯托克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发明了一种所谓“朝霞彩色电影”。影片专门放映美丽的朝霞,并且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一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忧郁病人,看过这样的电影后,改变了垂头丧气、情绪低沉的消极态度,变成精神振奋、生气勃勃,并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的人。这件事例,足以说明“色彩”能够成为一种心理疗法。

西方《色彩心理学》一书里写道:红色有刺激胃口的作用,可以提高食欲;褐色可使低血压者提高血压;冷色可使激动的人宁静;橙色、黄色可使神经衰弱的人振奋;浅蓝色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可帮助退烧;紫色可使孕妇感到镇定……这些说法,都是经过实验证实了的结论。

把色彩正式地应用在心理治疗上,大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欧洲的一些战地医生,由于苦于找不出医治在战争中罹致神经病的治疗方法,于是开始研究把病房涂抹成各种不同的颜色,“色彩疗法”就是这样地诞生了。

后来,相继地有很多医生,重复试验应用这种疗法。比如,有一位名叫潘赞的医生,他配置了几间有彩色的墙壁、窗户和家具的房间,尔后把一个心情苦闷、沉默寡言的患有忧郁病的患者,关进一间以红色为基调的房间三个小时。结果病人走出这个房间后,竟然变得心情愉快,谈笑风生。

为什么色彩能够帮助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呢?简单说来,色彩所反射出来的光线和X光线,像放射性幅射一样,都是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对人脑可以引起种种反应,于是产生疗效。红色为什么能促进血液循环?绿色为什么能促进血液平缓?原因就是由于这两种颜色的电磁波的波长不一样(红色波长七百毫微米、绿色波长五百一十毫微米),于是人脑对它们的反应也不一样。

另外,当人们接受不同颜色的刺激后,就能使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使下丘脑发出“指令”,减缓或增强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使心脏收缩相应的减缓、减弱或者相反地加速、加强,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国外有人研究证实,让一个正在发怒的人观看粉红色,那么,他的心脏由于不能产生所需要的足够强度的收缩,使他的肌肉放松,精神镇静,怒气就发不出来了。当然,如果让他长久地居住在粉红色的房间里,那样一来,他的内分泌系统就会产生某种不平衡,抑制发怒的效应会逐渐消失掉。

近几年来,国外新兴了一门学科叫做“色彩管理学”,对于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礼堂、住宅的室内外色彩,是怎么样地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另外,还有一门新的现代边缘学科,叫做“技术美学”,在国外也很盛行。它把美学原理应用于生产技术的领域,使美学和技术相结合。技术美学的统计资料表明,在生产工具上涂上适宜的色彩,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百分之二至四。这些都说明,色彩疗法对于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歌德,这位十九世纪德国伟大作家和诗人,在他五十岁创作诗剧《浮士德》的时候,对自然界的色彩现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在1810年出版了富有文学趣味的《色彩学》。歌德在研究色彩学的时候,跑了许多地方。比如,冬季爬上阴森寒冷的哈尔兹山顶,俯瞰落日前后积雪的景色;黄昏时走进打铁铺,观看烧红的铁块在鎯头底下迸发着火花的现象等等。这些,对陶冶歌德的情操,美化他的心灵,对创作出感人的诗剧《浮士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精神作用。

运用“气味疗法” 可使心情舒畅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里,有大量的不同气味在弥漫着。它们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激发起爱或恨、悲或喜等等不同情感,甚至会改变人们的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匪徒嗜血成性,他们在血腥气味中,变成了杀人狂。花前月下,男女青年心心相印,海誓山盟,在促进爱情发展的心理背景因素中,芬芳扑鼻的香花,也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促进作用。它刺激男女青年的嗅觉神经,引起他们产生心旷神怡、快乐无比的情感,为爱情升华提供了良好的外因条件。

每个人对气味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科学家们的实验证明,大多数人至少可以辨别四千种不同的气味,有人甚至可以辨别出一万多种。这是因为鼻子的嗅觉细胞直接连到大脑里最基本的部位。这个部位,过去叫做“嗅脑”,现在改做“边缘系统”。它可以调节运动肌肉活动以及性欲、饥饿,甚至复杂的情感或情操。

在国外,有些科学家发现了气味中有“传激素”,这种传激素使很多生物用来作为嗅觉沟通。比如,猫能用它的面颊蹭你的大腿表示欢迎和亲热;狗会摇头摆尾也是表示对你的亲热和欢迎。这些都证明气味能够起沟通交往的作用。你如果有意地把你养的猫或狗,抛弃在很远的“荒郊野外”,过不了多久它们仍会“找上门来”,重返它的“家园”。道理仍然可以用气味中有“传激素”来加以解释。

记忆心理学曾讲到一个观点:嗅觉记忆在记忆当中分外清晰。很多人可以清楚地记得童年时代的气味,并且可以由这种气味而勾引起美好的、厌恶的复杂的情感。在这里有人也许会问:“气味”和人们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大约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清新的空气中醒过来,感到心情舒畅爽快;而在充满汗臭甚至夹杂着狐臭、脚臭味的拥挤车上,则会感到阵阵头晕恶心,思绪烦乱;在弥漫着酒香、鱼香、肉香的“气味”中,又会感到节日带给人们的欢乐和愉快。有些气味使你心神宁静;有些气味使你烦躁不安;有些气味使你精神振奋;有些气味使你昏昏欲睡。

为了人的心理健康,建议人们多在树林中、花丛边散散步,闻闻花香会使你感到心情愉快,让芳香扑鼻的花香刺激你的嗅觉神经,引起你的欢快情绪。当然,由于花的种类不同,人们对各种花香也就会产生不同的香感。例如,兰花、晚香玉发出幽香;桂花、玫瑰、茉莉散放浓香,夹竹桃、洋绣球有强香;丁香花是清香,等等。在百花之中,人们最爱玫瑰花香,就是因为玫瑰花香的浓度适宜,闻它特别愉快,没有刺鼻的感觉。

为此,建议人们无论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养几盆花,它可以使你赏心悦目,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