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41

第41章

6.曾经背叛你的人时——

要跟他好好聊一聊,因为若不是他,今天你不会懂这个世界;

7.曾经偷偷喜欢的人时——

要祝他幸福,因为你喜欢他时是快乐的,不是希望他幸福快乐吗;

8.匆匆离开你人生的人时——

要谢谢他走过你的人生,因为他是你精彩回忆的一部分;

9.曾经和你有误会的人时——

要趁现在弄清误会,因为你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解释清楚;

10.在和你相伴一生的人时——

要百分百感谢他爱你,因为你们现在都得到了幸福和真爱。

中华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上有多少得意官场、风流倜傥的文坛大家,但也有空有满腹珠玑而不得志、郁郁寡欢的郁闷文人。

我们来读一读中国古代最郁闷的十大文学家,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心得呢?

1.战国时期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大诗人。“楚屈原,赋离骚,投汨水,品格高”。他是够郁闷的,被小人上官大夫进了谗言,又被楚怀王流放。最后国破人亡,慷慨赴死,连命都搭上了。

.一是他有点自恋,你看《离骚》里写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翻译成白话就是:“的血统真高贵呀,我的生日真吉祥!我的外表帅呆了,我的名字也真棒!我不仅很内秀啊,而且还很有特长!”你说他有多么的自恋啊!二是屈原是宁折不弯,但宁折不弯的背后恐怕还有点心高气傲,视同僚如草芥,所以他的郁闷有点自找。三是他毕竟跟楚王沾亲,出身高贵,前半辈子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又位高爵显,当过楚国的高官,活跃在战国末期的政治舞台上。他被楚怀王信任过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他在有生之年也算部分实现了人生理想的。

2.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哀莫痛于伤心,诟莫大于宫刑。

司马迁继承父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令虽然官位不高,但对他来说足够了。他的遭遇是尽人皆知的。当时飞将军李广有个孙子——李陵,跟匈奴打仗,寡不敌众,迫不得已投降。汉武帝要诛他九族,实在太过分。司马迁于心不忍,只是出于人道主义多了一句嘴,便招来横祸,被施宫刑。这当然是奇耻大辱,何止郁闷。这还不算,武帝还特意给他安置了一个官职——中书令。这个官在汉代一般都是由宦官充当,像是故意羞辱司马迁。

司马迁的郁闷是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郁闷和摧残,但是他到最后应该不怎么郁闷了,因为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已经实现。他不就是为了《史记》而降生的么?别人是壮志未酬,司马迁是壮志已酬,从这一点看,他是幸运的,没什么可遗憾了。

3.西晋时期的阮籍: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有家学,父是建安七子之一,己为竹林七贤之首。他相貌瑰伟,风度不俗,是魏晋时期有名的美男。司马氏早准备了官职虚位以待,巴不得笼络了他来给朝廷撑撑门面,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去朝廷报到。可这些也不能给他带来丝毫的慰藉,他不仅郁闷,而且简直是焦灼和痛苦。他会在夜阑更深叹息沉吟,会到深山里长啸抒怀。他醉饮终日,穷途痛哭,种种的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都可看做他内心苦闷的外化。

阮籍之所以活得这样烦恼,一是环境的险恶令他壮志难酬。他有强烈的用世之心,要是没建功立业的念头,他怎会登高四顾,喟然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二是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令他痛苦不已。环境再恶劣,总有人过得悠然陶然。他是中国第一个有悲剧意识的大诗人。他喜欢像个哲学家那样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苦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迫近。那些如花美眷、高名厚利,一切的一切都转瞬即逝,意义何在?他传世的五言祖诗,主旨是遥渺的、感情是低沉的、背景是枯寂的,人生是阴冷的。

4.唐朝时期的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在四十五岁那一年死去。对于政坛来说,他的早逝无足轻重,但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却意味着一颗巨星陨落。李商隐的悲剧并不在于他的天才薄命,而在于他那终其一生都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人生困境。

李商隐死在唐代倒数第五个皇帝宣宗时期。唐宣宗是个明主,人称“小太宗”。在他的治理下,这个曾经煊赫万分的大唐帝国似乎有了中兴的迹象,但事实证明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经受安史之乱、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的唐朝再也没能重现贞观、开元盛世。但是在诗歌领域,李商隐的出现,却掀起了唐诗的第三座高峰,足以跟盛唐、中唐鼎足而三,在这个诗的朝代即将退去的时刻,留下了一抹耀眼的余辉。

虽说李商隐也有过考进士而名落孙山的经历,但在令狐氏的举荐下,他在二十五岁的年纪如愿金榜题名。他原本是如此春风得意的,但当他和王绮琴情定终身后,一切都改变了。李商隐的岳父,是李党的干将。而李商隐的恩人、兄弟令狐父子是牛党的重臣。他的这场婚姻使得自己今后的政治前途顿时暗淡,李党视他为牛党卧底,牛党认定他忘恩负义。

李商隐是重情之人,怎能忘恩负义呢?他曾经给做了宰相的令狐綯写诗表明心迹,但无济于事。他更不会因为受到妻子的拖累而后悔,看看他写给妻子情诗吧:“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绮琴死后,他到死也没有再娶,这一点,跟一边写悼亡诗词给妻子、一边坐拥红袖,醉入花丛的苏轼相比,实在是真切得多。

李商隐在牛李两党都有广泛的人脉,一方有他的恩公、兄弟;一方是他的岳父、爱妻。他对两方都抱有极其真挚的情感,但两党的势力却都要对他进行打压、弹劾。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悲哀。如果他能拿出无毒不丈夫的气概,挥刀斩断和其中一方的关联:要么令狐氏恩断义绝,要么跟妻子分道扬镳,都可以让他摆脱这种困境,从而平步青云,但是他做不到。

5.唐朝时期的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关于陈子昂为什么如此郁闷,乍看起来他是不应该的。首先他家境好,万贯家财;其次科举顺,进士及第。按说不该哀叹人生困顿、怀才不遇了。而且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王朝将近鼎盛时期,四夷臣服,也不用像陆游那样为了重整江山殚精竭虑。但他还是高兴不起来,这只能解释为个人气质使然了。陈子昂始终对现实不满,而能改变现实的人。他相信首选是自己,但是他这匹千里马、这块大金子没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直言诤谏,每忤权贵。给武则天献计献策,但不被重用。还跟朝廷显贵、武则天的亲戚结下了怨恨。最后两度入狱、迫害致死。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陈子昂有一首《登幽州台歌》,千古绝唱。人都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但陈子昂登高,他感受到的却是难言的苦闷和孤独。那是庸碌的芸芸众生永难体味的自视甚高者的独白。

6.唐朝时期的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不是个讨年轻人喜欢的诗人。因为他总是愁眉苦脸,满腹苦水,不像李白那样朝气蓬勃的。他每吃一口饭,就会思圣君,想皇上现在饿不饿啊?看见个茅草屋,就要哀黎元,想什么时候百姓才能住上豪华别墅高高兴兴的呢?杜甫的思想境界很崇高,崇高得有点像观世音。

杜甫这辈子就相当悲。他的祖父杜审言做过宰相,但到他这代一点光都没沾上,很郁闷。杜甫想不靠裙带关系也罢,他才高八斗,有恃无恐。杜甫在诗里回忆,说他年轻时候在公众面前提笔作文的时候,人们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要争相拜读,场面之宏大简直不亚于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磨墨。但结果怎样?一代诗圣竟连个进士都没考上,只有靠着在四川做官的朋友的帮助才勉强安顿下来。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境况不佳,他没钱买酒还欠了许多债;他没钱盖瓦房只能住草屋,他的小儿子也饿死了。杜甫哭了,诗里写得明明白白“少陵野老吞声哭”,确实伤心。

7.南宋时期陆游:壮志病来销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从那首《示儿》开始,陆游便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一副挥之不去的爱国印象: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在咽气之前,还颤颤巍巍吟诗一首,嘱咐他儿子,等宋朝把东京汴梁打回来那天,烧香的时候可千万别忘了告诉他。可惜南宋不争气,连陆游儿子的儿子也没能等到这一天。

陆游的遗愿没能实现,是够郁闷的。不过他一生所经历的闷骚还远不止此。譬如陆游年轻的时候考上过状元,但不幸跟权臣秦桧的孙子同榜,结果复试的时候状元就被张冠李戴了,煮熟的鸭子飞了;他做过官,但两次都被弹劾回家;他更乐意披坚执锐,纵横沙场,连做梦都是楼船夜雪、铁马冰河,但朝廷才懒得搭理他。陆游只好回村一边务农,一边做诗,成了老清客。壮志难酬,终老林泉,真是无奈之举。

不过陆游好歹属于士大夫阶层,衣食无忧,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只是因为饱受儒家匡世救民的思想熏陶、出于南宋汉族士子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折磨得抑郁寡欢到临终,郁闷指数直逼杜甫,也够不容易的。

8.明朝时期的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徐渭就是徐文长,他是明朝最伟大的文学家。可以说,在唐朝的王维和北宋的苏轼之后,这样的文学大家实属是不世之才。

徐渭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人里已是稀有,享年和白居易一样。但两人的际遇却是天壤之别。白居易能在“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地方考取功名,鲤鱼跳龙门,虽然被曾被贬过青州司马,但总的来说还是官越做越大,声动帝京,名播海外。徐渭却没这个命,一方面他才名早扬,身手不凡,六岁攻诗书,九岁作文章,有神童美誉;另一方面却蹭蹬科场,屡试不第。从二十出头锋芒毕露,到四十不惑,屡战屡败,无出头之日。科举对人性的扭曲不言而喻,无需多说。为求生计,他这样一个狂傲自负,嫉恶如仇的人只好给官吏做入幕之宾,难免写些官样文章。这种知行的歧出酿造了他人生的悲剧。他开始精神疯癫,先后自杀九次,用利斧击破头颅,以利锥刺破双耳,均未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又发狂杀害妻子,锒铛入狱七年。晚景凄凉,卖字画为生,孑然一身,抑郁而终。死时仅有一只狗伴其身旁,床上连完好的席子都没有。

徐渭毕生潦倒、愤懑、孤独,死难瞑目。身后却声名鹊起,煊赫万分。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郑板桥、齐白石诸人都献心香一瓣,恨不能与之生逢同世,唯其马首是瞻。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为之作传,说他“胸中有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堪称痛彻骨髓、入木三分。

9.清朝时期的汪中:自是浮生易漂泊,不因霜露怨蹉跎

汪中是清朝的大才子。他才高学富,天资卓绝。是早熟的天才、士子的骄傲。但他命却很苦: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壮年的时候,又为了谋生四处奔波,经商、游幕,颠沛流离;到了晚年又一身的疾病,享寿不长。终其一生,没过几天舒坦日子。

汪中学问之大,大到可以检校《四库全书》,这跟戴震、纪晓岚有一拼了。他令科举考官震惊,觉得这考生简直能做自己的老师了。但汪中不仅没能中进士,甚至也没能中个举人,这也真是桩奇事。汪中的文章写得漂亮,尤其是骈文,漂亮到什么程度,清朝有个大学者说他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就是这样一个骈文妙手,学术巨匠,却始终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但是他的诗却温存得令人诧异。他的诗里没有怨言。他根本不像屈原那样痛斥昏君、奸党,他至多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哀伤。在压抑人性的社会里,他懒得申辩了。

10.清朝时期的黄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字仲则,一般都叫他黄仲则。黄仲则和前面说的汪中是好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汪中是个大才子,黄仲则也是个大才子。汪中一辈子过得很心酸,黄仲则这辈子过得更心酸。汪中只活了四十九岁,黄仲则只活了三十五岁。

黄仲则精通书画,工于诗文。才高一世,遍学古今。但他跟汪中一样,也是屡试不第,四处碰壁,时乖命蹇,落拓平生。

那么,怎么评价黄仲则呢?如果清朝词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可能是纳兰性德;如果清朝诗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可能是黄仲则。清朝有许多大诗人、大词人,但他们的创作完全比不上这两个人用情之深。许多女生都喜欢纳兰性德,因为其词情真,其词凄美,让人意乱情迷。黄仲则的诗就多让人意乱情迷。这两人很相似。虽然他们地位迥异,一个是满族贵胄,一个是布衣诗人,但却都是极其深情的人,这种人一般不会享年太久,纳兰也只活了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