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那么,和珅究竟是怎么样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以致成为富可超国的大贪官呢?我读出了他的“出众之处”有五处:
第一,相貌出众
据《清宫遗闻》和《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做太子的时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貌若天仙的妃子,正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忍不住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是怎么回事啊,就用梳子往后去打,正好打到了弘历的额头上。事也凑巧,这么一个打闹的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后见了,就说那个妃子调戏太子,将她赐帛自尽。弘历觉得对不住父皇的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后来,和绅入宫侍驾,乾隆越看和绅越像那个冤死的妃子,一看他的脖子,竟然也有一红色胎记。再一问到年龄,也与那妃子死去的时间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感到十分吃惊。于是,就认为和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的化身。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绅关爱有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他扳倒,死时只有49岁。
第二,才干出众
和绅生于钮牯禄氏旗,属于满洲正红旗,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使他过早的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炎凉,同时也使他对金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钱,才能做人上人。这一认识,为后来他疯狂敛财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了出人头地,还在咸阳宫官学读书时,他就奋发努力,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他日后进入清朝政坛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据说和绅身材忻长,眉清目秀,仪表堂堂,不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的干练之材,而且以最会理财、敛财专长。在他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和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扭亏为盈;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收入所得,全部并入内务府特别收入,以满足乾隆骄奢淫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乾隆自称儒雅皇帝,和绅相貌俊俏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也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会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备的中堂啊。
第三,攻心出众
当然,只靠本事还是远远不够的,和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绅在乾隆面前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既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唾,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绅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大盗”。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第四,抱腿出众
古语讲:“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原因就在于,狡吏和贪官的胆大妄为,都是对下不对上。在皇帝面前,他们绝对都是清白廉洁的好官,他们聚敛的钱财都是在“合法的”、“正当的”幌子下进行的,绝对让人抓不到把柄。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和珅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着封建官场机制的深层问题。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只要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贪官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些狡吏和贪官们都深深地懂得,皇帝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只要把功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这棵乘凉的大树和保护伞,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其他大臣的弹劾攻击,还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恶为是非善恶,皇权至高无上,和绅抱了乾隆的粗腿,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第五,贪婪出众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清朝一个著名的外交家薛福成,写的一本书叫《庸庵全集》,他这《庸庵全集》里面专门有一节《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看看和珅家被抄的时候,他们家有多少家产: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纯金、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合十万两),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合566万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铜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大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珊瑚树11支,绫罗绸缎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器和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金子做的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和珅的家产一共有11亿两。而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才有7000万两,和珅的家产相当于15年清朝的国库收入啊!
这些,是我读和珅的粗浅看法,您以为呢?
【79】刘罗锅的滑稽之道
刘罗锅,就是清朝乾隆朝著名的大学士、政治家、书画家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他出身于山东诸城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刘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说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一门出了35名举人,11位进士,两个宰相。
【一】从政之路
刘墉幼时在老家读书,后随父迁居京城驴市胡同(今北京礼士胡同)。乾隆六年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会试,以第六十四名中进士;殿试以前十名进呈,钦点二甲第二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后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继升侍讲。不久,因受父亲株连入狱,逾月获释,降为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刘墉出任安徽学政,乾隆皇帝赠诗相送“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三年后调任江苏学政,后授山西太原知府。三年后迁冀宁道台,次年因原属下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失察去官,发军台效力赎罪。
乾隆三十四年,刘墉被重新起用为江宁知府。《清史稿》载“授江宁知府,有清名”。就连著名诗人袁枚也在《送刘石庵观察之江右》诗中赞道:“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张口辄诋琪,上手多宽宥。豪强既帖柔,狐鼠亦俯伏。救灾如救焚,除弊如除垢。殷然爱才心,白首还如旧。”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去世,时任陕西按察使的刘墉回籍守丧3年。回京后授内阁学士,先后兼礼部、户部、吏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授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大灾,哀鸿遍野,盗案迭出,污吏横行。刘墉微服私访,一面严劾贪官,革除陋习,连撤两名知县、一个知州。一面勘修城垣,开仓放赈,抚恤灾民,并鼓励民间开采峒硝。很快便库银充实,民丰粮足。
嘉庆二年,刘墉拜体仁阁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职,大学士为最高职务,即民间所谓宰相。嘉庆四年,奉旨查办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案。辅佐嘉庆皇帝整肃朝纲,励精图治,出现了短暂的嘉初盛世。
嘉庆九年(1805),刘墉卒于任上,享年85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寿终正寝,圆满一生。
【二】外号三说
真实的刘墉是否是“罗锅”,史书上并无记载。
我认为刘墉不可能是罗锅。因为,清代的取士、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重要标准的。
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
所谓言,即口齿伶俐,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
所谓书,是指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写一手好书法。
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便于判案。
在这四条标准中,“身”居首位,六根不净之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考的。刘墉系科甲出身,并且参加过乾隆皇上主持的殿试,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可以推测刘墉绝不会是“罗锅儿”。
至于罗锅的来历,主要有三种传说。
一说一回刘墉上朝,乾隆见他叩拜的样子很滑稽,就开玩笑说:“刘爱卿,你往这一跪,不成罗锅了吗?”年逾七旬的刘墉本来背就有点驼,他见皇上当众取笑,就扑通跪下,高呼:“臣谢主隆恩。”乾隆问:“你谢什么?”刘墉回答:“谢万岁封我罗锅二字。按大清律例,皇上封大臣一个字,一年多加一万两俸银,今皇上封臣‘罗锅’二字,每年可多收两万两银子,岂不该谢主隆恩吗?”乾隆见刘墉讨了便宜,便想趁机挖苦一下刘墉,将银子再赚回来,就说:“朕素闻刘爱卿工诗善对,朕现以‘罗锅’为题赋诗一首,你若八步之内和上,朕就给你两万两银子。”便题曰:赐名罗锅并未冤,口在胸膛耳在肩。抬头难得观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刘墉不慌不忙,和道:驼生脊峰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背驼皆因读书多,满腹经纶背后藏。文韬武略辅明君,背负乾坤保国邦。不过,这两万两白银,刘墉可没拿回家,而是全部捐回山东老家救济了黄河水灾,于是“刘罗锅”的外号便流传开来。
二说刘墉殿试时名列第一,和珅(比刘墉小31岁呢,可能吗?)见刘墉弯腰驼背像个罗锅,就取笑他是残疾人,不能当状元。乾隆想试试他的真才实学,就让他以自身为题作首诗,刘墉当场作诗:背驼负乾坤,腹内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抚社稷,涂脑报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圣贤人?结果龙颜大悦,钦点刘墉为状元。
三说刘墉是两朝元老,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因此被嘉庆皇帝尊称为刘阁老。但诸城方言中“阁”和“锅”音不分,于是以讹传讹,阁老变成了“锅腰”,当地方言叫罗锅就叫“锅腰儿”,于是刘墉也就成了御封“刘锅腰”,后来京城一带的说书艺人翻译成北京话就成了“刘罗锅”。
当然以上都是传说。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罗锅之人心眼多、良心正,再经过说书、唱戏的艺术加工,传说中的刘罗锅和历史上的刘墉,当然就会有一些区别了。袁枚《随园诗话》的批注者舒坤曾说“刘有‘刘驼子’之名”,看来也并非全无依据。
不管怎么说,刘墉、刘罗锅就是一个正义之人、爱民之官、忠君之臣、刚正之身、智慧之魂。
【三】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