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李清照的人和她的作品,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啊!
据有关专家点评:李清照作为婉约词宗,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83】女丞相的魅力之道
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才气、权势和风流韵事的女性,她的一生虽然只活了46岁,但是充满了坎坷、传奇色彩。她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史称“巾帼首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她独一无二的“魅力”,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不幸之中的幸运
上官婉儿(公元664~710年),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是唐高宗李治时代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役使。上官婉儿随着宫中女官读书识字,异常发奋刻苦。到了14岁的时候,上官婉儿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颖,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
仪凤二年(677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而且文章妙语连珠,调叶声和。特别是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十分高兴,赞叹不绝,当即下令免去她的奴婢身份,并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等重要文书,绝大多数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撰拟诏书,参决奏章,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这时她还只是个19岁的小姑娘。武则天掌政前后二十五年,上官婉儿始终追随在她的身边。
【二】多情之中的风情
少女怀春,情窦初开。从来佳人才子,没有不相怜相惜的。上官婉儿游走宫中,见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数20多岁的太子李贤了。因此又有了这样的传说: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然而传说中的爱情即使存在过,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李贤27岁时,被废去太子位。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废黜诏书,正是年仅17岁的上官婉儿替武则天草拟的。宫廷中没有爱情,事实再一次证明,婉儿已经坚定了自己紧跟武则天的决心。而这样的决心将跟随她的一生。
武则天把上官婉儿当作自己的心腹,有时竟然连与张宗昌床榻交欢的事,也不避讳上官婉儿。青春年少的婉儿当然会被刺激得春心荡漾,加上张宗昌貌胜潘安,她怎么能不会迷恋他呢?一天,婉儿与张昌宗正在私相调谑、打情骂俏的时候,被武则天看见了,她怎么吃得下这种醋意,怒不可遏地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的前髻,扎伤了婉儿的左额。武则天愤怒地骂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这个小白脸机制灵活,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也学着用红胭脂点缀前额,“东施效颦”,渐渐地这种“红梅妆”在宫中流行起来。
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大权在握,紧接着就把婉儿召幸,合成一个鸾凤交,并册为昭容,封婉儿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因此,上官婉儿又叫上官昭容。
婉儿曾与武三思私通,二人如胶似漆。为了保住武家日渐衰微的地位,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则天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把武三思推荐给了韦后。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撒娇,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李显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还替二人算着输赢的筹码。
武三思和韦后的联手,权势大增,很快架空了中宗李显。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景龙元年(3705年)七月,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等起事失败被杀。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一时间内,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这时的婉儿,又把兵部侍郎崔湜招做面首,结成露水缘。崔湜还有三个弟兄,个个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一个一个地引他们进宫来,和上官婉儿见面。婉儿见了这许多美貌少年,一时里爱也爱不过来。从此,上官婉儿行走坐卧,无时无刻都有这崔家弟兄四人追随陪伴在一旁。上官婉儿常常在宫中设宴,一个美人儿中间,坐着四个少年儿郎,在两旁陪着饮酒说笑,行令赋诗。好一个婉儿,怎不风情万种!
【三】得势之中的失势
景龙四年(710年),上官婉儿的权势如日中天,一直交往深厚、互相敬慕的太平公主,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这年的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三天后即位也就是唐殇帝。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
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了韦后及其党羽。而李隆基,正是当年婉儿曾经保护过、也曾预言过有帝王之相、当时被囚禁的皇孙。因偶然看见武三思与婉儿在院内私通,便狠下决心,“我日后定要杀了这女人。”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上官婉儿知道是李隆基领军起事,自知大事不好、命不久矣,于是就秉烛出迎。各位官兵在整日的劳顿奔波后,见到如此这般美妙恬静的女子,一个个都傻眼了,尤其还是从一个被诛杀的女子这里得到了情感的温暖。刘幽求心软下来,对婉儿说,请让我代为求情。婉儿不置可否的答应了。听到这个信息,李隆基由指挥所急驰而来,马蹄声在那天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奔入院内,李隆基却只见一把剑插在婉儿身体内。李隆基心如刀绞,肝肠寸断,自己小时候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这个如若天仙、如若母亲般散发着母爱光辉的女子,给自己讲故事、关心关爱自己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李隆基悲痛欲绝:“我不想要你死啊。你给我活过来。我还要听你讲故事……”之后便大吼“谁杀了她?我不是说要我亲自结果的吗?”一位士兵统领站了出来,战战兢兢地诉说:“是娘娘自己抢了我们的剑,她说临淄王来了,听着您急切的马蹄声,我也该去了。”就是这样,一代才女、一代女相、一代巾帼英豪,得势之中正是挥斥方遒之时,只有46岁,便英年早逝于政治斗争的屠刀之下。悲哀、壮哉、可怜!
【四】名气之中的才气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虚名,但有丞相之实权。
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上官婉儿立为女皇。
上官婉儿死了,她的文学成就却流传下来,她的诗文创作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她的诗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所以,她的才气与名气相辅相成,才气烘托名气,名气衬托才气。
到了李隆基开元年间,唐玄宗为了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编辑成书20卷,张说专门为上官婉儿写下如此文字:“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遗憾的是,上官婉儿是诗集至今没有下落。著名的《全唐诗》也只是收集到32首。唐德宗(李适)贞元(公元780年前后)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
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我们欣赏一首上官婉儿游骊山时写的诗:
三秦季月景龙年,
可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掣金马跃,
国瞩霜原玉作田。
隐隐骊山云外耸,
迢迢御帐日边开;
岁岁年年常扈驿,
长长久久乐承平。
名气之中的才气,不更是上官婉儿的一大魅力吗?
命运、风情、失势、才气,才是上官婉儿的魅力之所在啊!请看我为上官婉儿写的评语:
不幸之中幸运天,
多情之中风情时。
得势之中失势地,
名气之中才气利。
流芳千古在于人,
可怜后世得于和。
婉儿无辜愧于己,
史册留名幸于正。
【84】女秘书的祸国之道
丽宇芳林对高阁,
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
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
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
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玉树后庭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宠妃张丽华写下的,后来被世人称之为著名的亡国之音。
张丽华,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一名宠妃。
《陈书》和《南史》记录了张丽华从一个乡下“柴禾妞儿”,混成了皇帝眼里的大红人的过程。
张丽华10岁就被选进建康城,给陈叔宝的妃子龚氏当了贴身侍女。此时,陈叔宝还在东宫当太子,过着养尊处优的小日子。可怜的龚氏,弄来个花儿一样的侍女,然而她做梦都想不到,这个捧茶叠被、扫地梳头的小人儿,很快就会变作同自己争宠的“情敌”。同时,也大造出了陈氏天下的“克星”。
《陈书·列传》借唐代一代名臣魏征之口,描绘这名10岁的小姑娘:“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特聪惠,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陈叔宝本是一个好色之徒,看着漂亮女子就神魂颠倒。他可以不吃不喝,就是不能没有女人。这个天仙似的小侍女,立刻勾起了他强烈的占有欲。陈叔宝张着大嘴,傻呵呵地端详了半天,才对龚氏感叹道:“她简直是‘国色’呀!你干嘛藏在身边,不叫我见面呢?”
龚氏太熟悉陈叔宝那副花花肠子了,她虚情假意地劝解道:“殿下,您现在见了她,我都觉得太早。这姑娘还小哩,‘微葩嫩蕊’,根本不到采折的时候。着什么急呀?她横竖都是您的人……”陈叔宝高兴了,一个劲儿地点头微笑。从此,他又多了一块心头肉。
《陈书》说,张丽华“年十岁……后主见而悦焉,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后主即位,拜为贵妃。性聪惠,甚被宠遇。”短短几句话,张丽华便从一个小小的使唤丫头,陡然变作陈叔宝枕边的红人儿,又生儿子,又封贵妃……荣华富贵,一下子降临到这个幸运的小姑娘身上。
其实每个女子都是水做的。熬了几年之后,就会搅成了浑汤。十岁的张丽华,清水出芙蓉。“微葩嫩蕊”,也搁不住风月老手的肆意勾引。小姑娘简直成了一件漂亮玩意儿,陈叔宝天天把她抱在自己的大腿上。眉目传情,撒娇使性,这还能接见大臣处理朝政吗?
张丽华渐渐地当上了坐在皇帝腿上的贴身秘书。
难道陈叔宝就乖乖地让一个小丫头牵着鼻子走吗?除了被宠信、招偏爱之外,张丽华“人小鬼大”,的确有出色的素质和过人的手段。她和陈叔宝共同处理军国大事,“于膝上共决之”,仰仗的并不全是粉面桃腮。
女秘书祸国殃民、坑人害己的“能力”就在于:
【一】头脑灵活,心细如发
张丽华出身贫苦,没有背景,更没有靠山。凭什么在勾心斗角的后宫立足?当然是头脑。她进城第一个活儿就是伺候人,跟牛哄哄的后妃打交道,必须察言观色,眼疾手快,事事办到主子的心坎上。幸亏她天生丽质,走了一条终南捷径。对少女来说,脸蛋儿就是最要紧的财富,但张丽华绝非那种“空腹花瓶”,她的心智条件应在“中人以上”。《陈书》里说,张丽华“才辩强记,善候人主颜色”。皇帝整天忙着花天酒地,哪有心思答理百官的启奏?那些婆婆妈妈的事儿全由宦官蔡脱儿、李善度先过筛子。自从张丽华粘在了皇帝的大腿上,朝中奏章,居然无一遗漏,件件有着落。这个小人儿思维敏锐,头脑灵活,一旦蔡、李两位公公记不清了,她便轻启朱唇,一条一条、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这还不是秘书的材料吗?
【二】笼络人心,经营名望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粉黛如云的后宫?想在女人堆里落脚,比占山为王还难。张丽华这位少年贵妃,天生会来事儿。人前买好,是拿手好戏。拉拢姐妹,堪称无师自通。对一个穷苦女子来说,这是逼出来的“潜能”。
《陈书·列传》寥寥几笔就说明白了,陈叔宝“每引贵妃与宾客游宴,贵妃荐诸宫女预焉。后宫等咸德之,竞言贵妃之善,由是爱倾后宫。”无论大事小情,只要给张丽华磕头,绝不驳面子,保证为你逐一开脱。王公大臣想奓刺儿,张丽华只消跟皇帝笑嘻嘻地垫句话,你官儿再大,也得卷铺盖滚蛋!由这种女人当家,谁心里都没底?好在,张贵妃正在养精蓄锐,犯不着四面树敌;她更愿“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后宫上下都挑大拇指:“张贵妃,好人啊!”感恩戴德之声,此起彼伏,张丽华也奈不住喜上眉梢。
【三】逢迎皇帝,架空权力
后宫还有其他男人吗?换句话说,三千佳丽,别无选择,只能讨好皇帝陛下,哪管他是多情郎,还是负心汉?平心而论,陈叔宝爱美色、疼女人,舍得花下做鬼。他对张丽华百依百顺,张丽华也对皇帝曲意逢迎。她把陈叔宝当作了终身的事业,挖空心思哄着玩。既由着皇帝的性子,也牵着对方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