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64

第64章

【101】潘金莲的生死之道

《金瓶梅》真是一部奇书。成书约在明朝的隆庆至万历年间,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率先以市井人物与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的长篇小说。

书中对若干市井女性的塑造,应该说是形象的、鲜活的,尤其对潘金莲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化的。署名作者兰陵笑笑生,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不仅让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几房妻妾及一帮姘头勾心斗角、争风吃醋,还安排她与若干男人私通,从而让潘金莲成为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淫妇”典范,以致成为“淫妇”的代名词。

我们从潘金莲的生与死,可以读出一点什么呢?

一、苦难的身世

潘金莲原本也是良家女子。她是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六姐。自幼便是一副天生的美人胚子,缠得一双好小脚,所以人称“金莲”。她父亲死得早,做娘的拉扯一帮孩子,度日不易。无可奈何,只得把潘金莲卖给王招宣府上,学学弹唱、写字之类的。

十二、三岁时,潘金莲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头,穿一件紧身衫,出落得亭亭玉立。十五岁时,王招宣还没来得及注意到她便死去了。于是,潘母又争着把她要回来,三十两银子转卖给那张大户。

二、第一个男人

这张大户是个典型的“妻管严”,他的大老婆余氏属“母老虎”一类。潘金莲十八岁时,已是脸如桃花的大美人。张大户几次三番欲收她为妾,都被余氏“一票否决”。

一天,张大户趁大老婆余氏到邻居家赴宴之机,悄悄地把潘金莲叫到房中“收用了”,成了潘金莲的第一个男人。那“母老虎”闻知后自然大发虎威,把张大户直骂得狗血淋头,对潘金莲更是百般苦打。张大户既害怕余氏,又难舍美人,只好把潘金莲白送给寄住宅内的武大郎为妻。

三、第二个男人

这外号“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成为潘金莲的第二个男人。

张大户还暗中给武大郎银子做卖炊饼的本钱,武大郎挑担外出叫卖时,张大户便伺机与潘金莲幽会,武大郎撞见了,也不敢言语,只好忍气吞声地带着“绿帽子”。

不久,张大户终因纵欲过度患上了阴寒症,很快就死了。余氏明白了事实真相后,又是一场破口大骂直至拳打脚踢,气急败坏地让家仆把潘金莲、武大郎赶出了张府。

四、姻缘的梦幻

武大郎只好带着潘金莲搬到了紫石街。潘金莲每天打发武大郎出门后,就在帘子下嗑瓜子,还把那对“三寸金莲”故意露出来,书上说是“勾引浮浪子弟”。其实,潘金莲是觉得自己守着一个武大郎实在太委屈,她也应该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她期盼着自己的“梦中情人”突然降临。

以潘金莲自身的姿色条件,她不可能跟那“老色鬼”张大户有啥真情,对武大郎更是只有憎恶。她曾对张大户说过“这天下断绝了男人,何故将我嫁给这等货!”在潘金莲眼里,这武大郎恐怕连个男人都算不上。

潘金莲的苦苦等待,终于在某一天出现一缕曙光。“身材凛凛、相貌堂堂”的小叔子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爱恋,什么是超越床帏之欢的恋情。

这武松不就是潘金莲日思夜想的“梦中情人”吗?潘金莲刚一见到武松时的心理描写:“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如今看起武松这般人物壮健,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

由此可见,潘金莲对武松应该属于“一见钟情”,并梦想着“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

接下来,潘金莲便急于打听武松是否“别处有婶婶”、“青春多少”?原来,这个小叔子武松,不仅没有婚配,还比潘金莲大三岁呢。

于是,潘金莲先是用言语向武松暗送秋波,再设法让武松搬到家里来住,最后上演了设酒席勾引武松那一幕。没有想到的是,这武松是条终身只嗜酒不近女色的汉子,勾引不成反遭武松一顿呛白,让潘金莲羞愧万分。

五、第三个以后

遭受羞辱后的潘金莲,对武松是爱恨交加,并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

武松外出公干后,她由王婆“拉皮条”,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进而毒死了武大郎,成为西门庆的第五房妾。

西门庆天生风流,家中妻妾成群,还四处寻欢。因而潘金莲不可能受西门庆的专宠,单枕孤帏地独家空房也是常事。

不甘寂寞的潘金莲便在该书第十二回中,开始与府中琴童私通。

之后,在第五十三回中与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于卷棚间偷情幽欢。

西门庆死后,潘金莲更是每天与陈敬济勾搭,还怀上身孕。丑行曝光后,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趁机把潘金莲赶出了西门府。

潘金莲只得再次投靠茶坊王婆,又很快与王婆刚成年的儿子王潮儿勾搭成奸。

六、不错的归宿

但无论如何放荡自己,潘金莲心仪的男人还是武松。《金瓶梅》第八十七回中,潘金莲的“梦中情人”再度出现了:

那武松来到了王婆家中,与王婆以一百两银子成交,说是要娶潘金莲,还给了王婆五两银子的小费。潘金莲还信以为真,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心想:“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

谁知这是武松之计,结果是潘金莲与王婆一起,都被武松杀了。

从第一回的“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到最后的“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我们不难看出潘金莲确实是心中有武松,这武松无疑是潘金莲真正的“梦中情人”!

能死在自己心仪的男人手上,或许也是潘金莲一个不错的归宿吧!

七、潘金莲效应

明朝以来的几百年里,潘金莲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妖冶、淫荡、狠毒的典型!经施耐庵《水浒传》的刻划、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的极度演绎、活在戏剧舞台和文学作品里,成为市井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嗤之以鼻的坏女人样板。

潘金莲自私、冷漠、奸诈、机巧、刻薄、残忍、淫荡,虽然她长得极其美丽,但却只是更加助长其邪恶本性的本钱而已。她的生存价值,就是为了偷得肉体上的一时欢愉,而给很多的人带来了痛苦、愤恨、怒骂、生命的终结和悲哀。她,生不如死啊!

从潘金莲的聪明才智来看,如果用在正路上无疑是个人才,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智商的有所作为的优秀女性。但处于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为了生存,她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而不惜一切,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她的死,警醒了同类的男女,惊醒了昏浊的社会。

但她有一点就是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精神,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可惜用错了地方啊!

【102】古战场的儒将之道

“一五”“一十”话“儒将”。

所谓“一五”,就是五条标准。

所谓“一十”,就是十名儒将。

所谓“儒将”,就是儒雅之将。

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中国战争史。其间,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横刀立马的武将。他们青史留名、可歌可泣。然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而能挤身十大之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但诸如曹操、诸葛亮等人,因其本身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将帅行列,就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不参加授衔一样。所以,不能把曹操、诸葛亮等人列入将帅之列。

那么,符合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胸有韬略、腹有文墨、战功卓著等五条标准的十名儒将,都有谁呢?

1.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卒年不详,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是被后世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中的武圣。

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经典战例——五战五胜,直取郢都,更是让后代无数军事专家为之望尘莫及。名列中国古代战史十大儒将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孙武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公元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旷世圣书——《孙子兵法》。

2.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

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传世,最辉煌战绩是灭东突厥一战,其过程简直是韩信灭齐的翻版。应名列中国古代战史十大儒将次席。

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

李靖军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3.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便可当然在中国十大儒将之列中占个席位。

对周瑜的才干,三国时的三大巨头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4.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成了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举人出身,自比“今亮”。镇压太平军战功显赫,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之战。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仅凭此一项即可入选中国战史十大儒将之列。

5.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南安阳人。

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间,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已尽到了“忠孝节义”,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是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仅凭其《满江红》和《小重山》两词便可赢得初选,再借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句军事语录可进入复赛,最后凭其堰城一战挤身中国十大儒将之列。

6.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一说字自如,祖籍广东,出生于广西。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皇太极却用奸计陷害袁崇焕,明崇祯皇帝轻信谗言,致使他于公元1630年含冤而死。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明朝在辽东的边事上,错杀了两个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从而使努尔哈赤起兵叛乱,成为焚毁朱明王朝大厦的纵火者;另一个是袁崇焕,使得明王朝再无人能抵御八旗铁蹄,再无人能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

明著名将领,进士出身,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如果崇祯后来不中皇太极的反奸计,满清能否入关还很难说。仅凭这点就该入选。

7.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

晚清中兴名臣,进士出身,知名理学家,能诗善文,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但是,曾国藩属屡败屡战、最后成功性的人物。

最露脸的战绩当然就是平定发匪之乱了。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8.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山东定陶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孙子》与《吴子》合成《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