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70

第70章

【111】悟范蠡的商圣之道

我国历史上有长达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也有历史的局限、传统的偏见、观念的陈旧之处。比如说,封建化的等级意识,都是把“士、农、工、商”作为排列数序的。直到宋朝,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了,而商人的地位还是很低。他们穿鞋必须是一脚黑、一脚白,以标志自己是经商之人、下贱之人。

就连大名鼎鼎的被世人尊称为“经商鼻祖”的范蠡,因为是弃官经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请看我对范蠡的大体印象:

南阳四圣有范蠡,

带兵治国善经济。

辅佐越王二十载,

成就霸业把官辞。

垦荒种养富万户,

道德经营积巨资。

三迁荣名家财散,

两部著述史称奇。

【一】范蠡身世

河南安阳,出过历史上的“四圣”: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

范蠡,字少伯,号陶朱公,别名鸱夷子皮,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营思想家,楚宛三户(今河南安阳淅川县人)。生卒年约为(前536-前448年)。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当时世人所识。

范蠡的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元代王昙在《留侯祠》所言:“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

范蠡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就拿我们南阳的四圣之一的诸葛亮来说,诸葛亮的确是一代名相。但诸葛亮与范蠡相比,诸葛亮只是兴一国而没有灭一国,范蠡是不仅兴了越国,还灭了吴国。在举国上下欢庆之时,悄然离去,弃官经商,三致千金。成为华商始祖,这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甚至在世界的历史上均可称为第一人。

翻开历史,范蠡真不愧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

政治上范蠡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含垢忍辱,以屈求伸;二是抚民保教,守时待机;三是无予不取,反为之灾;四是明知进退,弃政从商。

军事上范蠡的思想表现在:一是加强战略,为克敌制胜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随时以行”的攻守原则;三是“变易主客”的实力运用方针;四是“因情用兵”的致胜之道。

哲学上范蠡的思想表现在:一是天人相合的宇宙观;二是知天知人的认识论;三是阴阳转化的辩证法。

经商上范蠡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本文最后将有专述。

为此,范蠡被誉为“兵家奇才,商家始祖”。

【二】辅佐赵王

范蠡的年少轻狂,却引起了新上任的宛邑令文种的注意,几次乘车来到范蠡家诚心拜访。俩人一见如故,共论天下时政,分析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最后范蠡便和文种一起投身越国,做了大夫。

只是当时的越国君主勾践对朝政不怎么关心,光喜欢上山打猎,下河戏水,回宫摆宴,并没有发现邻近的吴国已上任了新的君主——夫差,正虎视眈眈地望着越国。

夫差的父亲阖闾曾在越吴战役中受了重创,不治身亡。死前紧握着儿子夫差的手,留下遗言:“你一定不要忘了灭掉越国!”所以夫差继位后在自己的王宫里安排了十多个侍从,每日无论是上朝还是下朝,夫差从宫门口经过时都会听到侍从的大声提醒:“夫差,你有没有忘记越王杀害你父亲的大仇?”夫差一面回答着:“不敢忘!”一面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加紧练兵。

这个消息传到越王勾践耳朵里,决定先下手征伐吴国。当时就遭到了范蠡的反对。范蠡劝说勾践:越国的战争准备还不充分,实力不如吴国。而且攻打时机也不成熟,硬要起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不得人心。

但是,固执己见、狂妄自大的勾践不听劝阻,坚持出兵,结果在公元前494年的吴越“夫椒会战”时,被吴军打得惨败,只剩下了5000名残兵。勾践撤退到会稽山后,又遭吴军围截。他见自己身陷绝境,无计可施,才凄然向范蠡悔道:“我当初不听先生之言,到了这个地步,可怎么办呢?”

【三】忍辱负重

范蠡冷静献策:“为今之计,只有放下姿态,用厚礼和卑微的言辞去贿赂吴国君臣,让他们劝说夫差同意议和。甚至暂且忍受屈辱,去侍奉吴王,等待他日东山再起。”勾践无奈答应,派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文种“膝行顿首”爬到吴王面前说:“亡国之臣勾践自知罪不可赦,情愿做君王的贱臣,妻子可以做您的贱妾。只求议和。否则就将自己的妻子杀掉,把所有的珍宝烧掉。并率剩余兵士和您死战到底,但这未必对大王有利。”吴王夫差听了有些犹豫,又受到收了越国好处的权臣太宰嚭劝说怂恿,就休战撤兵,要勾践带着妻子和三百官吏去吴国做奴隶。而范蠡,就亲自跟随勾践来到吴国,整整三年,陪着勾践忍辱负重。

夫差对范蠡的才能很赏识,想招他为自己的臣子。有一次单独把范蠡叫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马上跪下道:“感谢大王的好意。但‘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夫差见范蠡态度坚决,就不再强求。随后,他也被极尽卑态侍奉自己的勾践君臣麻痹,最后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放他们回到了越国。

【四】讨伐吴国

勾践一回到越国,就尊贤礼士,敬老恤贫、卧薪尝胆、发展生产。他经常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如何洗雪会稽之耻、讨伐吴国。文种建议越国首先要处理好与齐、晋、楚等国家的关系;对吴国表面继续采取柔顺的态度,暗中积蓄力量,充实国力;同时向夫差进贡大批的美女和珠宝,引诱他沉迷于声色,荒废朝政。勾践就命范蠡专门物色越国最美的女子献给夫差。而当时越国的第一美女便是范蠡的爱姬西施。范蠡为了帮助勾践复兴越国,一咬牙,就亲自把西施送去了吴国。

西施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她一入吴国后宫,就获得了夫差的宠爱,地位尊贵,如同皇后。她迷惑得夫差把国事都交给了没有能力的太宰嚭处理,又不停离间伍子胥和夫差的关系,使夫差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不但疑杀了伍子胥,又盲目和齐国开战。越国趁机和齐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使吴国逐渐在诸侯国中屡屡树敌。

经过二十年的准备,范蠡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的时刻,建议勾践乘隙集中兵力向吴国出兵,在笠泽将夫差围困得选择投降,后求和不成,夫差无奈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挥剑自刎而死。

【五】功成身退

勾践灭了吴国后,大宴群臣进行庆贺。军民们都是欢腾跳跃,可他却面无喜色。

心细如发的范蠡看出了端倪,就向勾践辞行。勾践含泪挽留说:“你走了叫我靠谁呢?你留下,我可以分国一半给你。”范蠡坚定不移地说:“主辱臣忧,主忧臣死。昔年勾践受会稽之辱,范蠡本该就死,当时不肯死,是为了留有用之躯雪耻,如今大仇已报,应请主公赐死。”勾贱无奈,只好答应了。

范蠡走之前只带了些细软盘缠,和西施一起乘舟远行,从此不回越国。并留下一封书信给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

文种一时贪恋高官厚禄,未能像范蠡一样做到急流勇退。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就赐给他一把剑,勒令他自尽,文种未能善终。

【六】经商鼻祖

范蠡后来辗转到了齐国,更名为砥夷子皮,开垦荒地,种粮养畜。农闲时就做生意。

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成为当地巨富。齐国人都推举他为相国。范蠡感叹道:“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

范蠡向齐王归还了宰相印,把家财尽散给朋友和乡邻,再次隐名匿姓,悄悄从齐国转到陶地,自号陶朱公。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经营贸易。过不多久,又家产富到“巨万”。后来,留下了穷尽毕生心血撰就的《兵法两篇》和《致富奇书》两部奇书,被世人尊称为“经商鼻祖”。

【七】历史影响

然而,范蠡不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在不少思想史著作中,他甚至成为无人问津的盲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一是范蠡未能忠于一君到底,违背了封建道德对臣子的要求;

二是他弃官经商,选择了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所鄙视的“贱业”;

三是他带西施姑娘出走,生活不检点。

其实,这三点恰恰是范蠡不同于他人的过人之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时代之一,各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更是不禅奔走列国之间,“择主而仕”,卿士们的观念是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必从一而终。面对一个不念恩义,对功臣宿将随意诛伐的君主,范蠡的离去不能不说是多智的选择,不要说当时还没有臣子对君主从一而终的道德要求,即是有些要求也是不合理的“愚忠”观念。范蠡敢于蔑视这一观念,正说明他具有可贵的叛逆精神。

范蠡弃官经商也不应受到指责:

其一,当时还未形成“重本抑本”的社会风气,富商大贾有着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崇高地位;

其二,弃官经商,发财致富,较之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不知高尚千百倍,何况范蠡致富不忘邻里百姓,轻财好施,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其三,至于范蠡与西施的关系,这个西施很可能是好事之徒造出来的,因为在一些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根本看不到西施的影子。退一步说,即使此事确实存在,也不能影响对范蠡的肯定评价。因为当时的达官贵人大都是美女环绕、妻妾成群,为此没有必要去苛求于范蠡,再说,如果范蠡与西施二人真象戏剧小说描述的那么彼此钟情,就是难得的爱情佳话,就更不应该受到谴责了。

范蠡在2500年前,就总结出了他的的经商思想、商圣之道,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啊。主要表现在:

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二是贵贱复返,贱买贵卖;

三是实物上种,货高价实;

四是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七是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八是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112】马皇后的贤妻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多残暴,后宫多秽乱。

然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像一道耀眼光芒,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显示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贤妻之美。

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一】勤劳贤惠秀外慧中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见郭子兴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兴的军中。

郭子兴见朱元璋气宇不凡,相貌出众,也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战勇敢,智勇兼备,打了不少胜仗,郭子兴对他就更加器重。后来郭子兴同夫人张氏谈及朱元璋的军功,张氏说:“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了解,但看他的相貌,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应该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图报,方肯为我们出力。”郭子兴说:“我已提拔他做队长了。”张氏说:“依我所见,这还不足,听说他已二十五六岁,尚未成家,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女有所归,也算是一举两得之事。”郭子兴思虑了一会儿,觉得不错,就挑了个机会,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十分高兴。

马氏不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而是他收养的义女。在郭子兴微贱的时候曾与宿州的马公结成了生死之交。马公是宿州新丰的豪富,为人慷慨仗义,疏财济贫,天长日久,家业就衰落下去,他的妻子生下一女,不久就病死了。此女从小无人照管,过惯了贫苦的日子。后来,马公杀人复仇,为了避祸,就把女儿寄养在郭子兴的家里,后来郭子兴听说马公客死异乡,就收马氏做义女,加意抚养。好在此女聪慧,郭子兴教她文字,刘氏教她针线,一经指导,无不立会,到了十六岁,既出落得一副好身材,更兼知书达理、勤劳贤惠,可谓秀外慧中。马氏早就听说朱元璋之名,朱元璋也知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二人相互倾慕,婚后十分和睦。

【二】揣饼烂胸救夫性命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不久就被提升为镇抚,再加上他战功赫赫,大家都尊称他为朱公子。

郭子兴见朱元璋威势日重,倒还没有多想,他的两个儿子看了却心怀嫉妒,再加上朱元璋同他们称兄道弟,他俩更觉不满。于是,这弟兄两人密谋想驱除朱元璋。

俗语说,疏不间亲。兄弟俩编造谎言,屡屡在郭子兴面前谗毁朱元璋,起初郭子兴不听,但说得多了,郭子兴不免起疑,尤其是郭子兴的性格不够大度,偏怀苛刻,遇事不能明辨,易听人言,所以,小心眼的郭子兴害怕朱元璋真的擅权自专,将来会危及自己。而这时朱元璋并不知道郭子兴对他已起疑心,在军事会议上还是率而发言,不免有顶撞郭子兴的地方。郭子兴发怒,找了个借口,把他关了起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听说了,觉得害死朱元璋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偷偷嘱咐厨房的人,不要给朱元璋送饭,把他活活饿死。

马氏探听到了朱元璋被关押的事以后,心急如焚。她偷偷地跑进厨房,拿了一块刚刚出锅的热饼,准备送给朱元璋吃。可巧,刚出门就撞见了义母。她怕被义母看破,连忙把热饼塞进怀中,热饼烫在皮肤之上,疼痛难忍。

马氏一面向义母请安,一面眼睛瞅着别处,脸上也显出很不自然的神情。义母见她神情有异,却偏偏叫住她寻根究底,后来实在烫痛难忍,就伏地大哭,说明了原委。等取出饼来一看,胸乳都被烫烂了。义母了解到这一情况,连忙劝告郭子兴,郭子兴也觉得关禁朱元璋显得过分,两个儿子再加暗害更于情理不容,于是放出了朱元璋,对两个儿子大加训诫。

朱元璋知道了马氏揣饼烂胸的事以后,大为感动,尤其是马氏以此打动义母,再由义母说动郭子兴,救出了朱元璋的性命,还能使他恢复原职,朱元璋更觉得马氏德足可敬,才足可佩。

【三】深明大义翁婿和好

公元1353年,郭子兴由于受彭大、赵均用两个将领的排挤,到滁州驻守,赵均用一直想加害郭子兴,亏得朱元璋用计贿通了赵均用的左右,接郭子兴来到滁州,朱元璋等人共推郭子兴为滁阳王,当地的所有军马,都归朱元璋节制。但只过了一月,郭子兴就对朱元璋渐渐地冷淡起来了,周围的人大多都被郭子兴录用,就连朱元璋的记室李善长也得到了提拔,唯独朱元璋坐了冷板凳。朱元璋感到大惑不解,十分郁闷。

朱元璋带领军队驻守滁阳(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时,忌恨朱元璋的人散布谣言,说朱元璋手握重兵,为了保全实力,不肯出战,就是出战,也不尽力。郭子兴性情耿直暴躁,信以为真,把朱元璋的得力战将都调到自己的部队,削弱了朱元璋的兵权,对朱元璋也冷淡起来,遇到战事,也不和朱元璋商议,致使二人互相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