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后果:导致了自由民主运动的兴起。因为后人凡是读过《钗头凤》的都学会了明白了一道理,任何听话的好孩子最终的损失一辈子都会还不清。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情人都会陷入没词可叹的悲惨世界。虽然唐婉的爱情很凄惨,但她依然是幸福的。有人说,唐婉是几千年来最受人同情的才女。
虽然后来陆母又给儿子找了一个知书识礼的媳妇,但陆游却每天只知道“铁马冰河入梦来”。没有了唐婉,陆游已经把自己的爱献给了大宋的河山。谁能够想到,爱情的失败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当然,还有一点,哈哈,按现在优生学的理论,就是避免了近亲结婚,从而使陆游临终前还能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否则,一个痴痴傻傻的呆子再好的诗也看不懂。
【117】朱元璋的治贪之道
提起朱元璋,人们往往会想起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要饭当和尚”、“诛杀大功臣”、“大兴文字狱”、“豢养锦衣卫”等等不光彩的事来。
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我在20多年前,就从我的同学那里借阅过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读后,对朱元璋的印象就很不错、很深刻。先不说他自蓬蒿间起兵造反、削张士诚、除陈友谅、征方国珍、荡平群雄、励精图治,创建大明朝,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上顶峰,单说他察古今之吏治、以帝王之身廉洁自律、雷厉风行、铁腕肃贪就令今人感叹不已。
【一】廉洁自律禁止奢侈铺张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了皇位,但他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惟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
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七年征战,终于在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这是多么高规格的酒宴!但是,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山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他平时生活简朴,皇宫没有画梁雕栋,也从不种植奇花异草,倒是在空闲之地皆种瓜豆,也花红果绿、郁郁葱葱的。他一日三餐十分平常,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或米饭,再加上点辛辣荤菜(一碟生大蒜是每餐必备的),一般没有大鱼大肉,也从不上山珍海味。一直到年老身体不行时,这种简朴生活才稍有改变。
一次,浙江金华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觉得十分好吃,但怕扰民,仅吃一餐,剩下便如数退还,申斥不得再上供。但后来他念念不忘这顿香米饭,就叫人从金华弄来稻种,让内臣在皇家苑林开出十几亩水田,自己亲自动手春插秋收。这样,才算解决了馋香米饭的问题。
朱元璋对嫔妃、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说:“珠玉不是宝,节俭才是宝。”要求他们饮食要粗茶淡饭,可口即行;衣服未穿破不得丢弃;制衣剩下的布料也不准丢弃,要将其拼接成百纳被或百纳衣,施舍给老弱孤寡……
因此,他在世时,亲属没有敢铺张浪费,骄横奢侈的。
【二】修订律条坚决惩治贪吏
朱元璋登基不久,官场腐败之风渐起,到洪武六年(1373年),官吏贪赃枉法、官逼民反之事时有发生。朱元璋知道,如果不严惩贪吏,大明江山就会动摇。
因此,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
如《大明律》规定: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八十贯则处以绞刑;受财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后改为受四十贯就流放;贪赃钞六十两以上官吏,均处以枭首示众,并剥皮食草等等。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一颗颗贪官人头落地,一个个污吏被流放,当时,仅发往朱元璋老家凤阳种田的官吏就达上万人。
为对付官场腐败,朱元璋可谓挖空心思,尽其想象,出新招狠招治贪,其用刑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如剥皮食草、凌迟、刷洗、枭令,还有什么“秤竿”、“抽肠”、“断舌”、“挑筋”等等酷刑,让人毛骨悚然,惨不忍睹。
朱元璋就是想用严酷的刑罚来吓退官吏的贪婪。
【三】注重教育亲手编写教材
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
登基伊始,他就谆谆告诫官吏:“现天下刚定,百姓财力乏困,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关键是要让百姓安养生息,只有廉洁的人才能约束自己让利他人,贪婪者必剥削他人而肥自己,尔等千万警惕啊!”
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朕过去在民间,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阔而废事,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导致百姓无法生存。”“贪赃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善政,那是万万不能的。卿等要体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从容自在;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寸步难行,纵使能侥幸逃出,也会体无完肤,卿等切切牢记。”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叫《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人手一册。书中记载大小文武官员的品级、俸禄,折合稻谷多少,再折合成平均亩产多少,农民需种多少亩田才能产出,以及农民种田的种种辛苦状,令所有官吏熟读。
他在序中写道:“四民之中土最贵,民最苦,最苦者是什么哩?每当春耕之时,鸡鸣而起,驱牛柄犁而耕。禾苗即种,又要耕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等到秋收,交官之外,所剩无几,要是遇上水灾虫灾,则全家遑遑,毫无希望。今居官者不念民苦,甚至有刻剥而虐待他们的人,真是太没有心肝了。今颁书于中外,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四】亲近廉吏恩赐奖赏清官
朱元璋肃贪亲廉,对廉吏他是不吝赏赐的。
一次,他着便服到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去私访,恰巧碰见罗复仁正站在一张折了一条腿的木梯上填补一块剥落的粉壁。罗复仁见皇上驾到,腿一哆嗦,从梯上摔了下来。朱元璋素知罗为人清廉,刚直不阿,环视一下他那破破烂烂的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再见他老妻身上,补丁打补丁的衣服,连忙扶起他,感慨地说:“‘老实罗’啊,你不用再修房子了,朕就赏你一套新住宅吧。”回宫即赐给他一套大宅院,另加黄金百两。
洪武三年,河南嵩县刘典史入京朝觐。朱元璋见他衣服破旧,掀起朝袍一看,里面衣服补丁打补丁,甚为感动,赐他坐在自己身边说话。待他人一走,立即派官员去调查他的廉洁情况。经查,此人为官十分清廉,家中负担很重,故入不敷出。朱元璋立即赏他银两布帛,并加官晋级。
对于廉吏,朱元璋不仅恩赐,还专命鼓乐为他们开道,在家乡为其建牌立碑,使他们光宗耀祖,远近驰名。廉吏即使在其他方面犯了罪,他也往往因此网开一面,从轻或免于处罚他们,以教育他人。
【五】秉公执法皇亲国戚无异
朱元璋惟一的亲侄、义子朱文正,官至大都督,跟随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并为其建国登基立下盖世功勋。
在镇守江西期间,朱文正因骄奢淫逸,强聘民间未婚女子陪睡,被人告发。
朱元璋闻讯后大怒,立即召回问罪,虽然马皇后亲自求情,朱元璋仍然将其一撤到底,放黜凤阳守陵。
后来,因为逃跑,朱元璋将其处死。
【六】广开言路支持百姓“告官”
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就可以在此击鼓鸣冤,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
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
为打消老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
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哪怕是深更半夜,朱元璋闻讯也立即起来接见。
因此,有的贪官晚上受贿,第二天早晨就遭到查办,动作神速,让人咋舌。连远离京师的穷山绝塞之地,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不敢稍有放肆,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
对赌博行为,朱元璋更是严惩不贷。法律规定凡犯赌博者一律砍手。官吏参与赌博者,还要罪加一等。
朱元璋曾下旨在今淮清桥北建造一座“逍遥楼”。楼中富丽堂皇,配有多种赌具,他下令将赌博者关押其中,任他们纵情去赌,不给吃喝。赌棍们饿极之下无心恋赌,纷纷醒悟惟有自食其力才是人生正途。同时,朱元璋又下令严惩一批赌头,使得京城内外赌风静止,广受朝野称道。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由于他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腕肃贪,雷厉风行,一抓到底,明朝初期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乐业,河清海晏,官扰民事件十分罕见。就是那些被诛及流放的贪吏,也大多赃数不过百十贯钞而已,没有什么“巨贪”,也少见“窝鼠”,倒是廉吏清官随处可见。
清廉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朝仁宗宣德年间,吏治清廉达百余年。
朱元璋的“治贪六策”,对我们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不是都很有借鉴意义吗?
【118】马与人的选用之道
马与人,本不该相提并论,可我现在要把马和人联系起来一起说。
因为,我是想在我的读人心得接近尾声的时候,用一个篇幅,来读一读马与人的选用之道。
说到这,就应该推出伯乐了。
伯乐,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人。姓孙名阳,善相马。后来,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伯乐,把马与人给联系起来了。
【一】伯乐相马
唐朝韩愈有一篇《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
养马、相马就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所以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跟楚王说:“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我尽力把这件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他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啊。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这匹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这匹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饲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它的体力和耐力的。”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眨眼之间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从此以后,楚王对伯乐敬重有加。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尽管后来失传了,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
伯乐在相马事业上孜孜探索,在研究医治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畜牧兽医。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古代识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现代的人才测评活动也具有借鉴意义。
1.分类比较法
这种方法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分别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显著特征,通过特征的匹配进行区别,以达到对人才的鉴别和任用。如,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将人才划分为12种,包括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并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说明。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个类别又进行细分。如荀子在《荀子·不苟篇第三》中根据人格特征的不同,把士划分为:“通士(尊君爱民、通达事理)、公士(公正无私)、直士(忠厚老实、耿直坦诚)、悫士(诚实可信、谦虚谨慎)、小人(惟利是图、言行无常)。”刘向在《说苑·臣术》篇中则根据人臣的处世之道,划分了“六正”和“六邪”。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志臣、贞臣、直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臣”,并分别列举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以便于区别。
2.实践鉴别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实际表现,来鉴别人才。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一个人的评价,既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观察他的实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