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是个什么玩意儿
5043500000015

第15章 三国中的猛狼之道:与强敌硬碰硬(2)

这一计谋本身,并不特别出奇,很多谋士都用过类似的计策,不过张飞首创了“假张飞”这一角色,找人假冒自己,从客观上使对方更加丧失了警惕性,增强了计谋成功的可能性,高出常人一筹!

从细节上看,张飞竟然能够“料道严颜鸣金为号,张飞却击锣为号”,避免了因双方作战共识信号相同而可能出现的混乱,真是心细如发啊,一般的谋士可能都注意不到这一点!

张飞与张郃两军作战时,更可以说是妙计连连出。张郃守着险隘不出战,张飞每天都在山前喝酒,在山前百般辱骂。诸葛亮在成都听闻张飞的行为,看出了张飞的意图,就派人把三车好酒送给张飞。张飞布置了魏延等人,便与其他全部士兵大喝特喝,甚至为了激怒和引诱对手,令二小卒在前面以相扑为戏。果然,张郃被激怒了,带兵下山偷袭张飞营寨,张郃找到张飞营寨,见张飞抱着酒罐坐在凳子上睡着了,就扑向张飞,一枪向张飞刺去,没想到刺中的是一个穿着张飞衣服的草人而已。而与此同时,张飞率伏兵齐出,张郃大败,带着残兵败将退守瓦口关。

这与上面与严颜一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张飞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有目的就不会蛮干,有目的就会有的放矢,这就是张飞的智慧,这就是张飞的谋略。

张郃退守瓦口关后,张飞看到山上有几个百姓走动,就对魏延说:“夺瓦口关,只在这几个百姓身上。”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张飞是非常细心的,这也是张飞粗中有细的又一个更好的证明:当地的百姓一定对这一带的地理非常了解,他们一定知道隐蔽的捷径。于是张飞吩咐士兵将百姓带来,并且叮嘱他们不要惊吓百姓。张飞亲自接待,问长问短,终于从百姓的口中得知了一条通往瓦口关背后的小路。于是,魏延带兵从正面进攻瓦口关,张飞从小路抄到瓦口关的背后,前后双面夹击,终于夺取了瓦口关。

通过张飞与张郃的战斗,可以看出张飞的智谋又进了一步,掌握了“以正兵挡敌,以奇兵制胜”的战法。屡屡出奇兵制胜,真是勇中有谋啊!

张飞,智勇双全,是一名帅才,堪独当一面,只因性情急躁,又不善待将士,所以才被将士所杀。诸葛亮评价:“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张飞的武勇,自不必多说。然而张飞粗中有细,又绝非寻常武夫。

黄忠,激将而来的勇士

黄忠,字汉升(150—221),南阳人。蜀汉重要将领中最年长的一位,原先为刘表部下,后归属刘备,从此开始走向自己军旅生涯的巅峰。刘备入川攻打刘璋,黄忠成为其身边大将,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讨虏将军。

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黄忠随其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在川中战斗中,黄忠在攻打雒城时斩杀刘璋将领邓贤,挫败泠苞,解救魏延。庞统死于落凤坡后,黄忠再次解救魏延,领兵杀出重围,表现英勇。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黄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

黄忠这个人在很多时候,要想发挥得更好,的确需要有人激将,如败张郃、斩夏侯渊等战役。

从黄忠征战多年的经历来看,黄忠被激后,不属于蛮干的那种人,更多的时候是用智,头脑是理智的。

黄忠的心理素质在五虎将中应该是最好的,也是最沉得住气的,我们来看一段描写:赵云等各各哂笑而退……黄忠、严颜到关上,孟达、霍峻见了,心中亦笑孔明欠调度……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战耶!”…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

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赵云等不信……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也正是因为这样,黄忠才取得了战役的整体胜利;当然也因为这一点,老将才得到了重用。

人们每每说起三国的猛将,一定会说及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等,似乎前几名总也排不上黄忠。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黄忠年纪大了,能名列五虎大将之一,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做什么?但黄老将军并不这样认为,他是人老心却不老。黄老将军生平事略可考的也就是人生的最后八年(建安17~25年),这也是他最辉煌的八年。

诸葛亮一生用兵,善用激将之法。诸葛亮用黄忠就靠一“激”字,他认为如果不激这老将一下,让他奉命出战,也未必能成功。黄忠有勇有谋,年虽老却不服老,处处逞强好胜。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个特点,以此激之,越激越奋勇向前,争取打胜仗,以证明其宝刀不老。孔明两用黄忠,两次激之,才使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曹将张郃在连吃败仗的情况下,曹洪又给他五千人马叫他攻打葭萌关。刘备得知,与军师集众商议对策。诸葛亮聚众将于堂上曰:“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

实际上,诸葛亮正是想派黄忠去对敌,这只不过是他的激将法罢了。老将黄忠听完诸葛亮的话,心中自然不服,厉声而出曰:“军师为何轻视军中众人!我虽不才,但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孔明曰:“黄老将军虽勇,但奈何年老,恐非张郃对手。”黄忠听了,心中十分不快,白发倒竖而言曰:“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张郃匹夫!”诸葛亮顺着他的话进一步激将说:“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

诸葛亮这话一出,激得黄忠趋步下堂,取大刀便舞,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拽折两张。诸葛亮看罢,心满意足地说:“将军果然神勇!”众将也被黄忠所折服。诸葛亮接着说:“将军要去,谁做你的副将。”黄忠说:“老将严颜。如果我俩不能取胜,我愿献上这颗白头。”刘备、诸葛亮见二人有这么大的把握,非常高兴。命二人带兵与张郃交战。不管别人怎么笑他俩年老,两老暗下决心建奇功,以服众心。两老经过密谋策划,先后采用“两路夹攻”和“骄兵之计”,打败了张郃,又用智夺取了曹操的囤粮重地天荡山。本来,张郃与黄忠水平相当,谁也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战场上刀枪无情,诸葛亮真怕老将黄忠有个什么闪失,所以有意激他。黄忠被孔明一激,劲儿上来了,力斩魏将韩浩。

曹操与刘备定军山之战即将开战,诸葛亮见黄忠宝刀不老,仍想派他出战。黄忠初战告捷,诸葛亮又二激黄忠:“老将军虽然英勇,但是定军山的夏侯渊可非张郃所比。他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是个将才,十分厉害,将军虽胜了张郃,未必能胜夏侯渊。除非镇守荆州的云长来克,否则恐怕无人能行。”但人老了脾气倔,偏偏听不得激将法,黄忠那股不服老的劲头又上来了,愤然曰:“昔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思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诸葛亮又如愿以偿地用激将法让黄忠这一员勇将出战。定军山黄忠与夏侯渊一战,黄忠一马当先,如下山猛虎,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雷吼一般,夏侯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应该不大,70老人自理为难,何况上阵杀敌,杀的又是曹操手下猛将,且武力非凡,可就是这黄忠老将,看准时机,紧催胯下马,狂如下山猛虎,硬是将夏侯渊劈为两段。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黄忠这一勇士,不正是靠一“激”字才做出惊天动地的奇迹吗!可以说,黄忠是激出来的猛将。不过,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毫无激情的人,激之也难引起反应。因为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黄忠如服老,孔明则无从激之,因其不服老,诸葛亮激之才奏奇效。所以,诸葛亮不是每将皆激,而是因人而激。

关羽北伐被孙吴偷袭,不久被处死,那时已登基的刘备不顾群臣反对,要为关羽报仇,东征讨伐东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本来就人才凋零,而为了北防曹魏,刘备又不能带上孔明、赵云、魏延、马超与马岱这几个人才。东征军阵中,最有名气及实力的大将,就要数黄忠了,如果好好发挥黄忠的才能,多听取黄忠的意见,适当用人,刘备东征的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但是,非常遗憾,刘备让人们失望了。

老将黄忠夺取天荡山,攻占定军山,斩将立功,很有些威风。黄忠打了胜仗,一方面是靠他的韬略与武艺,另一方面,诸葛亮的激将起了关键作用。孔明说得好:“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人就是这样,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魏延,当初真的早有谋反之心吗?

魏延(174-234),字文长,虽然没有被刘备封为五虎将之一,但他确实也勇猛过人,智勇双全。魏延早年是刘表部下,因和蔡瑁不和而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后刘备攻打长沙时,魏延对韩玄不满而举众投降刘备,因年轻有为而深受刘备赏识。魏延初投刘备,是在刘备夺得长沙郡之后。其时,曹操虽然新败于赤壁,但是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实力上是最强的;孙权占据江东,以长江为天险,实力亦是不容小觑;刘璋占益州,张鲁占汉中,马腾占西凉,亦是各方的豪强;刘备借着周瑜于赤壁击退曹军的东风,趁势掠得荆州四郡,羽翼初成。魏延当时去投靠刘备,凭着的是一颗赤诚的心,为的只是想光复汉室,建立一番丰功伟绩。

若他为的只是名利富贵,凭魏延的一身武艺,大可投了曹操或者投了孙权。乱世之中,杀戮无数,各方诸侯哪个会嫌自己的猛将少?魏延是猛将这是毋庸置疑的,此等人才,到了哪里都会很受欢迎的。

魏延肯去投靠刘备,刘备心里当然很高兴了。得了魏延这等猛将,对刘备尚且不够温饱的阵营来说,在实力上绝对是增强不少的。虽然不能说得上是如虎添翼,但得此一员大将,对刘备来说,也算是一大喜事。所以刘备当真是笑得合不拢嘴啊,正想拜魏延为上将,在旁的诸葛亮却上了历史上有名的谗言:“主公,吾观此人,脑有反骨,日后必反,不易用之。”虽然后来的事情也证明诸葛亮的预言是正确的,但却是诸葛亮一步一步把魏延推向反叛深渊的!魏延当初没有一点谋反之心,一切的后果完全是诸葛亮逼的。“亮逼延反,延不得不反。”后来魏延反时,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所以,诸葛亮说魏延脑有反骨完全是不能成立的,那只是诸葛亮的个人主观臆断。

魏延也算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诸葛亮却料定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做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魏延经历过无数的战斗,足智多谋,武艺出众,作战勇敢,投刘备后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先随刘备入川,取西川。刘备封汉中王时,因怕众人不服魏延,故而没有将其列入虎将之列,而是将魏延封侯。魏延请命任汉中太守,他说道:“若曹操派人来,我就为大王吞之;若曹操亲自来,我就为大王拒之。”刘备十分赏识魏延,立即封他为汉中太守。这一举动使很多一直以为刘备将封张飞为汉中太守的人大出意料,就连张飞本人都很意外。但事后看,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六年时间里,不管是张郃还是曹真,都不敢正视汉中一眼。刘备在世时,仍对魏延称赞有加,并且让他守关中要地,足见刘备对其才能的信任。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以魏延为前督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魏延经过多年的征战,已声名赫赫,威震敌国,以至于平日诸将皆以为在诸葛亮之后,必是魏延代替诸葛亮,主持蜀汉军政大事。这样一个功臣宿将,怎会背叛蜀汉呢?再者,他为什么要背叛蜀国呢?他在蜀国“混”得不错,是不可能背叛蜀国的。

魏延曾为第一任汉中太守,镇守一方,手握重兵,又曾多次单独带兵打仗,若是叛蜀,时机很多。诸葛亮身殒之时,魏延断后,如果想背叛蜀国,也是轻而易举的。但从其行动看,他并无叛逆的形迹。试想,如果他真存有叛逆之心,那么断后期间为何不掉头投魏,却抢先率军南归呢?而且,杨仪说他“叛逆”的同时又令其断后给他叛蜀降魏的机会也是自相矛盾的。由此可见,魏延当初的确是没有谋反之心。

即使后来魏延谋反了,也与诸葛亮的处处排斥是离不开的,可以说,是诸葛亮逼魏延反的。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蜀汉的武乡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他多年在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和他的军事才华没有得到施展。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延根据形势,大胆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条能出奇制胜的良计,因为此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只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纨纨子弟夏侯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魏延的建议根本不被诸葛先生采纳,如果诸葛亮根据当时形势,采取了魏延这一正确的建议,也许三国的历史会因此而被改写。

由于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街亭一战被大败以后,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足以使魏延对这位诸葛军师失望至极。因此,即便是卧龙先生挥泪斩了爱将马谡,也无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也正是从这一次开始,对于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将信将疑,甚至有时还出言讥讽,这就更犯了诸葛亮的大忌。在他眼中,“反骨之说”已经成为事实了。

在蜀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于是,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统军重任;马岱这个蜀营当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锦囊妙计。诸葛亮去世之前,通过这一系列的小动作,终于完成了除掉这块哽噎在心口上数十年“反骨”的最后部署,终于能除掉魏延了,诸葛孔明先生死也可以瞑目了。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延还真的反了,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就有了杨仪的阵前痛骂,有了马岱在背后挥刀斩魏延。这位在沙场上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就这样在阵前头颅与身体分了家。